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7年第一期  > 正文

鹿港——悠远的古意情怀

日期:2008-05-19 09:44 来源: 作者:孙宇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随便站在一个角落,

    随意坐在一扇窗前,

   都能营造出优雅的感动!

   无须太多的装饰,

   不必太多的矫情做作,

   就能渲染无限风华。

   穿廊、巷弄、老墙,

   太多的视觉影像想去撷取,

   太多的空间营造想去创造!

   不虚此行的感觉,

   在每一次按快门时油然而生!

   这是一位摄影家献给鹿港小镇的诗意情怀。

  当我漫步在充满淳朴民俗、古迹处处的鹿港,耳边总回响着罗大佑先生的歌曲《鹿港小镇》,动人的旋律中我走遍这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令人怦然心动景色的海滨小镇,看着街边琳琅的土产,品着可口的风味小吃,我们温馨留连不忍离去。

  走进鹿港小镇,那蜿蜒曲折的古巷,一座座红砖红瓦的古宅,灯笼高悬的旧街,香烟缭绕的庙宇,如同尘封已久的醇酒,散发着浓郁的清香…….位于台湾西部海岸的鹿港小镇,南北长约三公里,东西宽二公里,人口不过八万,与福建的泉州隔海峡遥遥相对。“小巷深藏文化宝,大门长挹古人风”。鹿港原为平埔土著巴部布萨族的一个社,名叫“马芝遴”,后来改为“鹿仔港”。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去“仔”字,而为鹿港。传说鹿港的名称由来有三:一是鹿港为米谷集散地,而方形的仓廪叫“鹿”;二是鹿港地形形似鹿;三是此地原为平埔族猎鹿的场所。其中,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台湾自古有“一府、二鹿、三艋甲”的说法,因此,台北的万华、台南和鹿港早已驰名。清朝时期,鹿港因港口水深,遂为泉州、厦门两地商船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台湾运往祖国大陆的药材、茶叶以及祖国大陆运到台湾大米及樟木都在这里中转。清嘉庆(公元1796-1821年)、道光(公元1821-1851年)年间是鹿港全盛时期,人烟稠密,商业繁荣,每当夕阳西下,归帆点点,帆樯林立。“鹿港飞帆”为彰化八景之一。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后,由于浊水溪时常泛滥,挟来大量泥沙,港口日渐淤塞,再加上民风古朴拒绝铁路通过,使得台湾文化、经济重镇鹿港繁华落尽,从此衰落。然而,由此留下诸多古文明的遗迹,令人追思。

  今日的鹿港,人口仍很稠密,四周一片平原,海边凭栏远眺,意趣更浓。鹿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浸润,人文荟萃,民风淳朴,镇内古迹甚多,俗称“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其中龙山寺、文开书院及天后宫三大古迹,气势堂皇,古色古香,在台湾享有极高的声誉。其古建筑、古街巷、古地名称呼、古文物等,皆古意盎然,故有台湾古风貌文化之称。其中鹿港天后宫信徒最多,香火最旺,不但是全台湾信仰中心,更是全台湾唯一奉祀湄洲妈祖的开基庙宇。鹿港昔时为天然良港,先民为求航海平安,极崇信妈祖,视妈祖为心灵寄托之所在,故镇民筹集资金重修妈祖庙宇,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整建完工,县史称北头圣母庙或鹿港天妃庙,现名鹿港天后宫。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由鹿耳门登陆台湾,进军之日,潮水大涨,水师顺利通过。翌年,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郑成功为感谢妈祖保佑之恩,专至鹿港祭香并捐资整修妈祖庙以纪念妈祖的“开台之功”。可谓“湄洲圣迹留千古,台岛恩波颂万年”。

  自湄洲妈祖神尊奉祀在鹿港天后宫后,圣母护国佑民,济世救人遍及全台湾,深得民心,被公认为“居台湾400多座妈祖庙之冠”。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分布在台湾70多座妈祖庙的神像銮驾都会前来朝谒祖庙。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天后宫的妈祖神像还曾回湄洲祖庙“省亲”。

