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玉冰
2007年下半年开始,台湾物价持续飙升。尤其是2008年5月政党轮替、国民党重执“政权”之后,被前当局长期冻涨的油价得以解冻,连锁反应之下随之而来的是一波接一波的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正考验着新当局和当前的台湾经济。
物价指数连幅飙升
民众苦不堪言
根据台湾官方统计数字,反映与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商品及劳务的零售价格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2007年8月份开始进入上涨,10月份年增率即突破5%,2007年全年累计平均年增率为1.8%。台湾当局“经济部电价咨询委员会”于2008年7月1日及10月1日开始对岛内电价做两阶段调整,两次分别上涨12.6%和25.2%,累计上涨41%,涨幅可谓惊人。在调整油价前的九个月,CPI除2008年1月份年增率为2.94%之外,其他八个月涨幅均超过3%,其中2至5月均接近4%,6月上涨更是高达4.97%,创下13年来的最大涨幅,前六个月物价指数累计平均年增率已达3.89%。在各类物价中,以食物类涨幅最大,单是6月已上涨11.89%,其中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油、水果、肉类、谷类及其制品和家庭外食物分别上涨47%、27.14%、21.97%、12.73%以及10.17%,而交通类的油料费涨幅亦高达23.23%。此外,不包括蔬菜、水果、能源价格的核心物价指数自2007年10月上涨超过2%以来,近来更是逐月攀升,连续六个月超过3%。6月底以后岛内油、电价格的连续调涨,加上玉米、黄豆等农产品原料的再度飙涨所带动的饲料、畜产品、色拉油等价格的有可能进一步上涨,都将抬升下半年物价的涨幅,台湾当局预估的全年CPI涨幅3.29%,将只会过低,不会过高。
与生产厂商关系密切的、反映大宗物资,包括原料、中间产品及进出口产品的批发价格的趸售物价指数(WPI)自2007年第四季上涨7.5%、全年累计上涨6.47%之后,今年1至5月更上涨了8%,均显示出通货膨胀的沉重压力。其中,1月份的WPI大涨了10.21%,进口物价指数跳涨16.94%,为台湾17年来的新高点。事实上,这些还仅仅是从官方公布数字看到的,民众实际感知的物价上涨压力远远超过统计数字。2007年在国际原油和原材料价格飙涨的带涨下,全台湾几乎人人都感受到物价飞升、工资不涨之痛,而当年6月份当局公布的CPI涨幅只有0.12%,7月份更是下跌了0.34%,明显与事实不符,引起全岛哗然。整体经济的持续低迷、“什么都涨,只有工资不涨”的现实以及疲软的就业市场,让岛内民众苦不堪言。2000年以来,由CPI和失业率加总得到的“民间痛苦指数”一直居高不下,2004和2005两年均超过6%,预计2008年更极有可能高达7.2%,创下自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27年来的最高纪录。
输入性通胀是主因
民众预期更增压力
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讲主要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以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两种。其中,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面生产不足或成本上扬,例如工资上扬、石油等原料价格上涨以及企业垄断造成成本上涨等因素,形成的通货膨胀。此种通货膨胀会在经济体内部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结构性因素下产生,而在国际贸易盛行的情势下,来自经济体外部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也会造成所谓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台湾作为一个海岛型经济体,对外贸易是其经济主轴,经济具有强烈的对外依赖性,主要工业原材料依靠进口,国际经济环境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迅速准确地反映到台湾经济表现中。近一两年来,通货膨胀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受到原油价格的压力以及美国次级房贷灾难的波及,世界性的经济成长趋缓已不可避免。就国际油价而言,即使近日中东主要产油国家承诺增产,也无法阻止油价的飙升。6月15日挪威油田失火,又引发纽约商品交易所16日西德克萨斯州轻质原油7月期货盘中每桶飙涨至139.89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这一价位较岛内油价调涨时的基础油价,又上涨了10%以上。国际专业机构更喊出每桶原油200美元,甚至250美元的天价,这些无疑会拉高国际油价,进而使岛内下半年油价再向上调升的机率大幅攀升。此外,受到新兴国家崛起、全球气候变迁以及生物能源排挤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库存数量已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粮食供不应求将成为长期趋势;短期内粮食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不大,长期上涨的可能性则大增。与此同时,世界性天灾不断,大批农田被破坏,产量骤减,因而刺激玉米、黄豆等农作物价格较2007年同期分别飙涨126%和81%,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品成本上升,引发通货膨胀。
