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8年第四期  > 正文

“两会”复谈开启两岸和平发展新时代

日期:2008-08-20 11:21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彭维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彭维学

  6月中旬,祖国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北京重启中断近10年之久的两岸协商谈判,双方就两岸周末包机和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项议题达成协议。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重新建立,预示着两岸关系进入全新时代。但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变数与障碍依然存在,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两岸快速复谈并取得重大成果

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出现的重大历史机遇。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执意推行“台独”分裂政策,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近10年来“两会”未能恢复商谈。祖国大陆于2005年4月邀请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来访,并把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恢复商谈列入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今年3月,国民党在岛内赢得大选,祖国大陆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先后邀请候任副领导人萧万长、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祖国大陆,营造有利于两岸复谈的氛围与基础。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吴伯雄会谈时表示,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5月29日,海协邀请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率团于6月11日至14日访问祖国大陆,“两会”商谈得以迅速恢复。

  二是马英九执政团队确认了“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复谈的共同政治基础。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是两岸建立互信、“两会”复谈的政治基础。马英九当选后,在就职前后接受媒体采访、发表“就职演说”时,曾多次释出改善两岸关系的积极信号,表示愿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快恢复“两会”商谈。他还多次重申,任内不搞“两国论”,不搞“法理台独”,反对陈水扁的“正名运动”等,从而夯实了“两会”复谈的政治基础。

  三是两岸同胞尤其是岛内民众期盼两岸和平发展、共创双赢。陈水扁推行“急独”路线,造成两岸高度紧张,严重威胁祖国大陆战略机遇期,并导致岛内社会动荡、经济增速减缓。今年3月,岛内民众用选票唾弃了民进党的“急独”路线,期待“两会”恢复商谈、达成成果,缓和、改善两岸关系,为岛内政治、经济、社会重建提供助力。岛内舆论分析,政党再轮替为两岸“打开八年冰封的闸门提供了强大的民意基础”,并认为“两岸关系正处于百年难得一见的机遇,马英九可别搞砸了”。

  四是马英九把推动两岸复谈、务实推动两岸经贸交流,视为兑现“拼经济”承诺、争取民众支持的关键。马英九选举期间提出“爱台12大建设”及“633政见”,赢得民众支持。然而,马英九兑现竞选支票的努力面临岛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受陈水扁执政导致岛内经济“体质”不佳、岛内通胀压力持续增高、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等因素的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即民间消费、公共建设投资、外贸出口,均呈疲软态势。马英九寄望“两会”复谈,就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和周末包机直航达成协议,为台湾经济发展注入活水。

新时期“两会”商谈

呈现的新特点

  由于执政思维不同以及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马英九执政后的“两会”复谈与李登辉时期的“两会”商谈、“汪辜会谈”相比,呈现“互信增强、互动频繁、议题扩大、内容深化、快速高效、富有成果、影响深远”等特点。

  一是快速高效,富有成果。李登辉时期,“两会”协商过程冗长。李登辉亲信掌控的“陆委会”对海基会的运作、权限处处设限,引爆“海、陆大战”,经常导致“两会”协商难以为继,甚至谈妥后也无法签署协议。“两会”领导人会谈更是耗时费力,预备工作程序极其繁杂。此次“两会”复谈,经过国共平台的持续推动, 尤其是两岸高层的充分授权,协商气氛融洽,效率极高。

  二是协商频繁,议题扩大。根据双方过去协定,秘书长层级每半年一次例会,“两会”领导人会面仅在1993年、1998年各举行过一次。此次“两会”复谈,不仅协商期限打破惯例,“两会”将处于频繁密集协商期,年内的协商议题也将从两岸周末包机扩大到货运包机、平日包机、增加新航点、两岸海运直航、熊猫赴台安排等。随着祖国大陆推动“两会”商谈力度的加大和马英九本人应对政局发展的需要,马英九将按其“经贸议题、和平协定、国际空间”的顺序,在落实“两会”商谈方面“增加频率、扩大议题、深化内容”,“两会”商谈将进入全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1993年的“汪辜会谈”选择在两岸之外的第三地——新加坡举行,而且李登辉不愿看到汪道涵会长访台计划实现。此次“两会”复谈直接选择在祖国大陆举行,而马英九、江丙坤也都欢迎陈云林会长访台,有利于催生“两岸中国人解决两岸问题”的理念。

