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8年第三期  > 正文

台湾六日行(二)

日期:2008-07-18 15:09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徐蕾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年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徐蕾

 

夜访中台禅寺

2007年9月5日 晴转小雨 台中、南投

行程: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日月潭



  洪锡铭,这次活动邀请方“中华资深记者协会”的会长,一位为两岸媒体多做交流摇旗呐喊的老报人。他曾任台湾《自立早报》副社长,2004年发起成立“中华资深记者协会”。这个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所有经费都是会员自愿提供。

  因为刚刚做了腰椎手术,洪锡铭行动很不方便,但是他一直坚持坐着轮椅参加活动,从台中到台北,又从台北到台中。有一次,我推着他的轮椅与他边聊天边出门,一会儿要进出电梯,一会儿还要上下坡,我推得有些吃力。“轮椅这么沉,路也不好走。您还坚持陪着我们,真不容易。”我不免感叹。

  “呵呵,我当然要尽地主之谊。你们来了,我高兴啊。身体也好多了。”

  在洪锡铭的盛情邀请下,今天一早我们来到了洪锡铭家。他的家里到处是古董,从字画到陶瓷,从玉器到漆器,这位老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足见一斑。洪锡铭熟练地亲自为大家泡茶。台湾的阿里山茶,清香细腻,沁人心脾。

  告别洪锡铭,我们从台中前往日月潭。日月潭潭水碧波晶莹,四周群山环抱,作为台湾唯一的天然湖,它的美丽自然占据了我的很多胶片。谈到祖国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旅游,日月潭所在的南投县县长李朝卿说,根据民调,大陆有8000多万人想到日月潭旅游。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副总编辑王言彬说:“祖国大陆民众来台湾观光,欣赏美景是一方面,其实是寄托着一种情感。”

  傍晚,我们到达中台禅寺。中台禅寺破例为我们在夜晚开放。夜色中,灯光闪映的寺庙建筑煞是好看。陪同我们的中台禅寺副住持说,中台禅寺由开山方丈惟觉老和尚率众僧侣历时3年规划、7年建设,2001年9月1日落成,耗资约40亿元新台币,可同时容纳2000余名僧尼和1000余名居士在此居住修行。似乎有寓意在其中,中台禅寺的一楼好像“红尘世界”,五楼好像金色佛界,到了九楼大光明殿,一片清净无染的纯白,晶莹剔透,白玉雕琢而成的15米高的佛像端坐正中,置身殿内,一种氤氲的幻觉,令人诚敬之意油然而生。从藏经阁通往“金顶”的电梯是高级的观光电梯,随着电梯上行,呈现在眼前的是寺内所收藏的大批精品典籍,整齐地排列在一层层一排排书架上。

  “不用轻功也能上去了。”副住持的一句调侃把大家逗乐了。

  到达了“金顶”,大家盘腿而坐,和副住持聊着宗教的相关话题。这一聊,我竟发现原来两岸之间的宗教界往来也是很密切的。副住持说,藏经阁门前的一幅字画还是大陆的某寺所送。在两岸举行的宗教大会上,两岸宗教人士更是交往融洽。

  “每到中国传统的节日,我们都会邀请大陆的宗教人士来这边过节。”说到祖国大陆,副住持告诉我,他去过峨眉山,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把大陆的四大名山都转一遍。“单单闭门修炼可不行,重要的是交流,是走出去。”

  看来,中台禅寺不仅不出世,反而很入世,真是现代化的佛庙。

 

期盼两岸媒体交流大步走

2007年9月6日 晴 高雄

行程:台湾时报社—高雄市立空中大学—爱河



  此行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岛上仅次于台北市的第二大城市。

  白天我们与当地媒体的交流很顺利,大家畅所欲言,我问了一个自己关心的问题:在台湾,年轻的记者收入情况如何?对方非常认真地回答我,年轻的台湾记者刚参加工作收入大约在三四万元新台币之间,折合人民币不到1万元,这个收入在台湾各行业中相比并不高。对比台湾的高物价,年轻人确实要精打细算了。

  晚上,宴会中出现了感动的一幕。主持人站起来说:“此次大陆参访团中有一位同仁的生日就在几天后,我们提前为他过个生日好不好?”

