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7年第一期  > 正文

十年来两岸关系的震荡与发展

日期:2008-04-23 13:04 来源: 作者:彭维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96至2006年的两岸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政治震荡和政治对话交错期(1996年初祖国大陆对台军事演习至1998年“汪辜对话”),两岸政治关系持续紧张期(1999年“两国论”出台至2004年底台湾“立委”选举),两岸关系重大转折期(2005年胡锦涛主席发表“四点意见”至2006年首次两岸经贸论坛召开)。总体而言,10年来两岸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祖国大陆坚定地捍卫一个中国格局,使得两岸政治关系震荡倒退,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政冷经热”的矛盾更加突出;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积极因素继续增多,两岸关系总体上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趋势增强。



两岸政治关系震荡,祖国大陆打击“台独”

分裂活动的斗争捍卫了一个中国格局



  李登辉巩固权位后,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公开推行分裂活动。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多次抛出“急独”论调,严重破坏一个中国原则。10年来,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对立,“台海危机”不断加深,因李登辉抛出“两国论”而全面停止的两岸“两会”接触、交流与对话迄今未恢复,两岸政治僵局迄今未打破。

   自李登辉1995年6月赴美进行分裂活动以来,祖国大陆与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裂势力进行了五场重大的政治斗争:一是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二是1999年反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斗争;三是2002年反对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斗争;四是2003年开始的反对陈水扁利用“公投制宪正名”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的斗争;五是2006年初进行的反对陈水扁“终统”的斗争。

   五场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重挫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压缩了“法理台独”的空间,捍卫了一个中国格局。其次,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李登辉、陈水扁是“麻烦制造者”,认识到“台独”分裂活动的危害性与危险性。再次,促使岛内民众更加理性、务实,抛弃“急独”、缓和两岸关系逐渐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



“独台”、“台独”活动不断升级,

严重威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李登辉“独台”活动与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内容广泛,其手法与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实质台独”,推进“法理台独”。李登辉通过6次“修宪”,建立了以“中华民国在台湾”为核心的“独台宪政体制”。陈水扁上台后,2003年9月首次提出“催生台湾新宪法”,2005年6月启动“第二阶段宪改”, 2006年“元旦讲话”和“春节讲话”中声称2007年举办“新宪公投”,妄图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地位。与此同时,陈水扁推动落实“公投入宪”,极力构建以“台独”为基础的“三权分立宪政架构”与行政体制,推翻“宪法”中“人民、政府、领土、主权”等“国家”四要素,不断建构“台湾国”四要素,加紧为实现“法理台独”做准备。

   二是加紧整军备战,增强“拒统谋独”的筹码。李登辉、陈水扁全方位改造台军,妄图把作为“反台独堡垒”的台军,改造成制造分裂、谋求“台独”的工具。尤其是陈水扁提出“决战境外”军事战略,加紧推行“军事台独”。目前,台军反“台独”传统发生微妙变化,台军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台美“准军事同盟关系”初现端倪,陈水扁当局“拒统谋独”的军事筹码有所增强,和平统一形势更为复杂。

   三是培植“台独认同”,强化“台独”基础。李登辉、陈水扁极力鼓吹“台湾命运共同体”、“台湾主体意识”、“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陈水扁更加紧推动“台湾正名”运动、“去中国化”施政和“文教台独”。他们还极力渲染所谓“大陆威胁”,煽动民众对祖国大陆的敌意与仇恨。尤其是陈水扁大打“统独牌”、“两岸牌”、“族群牌”,煽动“台独”情绪。这些手法的目的是培植以“台湾”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削弱台湾同胞的“中国认同”。

   四是整合“台独”势力,助长“台独”气焰。李登辉上台后不久,“台独”活动公开化、合法化,岛内外“台独”势力逐渐合流。陈水扁上台后,“台独”团体及其社会组织恶性发展。李登辉及其操控的“台联党”成为“台独急先锋”,鼓吹“制宪正名、台独建国”、“制订台湾基本法”、“2008年台湾独立建国”。2004年,李登辉与陈水扁联手策划主办所谓“2·28百万人手护台湾大游行”,推动“公投制宪”。激进“台独”势力与台湾当局相互策应,极大地助长了“台独”气焰。

   李登辉的“独台”与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强化了“实质台独”,导致“台独”恶性蔓延,一次次将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尤其是“法理台独”的冒险性和危险性一度升高,成为干扰祖国大陆战略机遇期最现实的威胁。

两岸经贸和各项民间交流快速发展

  祖国大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商机巨大、投资回报率高,加之岛内政经乱象不断、投资环境恶化,尤其是祖国大陆“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促使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发展迅猛。

   首先,两岸贸易快速增长,两岸经贸关系更加密切。1996至2005年,两岸间接贸易额达4182.49亿美元,是1978至1995年两岸贸易额的5.4倍。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顺差巨大,1996至2005年累计2787.55亿美元,是1978至1995年的5.2倍。祖国大陆在台湾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台湾在祖国大陆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年下降。2005年,祖国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而台湾是祖国大陆第3大进口市场、第5大贸易伙伴。