两岸关系进入

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两会”迅速复谈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两岸和平发展新局的重要标志和步骤,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两岸互信,有利于深化两岸交流,有利于促使岛内民意朝和平稳定方向发展,有利于推动建构两岸和平发展框架。

  一是两岸制度性协商管道与机制重新建立,为两岸和平发展注入新动力。“两会”协商频率提高、议题扩大、内容深入,为两岸增进互信、推动合作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是两项协议务实解决了两岸同胞关心的现实问题,实现了互利双赢。两岸周末包机的实行,标志着两岸直航又迈出重要一步。两项协议为马英九执政团队兑现竞选支票、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马英九和国民党的声望。据台湾《远见》杂志6月10日公布的民调显示,57%的民众对上述两岸议题实施后的经济效益表示乐观。

  三是协商和解、全面交流的新时代来临,两岸关系将出现结构性转变。“两会”复谈并建立制度性协商管道与机制,标志着两岸10多年紧张对抗的局面结束,协商和解、全面交流、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来临。随着两岸协商谈判进程的不断深入、直航的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全面推展与深化、以及祖国大陆惠台政策的持续推动与深化,两岸关系中的经济、文化、政治关系将进一步密切。

  四是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国民党重新执政、“两会”迅速复谈,说明多数岛内民众期盼两岸和平发展,反对“台独”对抗。岛内任何政党,只有务实发展两岸关系,才能确保民众利益,才能得到民众支持。随着两岸热持续升温,民众得到的实惠进一步增多,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被动局面将更加明显。

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变数

与障碍不容小觑

  两岸“两会”复谈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难以逆转,但应该看到,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与变数,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甚至有可能对两岸关系造成重大冲击。

  一是岛内“去中趋台”观念的复杂影响。受李登辉、陈水扁近20年“台独”分裂施政、尤其是“文教台独”政策的毒害,岛内民众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统“独”立场呈现“去中趋台”趋势。在选票决定执政权的台湾,马英九、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将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民意,深化本土路线仍将是马英九争取民意支持的重要策略,将对岛内民意走向产生极其复杂的影响。

  二是民进党和“台独”势力强力反弹。陈水扁当局执政贪腐无能,但民进党候选人在3月“大选”中仍获得41%的选票,显示“台独”社会基础依然比较稳固。在5月民进党主席选举中,老牌“台独”分子在形象和实力较差的情况下,仍获得42%的选票,说明民进党内“急独”势力不容小觑。此次“两会”复谈前后,民进党、“台独”势力诬蔑“两会”复谈“矮化台湾主权”,“担心”大陆完全主导进程,攻击马英九“操之过急”、对大陆“让步太多”。民进党的实力及其以对抗为主轴的两岸政策,仍将对岛内民意走向、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进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蓄意破坏。美国表面上对“两会”复谈并取得成果“表示欢迎”,但对两岸关系“过热、过快”的疑虑明显加深,担心损害其“以台制华 ”的战略利益,未来极有可能在两岸问题上横生枝节、制造麻烦。

  四是两岸在重大政治议题上的谈判仍有可能产生矛盾与摩擦。囿于外省籍包袱与岛内民意,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以“不统不独不武”为核心、以“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为出发点,不仅任内不与祖国大陆谈判统一问题,还要求祖国大陆在台湾当局政治定位、台湾国际活动空间等方面让步。随着两岸协商从事务性、经贸议题向政治议题过渡,核心议题、敏感议题将成为两会协商谈判的焦点,两岸的矛盾、摩擦与冲突势将不可避免,这需要两岸拿出超强的信任、足够的诚意、极大的智慧予以解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