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徐青
2007年的台湾因牵涉到随后到来的立法机构和地区领导人大选,而这两个选举都将对未来岛内政党走向、政治生态变化乃至岛内经济、两岸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成为岛内朝野党争的焦点。在这样的选举年里,台湾社会总体呈现出来的景象并不令人轻松,政坛之乱依然,经济民生问题依旧无解,“法理台独”的新举动继续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台湾社情民意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第三势力的再次抬头,透露出民众对政坛之乱、政治人物之贪、经济之衰、民生之苦、生活之不安已难以忍受,积极寻求改变。总体上看,2007年台湾社会仍在走下坡路,其特点大概可用“恶化”来概括。
政坛乱象更甚以往。2007年是选举年,朝野政党为求选票最大化,状况百出。仅从民进党来讲,一是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特别体现在党内提名“总统”人选的过程之中,民进党的吕游苏谢“四大天王”之争,最后陈水扁掌控一切,推出“谢苏配”。二是党内路线斗争激化。在选票的压力下,各政党候选人为寻求更多选民的支持,抛出“中间路线”,与政党传统路线之矛盾相当鲜明。民进党就有“正常国家决议文”与“和解共生”的路线之争。三是各政党在权斗、路线歧义、选制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催迫下,多多少少都出现了或合纵联横、或转型、出走的态势。民进党就有周奕成另组“第三社会党”的情况。而“台联党”在无力与民进党争深绿选民的情势下,改走“中间偏左”路线,并鼓吹第三势力,开除不认同新路线并与民进党走得近的党员,以寻求立法机构席次能够跨过政党门槛。政坛的纷乱由以上种种可见一斑。
政治文化更形恶质。2007年政治文化恶质化在以往的基础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表现在陈水扁当局对司法权的肆意干扰,其在法律上的奸诈取巧、双重标准,从贯穿全年的“公务机要费案”、“首长特别费案”、“高雄市长选举诉讼案”等几个大案的审理过程中更加暴露出来。二是对经济指标数据,不论是当年的经济成长率、失业率、物价上涨幅度、景气信号动向、贫富差距情况还是第二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等都任意粉饰,以掩盖经济恶化情势,不仅完全不顾专业道德,不思解决之道,更说出“拼经济也不一定能选上”、“拼经济不能失国格”等语言,甚至对民众的批评反唇相讥,将政治挂帅发挥到极致。三是在选举议题的操控上,负面议题更是不择手段至无法无天的境地,民众被肆意操弄欺骗。四是仍没有出现能有效抵制政治文化恶质化的制衡力量。对陈水扁的恣意妄为,“红衫军”奈何不了,谢长廷终成其傀儡。这样的结果,导致第三势力抬头,新的政党、政团包括台湾前途展望协会、红党、第三社会党、农民党等先后出现。此波第三势力的抬头,应该说正是根源于主流民意对台湾社会政治挂帅、道德沉沦、族群撕裂、民生困窘的不满,对民进党执政无方,体现了大部分民众对社会清明、和谐、安定、进步的期望。但是由于民众对陈水扁的政治煽动已经麻木,对国民党的信心恢复缓慢,第三势力在新选制挤压、国(民党)民(进党)两大党厮杀、自身整合困难、路线政策不明等主客观情势下,目前也看不到壮大的希望,因此选民对政治的冷感依然。政治文化更形恶质,使青少年对台湾未来局势也感到忧心。一份最新调查显示,青少年2007年分项痛苦指数几乎均高于2006年,而蝉连4年第二高的痛苦选项是“政治纷乱无章”,高达75.6分,第三高的痛苦选项是法律缺乏保障,“无法保障好人”为73分。
经济继续下滑。陈水扁当局的政治挂帅,严重干扰了经济的提振。经济成长大幅减缓,失业率攀升,贫富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人口达到21.8万余人。物价指数10月一度达到5.3%的年增率,可经常性薪资增长1至10月只有0.43%,比2006年还低,台湾世界竞争力整体排名也倒退至第18名,在亚太地区位居第五。而政治乱象更催化了经济的利空因素,陈水扁当局对国际情势的误判和“入联公投”等的危险操作重击股市,外资累计买超大幅减少,10至11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股指就跌掉了1500点。而力霸、东森大企业集团爆发的重大经济弊案,对台湾经济、金融秩序也雪上加霜。高负债、高物价、高房价、低薪资的环境,使中下层民众的贫困感更加强化,经济压力相当沉重,而对台湾经济未来也没有信心。有民调显示,消费者信心6大核心指标全数下跌至63.34点,对“未来半年内物价水平、家庭经济状况”两项指标的信心更是历年来最低,“救经济”已成民众最大的呼声。近来有民调显示,对陈水扁拼经济的表现不满意的民众达60.8%,认为未来新领导人首要任务是改善经济的比例为70.4%。
社会问题突出。政治人物玩权弄法,不择手段,一切政治挂帅,不顾民生,漠视人权,不仅进一步扭曲了台湾社会的公平正义、公道是非等道德伦理基本价值观念,而且,失业与贫困化的加剧更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恶化。2007年台湾治安问题依然严重,自杀率攀升,特别是携子自杀的案例猛增,致死率高达7成,反映出底层民众对社会的彻底绝望。虽然台湾当局也设立了自杀防治中心,在社会安全网方面的工作不是一点没有,但重政治轻民生的结果是政策治标不治本,或根本跟不上事态的发展,使得安全网空转。广大民众的生活笼罩在浮动不安、焦虑无助的气氛之中。
两岸和平双赢仍是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但“台独”危险性继续存在。民调显示,7成受访者赞同“三通”直航,8成赞同开放祖国大陆观光客赴台旅游,81%的民众赞成祖国大陆开放台湾农产品到祖国大陆销售,特别是原本亲绿的企业界人士在报纸上与陈水扁四论“两岸和平共处法”,体现出两岸和平双赢仍是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但另一方面,“台独”仍是阻碍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台独”危险性上升。民进党为了巩固基本盘,肆意妄为,通过了“正常国家决议文”,操作“入联公投”,抛出“第二共和宪法草案”,进一步“去蒋化”、“去中国化”,“正名”运动也在教育、文化、机构、军队、企业中继续推行,岛内社会更缺少制衡分裂势力发展的力量。
民进党执政8年,至2007年其“清廉”、“改革”形象已荡然无存,加之其对经济民生改善的无心与无能,民众对民进党的信任危机空前严重,民心指数进一步下滑。《远见》杂志民调显示,对陈水扁当局的民心指数仍在“有失民心”的评价范围之内;TVBS的民调显示,民众对首次政党轮替不满的比例达67.7%,支持政党再轮替的比例达66%。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