在这股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浪潮中,台湾受到牵连影响在所难免。一直以弱势汇率制度来促进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台湾,当前的利率、汇率同步走低,7年来新台币汇率从2000年4月的30.4903元兑一美元,到2007年的33.145元兑一美元,约贬值8.7%;在利率方面,台湾银行一年期定存固定利率在2000年5月为5.1%,而2007年则下降到2.29%。银行定存利率维持低档,加上台币汇率持续走贬,外币定存及海外基金投资议题持续发烧,这些因素均会助长资金外流,无法吸引民众钱留台湾;而汇率如果贬过头,势必将进口原物料成本抬高,反过头来推升出口品的售价,对物价上涨构成压力。
汇率的持续走贬,使得平民百姓手中的新台币越来越不值钱,可薪水却没有随着物价上涨而调升,中产阶级逐渐减少,穷人越来越多,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两极化的“M”型社会逐渐成型。仰赖固定收入的民众在通货膨胀之下,购买力降低,生活受到影响,对货币的信心荡然无存;而当在物价进一步飙升过程中,民众如果预期物价还会持续上涨,就会更多地抢购、囤积,从而使得物价上涨更为剧烈,由此“通货膨胀预期心理”形成的恶性循环,也是推动通货膨胀愈益严重的重要因素。
台“央行”祭出紧缩货币政策 拉抬经济是正解
严峻的通货膨胀使台湾整个社会经济、金融活动失去依据,无法正常运行,如若不及时协调治理,则已经飘摇数年、失去活力的台湾经济很有可能濒临危险边缘,政治、社会的不安定必会随之而来。
近日,台湾“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宣布,从7月1日起开始调高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支票存款准备金率。这是近19年以来台湾首度全面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宣示着台湾“央行”对抗通货膨胀的决心。这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
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活期存款准备金率调高1.25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准备金率调高0.75个百分点,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至5.32%。
二、调高重贴现率、担保融通利率与短期融通利率各半码(0.125个百分点),这是2004年10月以来,台湾“央行”第16度调升贴放利率,累计升幅达2.25个百分点。
三、下修2008年货币供给额M2目标区,从原来的3%至7%,下修为2%到6%,这也代表着“央行”将进一步收缩游资,打击通货膨胀。
这一系列政策的效果将表现为,银行向台湾“央行”融资(借钱)将付出更多利息,从而会配合“央行”调息政策调升存放款利率。这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台湾“央行”将从市场收回约相当于现金2000亿元新台币的强力货币。然而,货币政策只是物价稳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物价上涨源头来自于国际油价与农产品价格上涨,面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当局必须采取其他政策相配合,才能发挥稳定物价的效果。
事实上,2000年以来台湾制造业工人的雇佣人数减少了十万,而2007年台湾海外生产的比率则剧增至47%,非典型就业及海外就业急速兴起,岛内的劳动所得差距超过12倍,企业生命周期大幅缩短,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结构性失业者日益增多。台湾经济面貌发生的根本性转变为四十多年来所仅见。民进党执政八年,更是加速透支台湾经济,政府财政千疮百孔,负债累累,原本雄厚的经济积累已接近消耗殆尽。台湾经济当前的景气停滞、衰退问题,并非短期、暂时的景气不振,而是整个经济结构的问题,光靠单一的经济政策短期也许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长期内并不能彻底有效解决经济问题。
2008年5月政党轮替后,两岸恢复事务性协商,将经贸合作议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似乎给台湾经济带来希望和曙光。虽然7月4日周末包机直航与“陆客”赴台观光都已顺利实施,但扩展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繁荣景气的目标在短期内仍难达成,在解决台湾经济的燃眉之急、为通货膨胀“热焰”降温方面的收效也有待观察。因此,中长期而言,解决台湾经济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活化经济,扶植岛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两岸经贸更紧密交往,以经济成长率对抗通货膨胀率。而在短期而言,则是收缩资源,将社会资源再分配,专注用于生活难以为继的真正贫户。无论当局者还是在野党,此时都该少些政治考量,真正以人民疾苦为着想,着手挽救台湾经济,突破经济困境,再创经济奇迹。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