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8年第二期  > 正文

情.中国——记余光中“乡愁”诗作品音乐会

日期:2008-06-12 13:46 来源: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张新声
    在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衷,由保利南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以音乐作品形式展现在首都保利剧院的舞台上。通过戴玉强、汤灿等代表中国当代声乐水准的艺术家演绎,将《乡愁》一诗中思乡与呼唤祖国和平统一那种最难表达的浓情,用最高水准的声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多年前,余光中创作的著名《乡愁》被一遍遍传诵,其中蕴藏的游子们的忧伤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2006年,温家宝总理美国之行,面对在场的华侨他深情地吟诵了《乡愁》,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乡愁》诗作品音乐会的演出凝聚了祖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中华儿女的热情,音乐会中让人欣赏到两种版本的《乡愁》音乐作品,一个版本是由香港著名教育事业家郑文德博士谱曲,另一版本来自余光中的出生地南京,由江苏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晁岱健谱曲,了却了余老当年寄望由家乡人谱曲的心愿。两个版本风格各异,但相同的是都期望《乡愁》能传唱开来,升华成台海两岸、全球华侨华人的同一首歌,这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心声。

    《乡愁》诗作品音乐会上,80岁的余光中亲临现场,他高兴地为现场广大观众朗诵《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音乐会现场台上台下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人们沉浸在思乡和乡愁之中,彷佛在呼唤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乡愁》诗作品音乐会使人联想到,余光中自觉地将个人的文学事业与时代、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其诗文因此也展现出生命思考的最终升华,那些饱含着爱国之思的深刻作品,一次次震撼海内外文坛,他将自我与艺术、与民族的苦难、民族的文化复兴联系起来,思考的结果,他写下了“我的乡愁……更与同胞、历史、文化绸缪难解,套牢成一个情意纠结,一个不肯收口的伤口”、“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的诗句。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学习,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余光中与覃子、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历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并先后赴美讲学四年。余光中1948年起发表新诗,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60年来,他的诗、散文、评论、翻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等著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狼星》等10多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思》、《青青边愁》等7部。余光中诗作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受西方现代诗影响很深,在海内外都有影响。

    1992年,阔别43年后,余光中终于再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到现实时期”。在尽情舒解乡愁的同时,他更真切地体会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他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魄唐魂仍然萦绕那一片厚土”。

    近些年来,余光中一直活跃在两岸文化交流的第一线,他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灵魂故乡,分离现状是暂时的,文化的一脉相承是永久的。余光中反“文化台独”的举动,不断遭到“台独”分子的恶意攻击,被骂成是“颓废意识”、“流亡心态”、“买办意识”,是“阉割诗作以屈从国民党,转而认祖归宗于中国当权者,完全不以诗句惨遭统战化为忤”,是“强加于学生,灌输中国意识,对抗本土化”……但余光中认定,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我们对祖先文化的继承权,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文化台独”绝无可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