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8年第五期  > 正文

民众幸福指数降低 呼唤台湾当局有效施政

日期:2008-11-10 14:15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张玉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张玉冰

  

  今年8月中旬,台湾的独立民间智库团体“台湾竞争力论坛”公布了《2008年台湾幸福指针问卷调查报告书》,主要针对居住于台、澎、金、马的成年受访者对于生活幸福感受、家庭关系、经济收入、目前工作、交友与社区、健康状况、宗教与人生哲学的信仰、政治权利、政府施政,以及未来发展状况等项目的满意程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受访者对目前生活感到幸福,四成六的受访者对目前的经济收入状况感到不满;此外,受访者中有五成多民众对当局施政状况感到不满。

  近六成民众感到幸福 对施政满意度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在“综合幸福度”上,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感到幸福,回答“非常幸福”(15.5%)和“幸福”(43.3%)者合计为58.8%,但仍有19.3%的受访者感到“不幸福”(12.6%)或“非常不幸福”(6.7%)。在年龄上,20至29岁者幸福度最高,而70岁以上者最低;年收入在100万元新台币以上者幸福度最高,而少于30万元者最低。这显示台湾高龄者和低收入者感受的幸福度偏低,他们需要执政当局和社会更多的注意和关切。

  在“家庭关系”上,76.8%的受访者自认为“理想”(48.1%)或“非常理想”(28.7%);只有11.7%的受访者表示“不理想”(8.8%)或“非常不理想”(2.9%),9.7%认为“普通”。这显示台湾社会的家庭基础仍然相当稳定,这也是过半受访者自认幸福的基石。

  在“经济收入”上,37.9%的受访者自认为“理想”(32.9%)或“非常理想”(4.9%),其余受访者的满意度则依收入递减而下降,46.6%自认为“不理想”,其中认为“非常不理想”的高达17.6%。这显示当前台湾社会整体经济仍然欠佳,景气不振的经济状况对民众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其中,极端负面影响比例甚至远超过极端正面影响比例。

  在“工作状况”上,35.2%的受访者自认为“理想”(29.4%)或“非常理想”(5.8%);34.2%的受访者自认为“不理想”(22.8%)或“非常不理想”(11.4%)。和“经济收入”一样,经济状况对就业者的极端负面影响超过了极端正面影响,台湾社会一般工作的整体稳定性正在下降。

  在“政治权利”上,只有37.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32.4%)或“非常满意”(4.9%);接近同比例的人(36.6%)表示“不满意”(18.5%)或“非常不满意”(18.1%)。这显示出不少受访者自认为政治参与、意见表达的机会不足。此外,在“‘政府’施政”上,仅有21.6%的受访者表示“满意”(18.1%)或“非常满意”(2.2%);有过半(54.7%)的受访者“不满意”(28.3%)或“非常不满意”(26.4%)目前台湾当局的施政。显然,政党轮替后的台湾新的执政者的施政并未受到多数民众肯定。

  在“自己未来发展状况预期”上,持乐观态度者(44.1%)(其中“乐观”35.6%,“非常乐观”8.5%)仅些微超过持悲观态度者(41.9%)(其中“不乐观”29.0%,“非常不乐观”12.9%)。此项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众对自身前景不看好者已经接近半数,值得警醒。

此外,对于“交友及社区生活状况”、“健康状况”以及“宗教和人生哲学信仰”等的评价上,当前台湾大多数民众表示较为满意,显示台湾社会的普适价值、人际社会关系和人民身心健康水平仍然保持在一定水准上。

  从这些调查项目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历经两次政党轮替后,台湾民众更加重视家庭、朋友及自己的健康状况,当对这些因素感到满意时,幸福感也会变得较高,反之则降低。相比之下,民众对政治参与和当局施政的满意度则偏低。若以地区来观察,北部受访者对于未来前景比较乐观,南部地区的民众则最不乐观。

