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交通部出台的《海峡两岸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指导意见》中提出,拟建一条北京至台北的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将在两岸实现“三通”之后,用穿越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或其他方式连接台湾的公路网,这是保证国家高速公路网完整性的需要,也是今后福建省高速公路网络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还在进行中,已成为两岸各界人士关注的话题。
最佳选址方案趋共识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设想,最早是由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台湾海峡隧道论证中心主任吴之明于1996年提出的。1998年至2005年底,两岸专家学者举行过5次关于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学术研讨会,提出三种供选择的线路方案。一是南线的厦门—金门—澎湖—嘉义,长约174公里;二是中线的莆田芴石—南日岛—苗栗,长约128公里;三是北线的福清—平潭—新竹,长约122公里。三个方案中,北线的距离最短,造价最低,航道较深,且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七级以上大地震,两端靠近福州和台北等中心城市,可最大限度发挥其涵盖和辐射作用,因而被一致看好为海峡隧道的首选路线。该线路全长125至150公里,将是世界上最长、建设难度最大的海峡隧道,建设费用约需4千亿至5千亿人民币。目前,经由海运通过台湾海峡约需4小时,空中航线约需半小时,如建成海底隧道高速公路,2小时就可到达台湾,这将极大地方便两岸往来,降低物流和人员往来成本,增强海峡两岸的国际竞争力,意义深远。
二十一世纪民族之梦
共识中的北线海底隧道,其长度相当于欧洲英法隧道的三倍,庞大投资足可造6个三峡工程,堪称世界之最。若以现时的两岸关系及工程难度而言,实在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该项设想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欧洲各国的民族、语言不尽相同,国情不同,仍可建造这条连接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隧道,而台海两岸同文同源,问题应该容易解决得多,为何不可修造一条连接两岸的隧道呢?由于台湾海峡隧道规模空前巨大,工程极其复杂,如果开工,将是相当长时间的世纪工程。隧道一旦建成,将是连接两岸的“脐带”,会极大地促进两岸的经济建设。两岸交流交往的日益增多及共同发展的需求,是修建台海通道的最大动力。有专家指出,随着海峡隧道的建成,“海西”经济区将可成为中国经济的新龙头,若平潭有幸成为隧道起点,预期可成为第二个深圳,甚至超过深圳。国际上对海峡隧道的建设与研究已有了长足进展,我国跨海桥梁、隧道设计与施工水平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些都为台海通道的规划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亦将有可能被逐一攻克。
地质条件与政治风险
地质条件与政治风险正是修建海峡隧道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台湾海峡位于地震带,海中遍布火山,使建设海底隧道难度大增。地质资料缺乏,亟待收集。目前尚不具备建造的技术条件,但十几二十年后的科技水平提高后,便未必没可能了。至于两岸的政治分歧,唯有等待政治问题解决了,亦即国家统一大业即将实现之时,有可能是台海隧道动工兴建之日。现在就只能在技术和学术层面上探讨了。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