  这人是谁?我好奇地观察了一圈。灯光暗了下来,点着蜡烛的生日蛋糕被推了进来。“让我们大家一起祝福曹焕荣生日快乐!”呵呵,竟然是团长。曹焕荣很感动,在大家的掌声中吹灭了蜡烛。

  “这次台湾之行将要结束了,感谢大家的热情、细心!在与台湾同业者的交流中,我们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在两岸交流中,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同胞的需要,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岸新闻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扼杀这条渠道,这样只会使两岸越来越误解、越来越疏离。”曹焕荣说,“20年来,两岸新闻交流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从冷清到热络,尤其是近年来,在数量、规模、层次、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展。迄今到祖国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累计已突破1.4万人次,祖国大陆记者到台湾采访也越来越频繁。两岸新闻交流发展至今,成果来之不易,需要两岸共同珍惜和维护。未来的两岸新闻交流有着太大的空间,新闻交流需要‘大步走’,需要展现更开放的思维和作为。”

  “希望今后两岸新闻交流的步伐更大一些、更快一些。”新华社港台部主任端木来娣赞同地说:“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桥梁。”

  中新社副总编辑章新新也提出一个新颖的建议,希望搭建两岸年轻记者交流平台,在知名大学仿效博士、硕士互访计划,开办年轻记者到对岸大学“驻点”交流项目。

  “我有一个愿望,希望两岸媒体的交流能够更进一步。这20年来,两岸媒体交流的步伐进行得并不快,这几年甚至还有倒退的迹象,这对于两岸信息交流是很大的损失。”洪锡铭说。

  “有识之士对两岸媒体交流均采肯定的态度。”中华资深记者协会的副理事长赖连金点头赞同:“我们期许两岸媒体采访报道常态化,交流朝正面方向大步前进。”

  如何促进两岸媒体交流的话题,显然再次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台湾《民众日报》社长林文雄走到台前:“大家说得好,我很有感触。两岸新闻交流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20年了,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应该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有所贡献?只要大家团结起来,我相信,两岸媒体的交流一定会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作为一个老报人在这里向大家表态,我从现在开始,与大家一起努力!”一阵热烈的掌声道出了大家的共鸣。

  夜晚,我们泛舟在美丽的爱河上,这是高雄市唯一的河流。我们感受着一份温馨、惬意。爱河岸边,一对对的情侣相依相偎,情意绵绵。

 

老人递过来的扇子

2007年9月7日 晴 高雄

行程:旗津码头—香港



  中午,我们就要离开台湾从香港转机回北京了,此次台湾行的最后一站在高雄旗津码头。天气很好,太阳当空,我和端木大姐坐在扎满鲜花的人力车上,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我扭头对她说:“如果有把扇子就好了。”

  下了车,顶着日头爬上山顶,真是有点眩晕。下山总算走到自己坐的那辆人力车前,骑车的老人像变戏法似地递过来两把扇子,我感动地连声说谢谢,同时给老人扇着扇子。老人笑着摆摆手:“扇子有点破旧,但是挺好用的。”

  我和老人聊起天,得知老人也有亲戚在祖国大陆,“我回大陆探望过他们,回家的感觉真好。现在我年纪也大了,趁身体还硬朗的时候多挣些钱,再回大陆看看亲人。”

  将近一周的时间,在台湾不仅见到了老朋友,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眼里的台湾更加清晰、更加真实。从两岸新闻交流到两岸各界交流、从文化传承到同胞亲情,我所看到的山,我所见到的水,我所接触的人,我所听过的话,都在脑海中一一闪现。自然、朴素的情感,感动着我、包围着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飞机徐徐起飞,我低头看着窗外,台湾的景色越来越远,台湾却在心里越来越清晰。如果不是亲自踏上宝岛的土地,我不会感受这么多、感受这么深。有多少祖国大陆的民众也期待着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在这里,有他们的亲人;在这里,有他们永远的牵挂。


同胞的情,最难割舍。
 牵挂的心,没有距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