   其次,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保持增长势头,投资领域不断拓宽。1996至2005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增加36246项,合同台资增加60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增加301.67亿美元,分别是1996年前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累计总量的1.6倍、2倍和2.6倍。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台商对外投资日益向祖国大陆集中,祖国大陆已成为台商在岛外的最大投资地。二是中小企业对祖国大陆投资逐渐退潮,大企业、大项目、高科技产业逐步成为投资主流。三是投资领域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金融、保险、医疗、电讯、航空、基础产业等领域发展。四是投资地域由“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祖国大陆政策支持或热点经济区域成为台商投资的新增长点。五是台商加快将生产基地、研发基地甚至营运总部转移到祖国大陆。

   第三,两岸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1996至2005年底,台胞来祖国大陆近3000万人次,是1987至1995年的近4倍。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并逐渐向深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学术交流和科技产业交流逐渐增多。台湾政党政治人物来祖国大陆的层次明显提高,岛内民众赴祖国大陆“求职热”、“求学热”等不断升温。

   第四,两岸空中、海上直航不断取得局部突破。1997年4月,福州、厦门与台湾高雄之间启动海上试点直航,结束了海峡两岸48年来商船不通航的历史。2001年元旦,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实现“小三通”。2003年的台商春节包机是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飞航祖国大陆的台湾民航客机。2005年的台商春节包机实现了两岸民航客机的双向对飞。2006年6月,两岸共同推出四项专案包机。

   10年间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发展历程表明,台湾对祖国大陆经济的结构性依赖持续增强,台湾的发展、繁荣与祖国大陆密切相关,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



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新思路、新措施增加了对岛内民

众的吸引力,两岸关系出现具有转折意义的新局面



  为缓和发展两岸关系,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争取台湾民心,祖国大陆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对台政策。特别是近两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调整对台工作思路,推出一系列对台工作新论断、新政策、新举措。一是形成以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政策、法律框架。二是务实调整对台政策的战略重点,把过去的“两岸平等协商、实现和平统一”,调整为“反独维稳、和平发展”。三是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突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突出以具体的政策措施、法律保障来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情感融合,突出对台湾同胞的理解和尊重。四是积极建构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岛内泛蓝政党及其他各界的“反独”统一战线。2005年,中国共产党相继邀请国、亲、新三党主席连战、宋楚瑜、郁慕明访问祖国大陆,并与三党达成了反对“台独”、发展两岸关系、维护两岸同胞利益的共识。

   祖国大陆自信、务实、灵活的对台政策,开创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一是祖国大陆扭转了过去10多年来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有效遏制了“法理台独”,维护了战略机遇期。二是两岸四党建立了党际交流的长效机制,开辟了两岸交流的新途径,极大地缓和了陈水扁推动“公投制宪”造成的两岸紧张局势。三是祖国大陆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开始取得实效,“台独”势力惯用的“联共卖台”等抹红伎俩作用降低,岛内民意开始朝“反独促和”的方向演进。四是2004年底“立委”选举,尤其是2005年连、宋访问祖国大陆以来,岛内民意逐渐向泛蓝倾斜。2005年底“三合一”选举蓝胜绿败,“蓝消绿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表明反“独”、非“独”力量有所增长,“台独”的社会基础开始弱化。



有利于“反独维稳、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

持续增强,制约“台独”蔓延的框架更加牢固



  首先,过去10年来,尤其是陈水扁执政6年来,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差距越拉越大。“大陆强、台湾弱”的趋势更加明显,祖国大陆遏制“台独”、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其次,国际社会一个中国的框架得到巩固和发展,“反独遏独”的国际环境日益改善。李登辉的“务实外交”,陈水扁的“台独外交”陷入困境,“台独”的国际空间日渐缩小。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图谋连年遭到挫败,其“邦交国”数目目前只剩24个。再次,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更加自信、灵活、务实,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支点。两岸经贸快速发展,两岸交流与往来不断深入,两岸同胞联系更加密切,两岸之间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强化了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情感基础。第四,泛蓝作为“反独抗扁”、推动两岸交流的力量不断加强,岛内工商界和民众要求陈水扁回归“九二共识”,开放两岸“三通”,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2005年以来,国、亲、新三党加强与祖国大陆沟通、对话、交流,对陈水扁主导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力挑战。

   但应该看到,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某些因素甚至得到加强。一是美、日等国“以台制华”的力度加大,介入台海问题的程度加深,美台、日台实质关系大幅提升。2005年3月,美、日两国外交、国防部长在安全咨商会议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首次把“鼓励台海相关议题透过对话和平解决”列为两国“共同战略目标”之一。二是民进党基本盘迅速扩张,“台独”势力在民进党执政后快速发展,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破坏性加大。虽然2005年以来民进党执政基础动摇,但泛绿基本盘的凝聚力依然不容小视。三是蒋氏父子时期“反对台独”、“统一中国”的主流民意,已被“不急独、不急统、维持两岸现状”所取代。岛内民众的“台湾主体性”意识增强,中国认同削弱。

   随着2008年台湾大选日期的临近,尤其是影响两岸关系因素的综合作用,两岸关系进入新的调整期。出于巩固“台独”铁票和“泛绿盟主”地位的需要,陈水扁在剩余任期内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识”,仍将推动“渐进式台独”施政和“第二阶段宪改”,两岸政治关系难有实质性进展,仍将处于僵持对立状态。从岛内外形势与主客观环境看,受贪腐弊案严重冲击的陈水扁通过体制内、体制外“公投制宪”实现“法理台独”的可能性大幅下降。从长远看,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斗争,仍将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发展两岸经贸、争取台湾民心,将是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反对和制止“法理台独”,则是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肯定的是,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主导权将持续增强,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