  民众幸福指数降低 台湾经济亟待振兴

  近年来,伴随物质与经济生活的提升,以经济成长作为政府施政最主要目标的时代已逐渐过去,发达国家当前追求的发展目标已经转变为“人民的幸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相关的指针,对该国或地区的文化、精神、和谐、安定等因素的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汇总到一个单一指针,即“幸福指数”。世界各国衡量经济与社会进步的指针,已经逐渐以“幸福指数”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率和国民所得等经济指标。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即开始对这一指数做连续性的调查,迄今为止该项调查已进行超过五十年,而欧洲先进国家从1975年以后亦已开始从事类似指数的连贯性调查。近年来台湾一些重要的专业杂志,如《天下杂志》、《商业周刊》以及《康健杂志》等,都做过类似调查,但其调查并不具备连贯性。本次“台湾竞争力论坛”委托台湾中正大学民调中心所做的调查,是台湾社会针对“民众幸福指数”做出正式调查的首例,并有可能借此建立起连续性的调查指针,为台湾民众的幸福指数建立完整的调查内容与基准。

  若从调查结果的总体而言,台湾民众对于自身的健康、情感与精神层次的部分有着相当正面乐观的响应,显示台湾人整体上仍属于乐观族群,对于自我生活的评价有着诸多乐观的情绪。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台湾民众对于经济与“政府”施政则有较多不满意的情绪。其对于工作以及政治权利的行使这两种社会层次的环节,则有着正反分布平均的响应,突显出台湾民众在这两方面感受上的相当程度的差异。若将本次调查结果与上世纪90年代海外研究机构对台湾所作类似调查结果相比较可知,台湾的“民众幸福指数”已经由20多年前的80%-90%显著下降到60%左右,值得台湾当局和社会关注。

  事实上,台湾当前经济社会的颓势、民众幸福感受的下降,与岛内外形势的变化影响密不可分。一方面,全球景气陷入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泥淖,这几乎已经是国际共识。经济学家预测,受到2007年7月爆发的次级房贷风暴的波及,未来美国经济将不会出现“V”型复苏,而是会在底部徘徊相当长一段时间,呈现“L”型复苏,其房地产价格持续下滑、失业率攀升、股市节节下挫、消费者信心剧降等经济梦魇很可能要拖至2010年甚至更晚。这也预示着全球经济有可能受到美国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影响而陷入成长大幅减缓的困境。此外,国际油价高涨亦增加了美国经济的变数,继而对全球经济加压。去年下半年到今年7月初国际油价飙涨幅度超过1倍,引发全球强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滞涨,严重依赖外贸的外向型经济形态的台湾,自然难逃卷入其中的命运,自去年以来便陷入物价飙涨、失业攀升、股市下跌、市场信心不断受挫的泥淖。

  另一方面,民进党执政期间,长期奉行意识形态施政,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台湾历经长达八年的经济虚耗。台湾经济在经历了40年的“长盛期”后,21世纪初期发展形势出现逆转,进入了低速增长时期。台湾经济受到结构性障碍、当局财经政策不力和大陆政策僵化等问题的困扰,以往景气循环明显复苏的情形可能已不复存在,当局债台高筑、外来投资纷纷撤离、岛内产业大量出走,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原来积累起来的深厚经济积淀几乎都消耗殆尽。2008年政党轮替之初,面对疲软的台湾经济,马英九执政当局开出了包括发展经济的“六三三”口号,即在其任内使经济增长率回到6%、4年内失业率降至3%、2011年“国民”年所得2万美元、2016年“国民”所得3万美元等;推动两岸经贸发展正常化的“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及“原则开放,例外管制”两项原则,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和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以及旨在扩大内需的“爱台十二项建设”等一系列振兴台湾经济的“药方”。民众一开始期望台湾经济“马上就好”,后来在岛内外经济情势压力下,这一期待演变成为“马上渐渐好”,直到马团队上台3个月后的8月份“幸福指数”调查显示的对当局执政满意度低、对其评价趋向下滑的现状,这一连串的转变无不显示出台湾执政当局在改善经济环境、寻求经济发展方面的施政效果的有限性,也提醒台湾当局,只有拿出一套强有力、有长效的经济因应方案,才能“马上渐渐好”。

  针对以上问题所在,台湾当局唯有借着当前两岸关系朝向和平发展的东风,抓紧两岸经贸关系逐步正常化、祖国大陆不断释出利好和善意的契机,以提升人民幸福为施政目标,多为人民福祉着想,少做些政治考量,拟定正确和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早日将台湾经济从低迷中拯救出来,才能真正建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的“幸福社会”。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