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6年,受亲信、亲属甚至自身贪腐事件的影响,陈水扁个人声望降到谷底,党内控制力不断减弱,岛内要其下台的风潮此起彼伏。陈水扁为求自保,极力以“急独”路线争取深绿势力支持,加快以“宪改”谋求“法理台独”的进程。但总的看来,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有利于遏制“台独”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祖国大陆继续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台独”受到各方有效遏制,岛内“法理台独”的民意基础继续弱化,两岸不断深入的经贸文化交流成为遏“独”的重要基石,陈水扁推动“法理台独”的能力大为弱化,其“台独”进程被打乱。
陈水扁为求自保,加快
以“宪改”谋求“法理台独”的进程
自2006年元旦讲话始,陈水扁及其嫡系游锡堃操控的民进党公然背弃“四不一没有”承诺,走上“激进台独路线”,“台独”动作不断。
首先,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2006年1月29日,陈水扁在春节讲话中提出,“目前已是认真思考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适当时机”。2月27日,陈水扁召开“国安会议”作成决议:“国家统一委员会”终止运作,不再编列预算,原负责业务人员归建;“国家统一纲领”终止适用,并依程序送交“行政院”查照。“四不一没有”是维持台海现状的标志,也是阻止其迈向“台独”的一条底线,陈水扁去掉其中的“一没有”,旨在谋“独”前先“去统”,以扫清推动“法理台独”的障碍。
其次,鼓吹和推动“宪改”。 2006年,陈水扁当局加大了以“宪改”谋求“法理台独”的步伐。陈水扁在元旦、春节讲话中声称,期许2006年产生民间版的“台湾新宪法草案”、2007年举办“新宪公投”。3月4日,陈水扁接受日本《读卖新闻》访问时又宣称,只要台湾的社会条件够成熟、人民支持、“立法院”同意,催生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台湾“新宪法”、在明年举行“新宪公投”,也不是完全不可能。9月24日,陈水扁又表示,现行“宪法”中的“固有疆域”与现实完全脱节,“应认真思考,予以必要的处理”。在他授意下,由民进党主席游锡堃主导,着手推出民进党版“宪改”草案。由于党内对“修宪”意见不一,“台独宪法”行不通,10月15日,陈水扁又在“台独大佬”辜宽敏的生日宴会上声称,“要冻结目前‘宪法’,制定符合台湾现状的‘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宪法’”。此举被岛内舆论认为是挂着“中华民国”的羊头,卖“台湾共和国”的狗肉,将“第二共和”作为迈向“台湾共和国”的过渡阶段。
第三,叫嚣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春节讲话中,陈水扁表示要考虑以“台湾”为名称重新申请加入联合国。8月在“凯达格兰学校”的演讲及9月“出访”南太平洋岛国等场合,陈水扁一再重复该言论。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拒绝将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等提案列入联大议程后,陈水扁于9月14日通过越洋视讯会议向国际社会表示,台湾要“认真思考通过公民投票方式,以台湾名义、新会员身份直接申请加入联合国”。
第四,阻挠两岸经贸文化交流。面对两岸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经贸文化交流,陈水扁当局予以粗暴阻挠,企图延迟两岸民众的融合进程。陈水扁在元旦讲话中声称,要以“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代替“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作为未来两岸经贸政策的新思维和新作为”。3月22日,台湾行政部门公布两岸经贸“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配套机制方案,在人员往来、农业、经济和金融四个领域加强对两岸经贸的管制和限制。陈水扁还压制行政部门负责人苏贞昌较为务实发展两岸关系的“苏修路线”,致使两岸直航、取消企业投资祖国大陆40%上限等多项措施未列入7月召开的“经济永续发展会议”共同意见。此外,台湾当局还拒绝大熊猫入台,再次阻止中台办主任陈云林赴台湾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等,为两岸交流设置障碍。
第五,煽动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敌意,大搞“去中国化”。3月9日,台湾内政部门针对《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决议将3月14日订为“反侵略日”。3月18日,民进党发起所谓“护民主、反吞并”游行。5月20日,台湾当局抛出首份“国家安全报告”,大肆鼓吹台湾“主权独立”,恶意煽动“中国威胁论”。台湾2006学年高中历史审定教材中纳入宣扬“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旧金山和约”和“中日和约”。10月25日,台湾行政部门通过首例“去中国化”法律修正案,将现行“民法总则”及“施行法”中有关“服从中国法律义务”等字眼删除。海基会新出版的简介也将“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改为“人性的、善意的、服务的”,可谓“去中国化”的又一例。