  因来庙参拜信众日益增多,香火鼎盛,庙宇不敷众用,天后宫遂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得到扩建,建成后的庙宇与湄洲祖庙遥遥相对。由于崇祀湄洲天后宫开基之六尊圣母神像之一,故沿袭祖庙宫名,尊称为“鹿港天后宫”,俗称“旧祖宫”。建成后的鹿港天后宫规模宏伟,建筑结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匠心独具,彩绘及木石雕刻,巧夺天工,集艺术大成于一堂。庙中文物史料馆陈列珍贵史料及宗教文物,更令人叹为观止。如前清皇帝雍正的“神昭海表”、乾隆皇帝“佑济昭灵”、光绪皇帝的“与天同功”御笔匾额,文武官员的献匾,古代碑记及鹿港天后宫前往湄洲祖庙谒祖的珍贵照片,祖庙赠与的大灵符、圣母“宝玺”,均为台湾绝无仅有的文物。此外,还有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制的“进香炉”,民初雕制的精致的“凤辇”,全副“仪仗”等,均成为硕果仅存的历史瑰宝。

  由鹿港街区的三民路穿过龙山寺入口处的牌楼,前行200米即抵达极负盛名的龙山寺。龙山寺殿宇轩昂、典雅雄浑,建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2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重修,是台湾著名古刹之一,被誉为台湾现存最完整、最精美的清代建筑。步入龙山寺,一股浓厚的古风便迎面袭来,这里展现的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更是一座古建筑艺术的殿堂,庙中的一砖一瓦、一角一隅、藻井、彩绘、戏亭、雕窗,无一不景,无一不美,都值得细细品味鉴赏。龙山寺庙口的山门、石柱及石壁等雕刻,都出自巨匠之手,每一构图均根据禅宗经典和民间传说而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殿的两根龙柱,龙头分别朝上、朝下,雕工精美,古朴浑拙,生动活泼,栩栩如生。龙山寺主祀观音菩萨,神像由泉州龙山寺分灵而来,所以建材主要以石板和红砖搭建,在时间的流转下呈现闽北泛黄的温暖色调,院中两株茂盛的老榕树左右分立,浓荫下的老人或弹奏自娱或举棋对弈,处处流露出古镇的闲适与幽情。

  漫步在红砖铺就的鹿港具有特色的埔头、瑶林古市老街,两边浓郁的闽风建筑在无言地述说它曾经辉煌的过去:流檐飞脊的文开书院、文祠,文人学士欢聚的十宜楼等遗存古迹,依旧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文化的风雅;中山路上随处可见的字画店、古玩铺,手工艺店铺里的“鹿港艺人”还在用传统技法造就木雕、锡雕、彩绘灯笼……至于鹿港海鲜鱿鱼羹、肉羹、虾丸、水晶饺,茶点小吃风眼糕、石花糕、状元糕、牛舌饼、龙眼酥更是不能错过。最为遗憾的是未能赶上鹿港的极具特色的三大民俗节。据鹿港的一位《联合报》的记者朋友告诉我,鹿港有三大民俗节庆:元宵节迎灯笼、端午节划龙舟、中秋火龙祭及三月三的天后宫妈祖迎神活动,内容分为民俗体育、民俗采风、民俗文艺、民俗技艺、民俗戏曲等几大类,活动则有龙舟竞渡、隔岸拔河、风帆车竞赛、蜈蚣镇、抛绣球择友、传统手工艺展等。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火龙祭的火龙,工匠们打造了一条384.3米长的金龙,打破世界金饰记录,当世纪金龙亮相时,在台湾轰动一时,而要把这条龙扛起来,得动员400名壮汉。近三年来,鹿港小镇再现昔日风华,每年到鹿港旅游的人数已达千万人次。

  依依惜别鹿港小镇,心中萦绕着罗大佑的歌声“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渔村,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