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8年第四期  > 正文

艰难与希望—— 中国国企改革三十年

日期:2008-08-20 11:14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李希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希

  1978年是中国的改革起步之年。这一年,中国的国有企业也开始了自己艰难的改革之路。

 


  1978年的中国国有企业,大到一台机床,小到一颗螺丝钉,一切皆靠计划。这种前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新中国30年的实践,在它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它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定额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此扬帆启航。

  1979年5月,国务院宣布,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八家大型国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扩权内容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在利润分配上,给企业以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在权力分配上,给企业以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资金运用、干部任免、职工录用等方面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的附属物,吃国家“大锅饭”的体制。其基本思路是希望把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和职工利益挂钩,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被束缚了太久的中国国有企业一旦稍微松开点臂膀,就开始爆发出惊人的能量。首钢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百分之百”:每个职工都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规章制度;出现违规违制,都要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是否造成损失,对违制者都要百分之百地扣除当月奖金。在当时纪律涣散、动力不足的中国国有企业,这个管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改革的头三年,首钢实现利润净额年均增长45%,上缴国家利润年均增长34%。

  武汉卷烟厂在放权前,供应部门给什么烟叶,就做什么烟,由于品种和市场需求不对路,一些产品供不应求,另一些产品大量积压。扩大企业自主权后,他们跑遍全国四大产烟地区采购烟叶,并和十几个兄弟烟厂互相调剂,烟叶品种丰富了,香烟的花色品种也增加了,企业产量和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这一时期的工资制度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不论企业经营好坏,工资水平标准都一样,这就是典型的分配上的“大锅饭”。

  这种延续了近30年的分配模式,终于在改革的春天被打破。1979年,“扩权”了的企业不但拥有了利润留成权,更在分配制度上获得了内部分配权,正式开始按贡献大小、技术高低、劳动态度等对职工的工资进行调整。1980年,武汉国棉六厂改革职工奖励制度,由评奖改为算奖,职工奖金多少取决于自己付出的劳动,多超多奖,少超少奖,不超不奖。“国家得大头,企业有甜头,个人有想头,相互之间有比头,越干越有劲头!”这段话曾在职工间广为流传。

  利润留成的扩权改革虽然给了企业一定的经济自主权,但由于实际操作中没有利益分配上的明确界定,因此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被释放出来的同时,它与上级主管部门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以首钢为例,随着它的利润越来越多,有关部门对它的利润索取也越来越大。首钢的上缴利润基数从一开始的5%,直线上升到7%。后来还出现了财政部门强行扣掉首钢帐上2500万资金,以当作企业上缴利润的事件。无独有偶,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也不断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政府决定改变利润留成的粗线条利益分配,把执行多年的利润上缴方式改成有比例的纳税制。1983年实行《国有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将国有企业向国家缴纳纯收入的利润分配形式,改为向国家交纳所得税、调节税等税收分配形式,从而把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用税收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企业纳税后剩余的利润,全部留归企业支配使用。这种方式被称为“利改税”。

  利改税暂时缓解了企业和主管部门抢饭吃的局面,但企业仍然缺乏足够的自主权。

 


  1984年3月24日,福建国有骨干企业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在《福建日报》上全文刊登。厂长们在呼吁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为此,我们怀揣着冒昧,大胆地向你们要权。”这是中国企业家们第一次就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向所有者——政府部门的呼吁。

  “要权”深层次反映的是国有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国务院适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两年后,国务院发文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明确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一厂之长,是企业法人代表,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处于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厂长们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经营自主权。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成了最重要的问题。河北省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第一个月,造纸厂就实现利润21万元,比最初制定的整年指标17万还多,一时间“马承包”闻名全国。临安县一家亏损的造纸厂厂长三上杭州求见在杭州开会的马胜利,他还在厂内挂起了“坚决要求马胜利厂长承包我厂的条幅”。承包制一时成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

  然而就在“包为上策”的传奇在全国各地上演的时候,马胜利的造纸厂因为盲目扩张、经营不善而陷入泥潭。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用就灵的承包制,为何

  用在企业上会出现问题呢?首先,承包人(厂长或经理)对企业的承包责任状是包赢不包亏的。为了制造业绩,生产者都盲目扩大生产,一旦企业出现亏损,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其次,经营者与工人之间关系紧张。由于没有合理的工资机制,承包制使厂长享受到了应有的回报,而普通工人从中获得的利益却很少,他们更多地被要求“奉献”和加班加点。工人开始质疑改革的目的性,报纸上开始讨论承包者与工人的关系到底跟“掌柜”与“伙计”有什么区别。再次,承包制无法解决经营者与政府的矛盾关系,作为企业的主管和产权所有者,政府对之直接指挥仍然非常严重,经营者的权利随时可能被轻易剥夺,国营企业家“既要找市场,更要找市长”。

 



  体制内的改革很难使得国营企业改革走得更远。进入90年代以后,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向何处去?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像一阵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接着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这就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使之开始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的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国国有企业是个全新的概念。它的基本特征是:(1)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2)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3)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4)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5)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显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在很多方面直指中国国有企业的软肋。

  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在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

  深化改革,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企业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宝钢集团、神华集团等19家企业按照《公司法》开展了董事会试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普遍加大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目前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一批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突出主业,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围绕做强做大主业,积极开展调整重组,缩短管理链条,改制分离辅业,企业发展呈现新的活力。中央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优化配置资源,做强做大主业,加大调整重组的力度。2003年到2007年,共有95家(次)中央企业参与了47次重组,中央企业户数已由196家调整为150家。一批科研院所进入产业集团,实现了产研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一些“窗口”公司并入大型骨干企业,增强了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一些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合并重组,促进了中央企业业务链整合,发挥了协同互补效应。一些困难企业通过重组,实现了扭亏脱困,焕发了新的生机。

  推进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2005—2007年,中央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项,二等奖154项,分别占该奖项的47.5%和27.1%。2006年和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中国石化、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石油每年申请专利总数均超过1000项。中央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在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标志性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国有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增强集团控制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企业管理逐步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70多家企业实行了资金集中管理,90多家企业推进了成本工程管理,石油石化、电信、电力企业普遍开展了重大设备物资统一招标、集中采购,近年来节约采购成本逾千亿元。中国石油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清理撤并8000多个银行账户,债务规模缩减1000多亿元,节约资金成本逾百亿元。中国石化实施物资采购“阳光工程”,通过网上采购的物资达5000种,累计实现网上采购总额4336亿元,节约采购资金159亿元。中国移动通过在全系统推行比价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近30%。国家电网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实施电网标准设计,推行输变电设备集中采购,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等方式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其中2007年集中采购金额达1210亿元,节约支出84.7亿元。

  中国的国企改革是高度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个难题。实践证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可以预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国有企业一定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