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灵活、务实,
继续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
面对陈水扁的“台独”挑衅,祖国大陆继续保持灵活、务实的对台政策。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四点意见”,使两岸关系显著改善。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进一步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四点建议: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基础、目的、途径与方式等方面对和平发展作了完整的阐述,确立了当前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基本方向和重点目标。
2006年,祖国大陆在坚决遏制“台独”的同时,继续加强与国、亲两党的党际交流,大力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积极争取台湾民心,两岸关系总体平稳及两岸交流持续深化的趋势得以保持,从而继续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
“台独”活动受到祖国大陆、泛蓝、
美国的有效遏制
祖国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将反对和遏制“台独”作为对台工作的中心任务。针对陈水扁元旦、春节讲话及“终统”、推动“宪改”等“台独”言论和动作,祖国大陆一再重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立场,坚决反对和制止陈水扁通过“宪改”搞“法理台独”。
泛蓝政党在岛内充分发挥了遏“独”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针对陈水扁的“台独”言论和动作,国、亲两党予以猛烈抨击,并通过举行大游行、推动“两岸和平促进法”加以反制。针对“宪改”议题,国民党也采取“遵宪、行宪、不修宪”的立场。
鉴于“两岸不‘独’不统、维持现状对美国国家战略利益最有利”的考虑,2006年美国在防止台湾政局过于向泛蓝倾斜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陈水扁的看管力度。美国多次强硬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讲话是片面改变现状的行动”,“美国严肃看待陈水扁一再重申的各项保证,包括‘宪改’不会触及‘领土’等敏感议题”等。在美国的压制下,陈水扁的“台独”言论和动作不得不有所收敛,他多次向美方保证,“不会改变对美国政府、特别是布什总统所做的承诺”,“‘宪改’不会逾越现行‘宪法’修改的程序,目前有关主权变更或者领土的改变、‘国号’的改变等等,都不会去处理”。
岛内“法理台独”的民意基础持续弱化
2006年,祖国大陆继续加大为台湾民众谋福祉的力度,在“两岸经贸论坛”和“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上,先后出台了15项惠及台胞的措施,以及20项惠台农业新政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祖国大陆正式认可台湾高等学校学历,开放台湾同胞参加祖国大陆报关员、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在台湾同胞集中地区的医院设立固定诊区和专门门诊部,增加沈阳、大连和成都3个落地签注口岸,华夏银行在5年内为台资企业提供200亿元的融资支持和多种金融服务等,显示祖国大陆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为台湾民众谋福祉的确落到实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延伸到对台政策方面。继2005年连、宋访问祖国大陆之后,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刻板印象和敌意继续降低,好感持续增加。
陈水扁上台以来,“台独”的欺骗性和危害性暴露无遗,厌倦和反对“台独”施政,希望两岸维持现状、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逐渐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陈水扁宣示“终统”后,民众予以铺天盖地的抨击,《中国时报》民调显示,51%的民众反对陈水扁的做法。对于陈水扁声称未来两年将力拼“制宪”、“正名”,台湾媒体民调显示有63.9%的民众表示反对。
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深化,
成为遏“独”的重要基石
为进一步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解决两岸交流中各个领域遇到的问题,2006年,祖国大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除4月、10月先后在北京、海南举行“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外,两岸还召开了“医疗合作与交流论坛”、“法学论坛”、“客家高峰论坛”、“大学校长论坛”、“青年论坛”等系列论坛。祖国大陆并积极就两岸节日包机、紧急医疗救援包机、残疾人包机以及有特殊要求的货运包机与台湾方面展开协商,并于6月达成共识,标志着两岸民航业交流迈出了新的一步。此外,祖国大陆积极推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管理办法》,成立了相关民间商谈机构,目前与台湾对口商谈机构的磋商工作仍在进行中。
2006年1至11月,两岸贸易额达981.4亿美元,同比增加19.6%。祖国大陆宣布对台湾开放服务业,IT、IC产品成为两岸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品,台商投资大项目增多,投资领域转向信息产业、石化产业等,标志着两岸经贸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与此同时,两岸文化、教育、影视、宗教等领域交流获得新的发展,人员往来持续增长。1至10月,台湾居民到祖国大陆374.3万多人次,同比增长6.2%,全年预计突破44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16.8万人次,同比增长26.47%,全年预计突破20万人次。
迫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以及台湾对祖国大陆经济的结构性依赖持续加深,台湾行政部门在2006年也不得不对两岸政策作出一定程度的开放,包括扩大实施金厦航线项目,就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和开办专案包机与祖国大陆达成共识,放宽8吋晶圆0.18微米制程登陆,指示“陆委会”尽速规划人民币在台湾本岛兑换机制等。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两岸这两年来的实质关系正处在1949年以来最密切的时期,两岸经贸、文化、人员的交流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了解和感情,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和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陈水扁推动“法理台独”的能力弱化,
“台独”进程被打乱
陈水扁言而无信,贪腐弊案频传,民进党顽固保扁,使过去标榜的“清廉”形象荡然无存,民意支持度降至18%以下,推动“法理台独”的道德基础大为减少。陈水扁为在弊案风暴中保住权位已是疲于奔命,对推动“法理台独”只能是“有心无力”,将其作为保权工具的成分更多。鉴于两岸形势和主流民意的转变,以及陈水扁对党内控制力的减弱,民进党内不愿像过去一样为陈水扁“台独”言论和动作“背书”的现象越发突出,陈水扁的元旦、春节讲话及“终统”动作引发党内强烈反弹。“立委”林浊水大骂陈水扁“毫无谋略可言,难以想像!把对外关系用来当岛内政治斗争的筹码,令人痛心疾首”。针对陈水扁“宪改”变更“领土范围”的言论,前任及现任行政部门负责人谢长廷、苏贞昌都公开表示不可行。而且,两岸形势及主流民意的转变,还促使以前“新潮流系”和谢长廷、苏贞昌为首的一些民进党内人士为选举考量,纷纷主张在所谓“坚持台湾主体性”基础上务实发展两岸关系、开放两岸经贸交流。11月27日,“新潮流系大佬”、“立委”洪奇昌联合亲民党“立委”刘忆如共同提案,建议台湾当局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将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上限由现行的20%到40%,提高到一律40%。
由于外部环境对“台独”越来越不利,2006年,陈水扁和民进党的“台独”动作虽大,效果却有限。“护台湾、反吞并”游行勉强凑到5万人,“宪改说明会”不了了之,显示民众对“台独”的热情不再。10月,民进党在得不到党内外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临时停止讨论和提出变更“宪法总纲”的党版“修宪草案”,其2006年催生“新宪”、2007年举行“新宪公投”的“台独时间表”被打乱。
不过,陈水扁、游锡堃等在2006年底的高雄市长选举最后时刻大打“统独牌”,使民进党候选人陈菊险胜国民党候选人黄俊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陈水扁推行“法理台独”的信心和幻想。展望2007年,由于是陈水扁和“台独”势力计划中推动“宪改”的关键年,陈水扁为降低目前仍未解除的个人权力危机,民进党为在年底“立委”选举和2008年大选中胜选,可能会继续加快“新宪公投”等“台独”进程。新的一年,“法理台独”的冒险性、危险性进一步上升,遏制“台独”仍是祖国大陆和海峡两岸人民的重要任务。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