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8年第五期  > 正文

祖国大陆对台战略新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影响

日期:2008-11-11 10:46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彭维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彭维学

  

  

  近年来,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推出一系列对台工作新论断、新主张,其核心内容被列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对台战略新思想的正式确立,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主要内涵

  祖国大陆对台战略新思想涉及四个方面,即“确立主轴、构建框架、规划路径、以为人本”。

  确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轴与目标。

  自2004年以来,祖国大陆把对台工作重点由过去的“两岸平等协商、实现和平统一”,务实调整为“遏独维稳、和平发展”。2004年,国台办受权发表的《5·17声明》明确指出,“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最紧迫的任务”,这是祖国大陆对台工作战略调整的重要标志。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观”。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2008年5月28日,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十六字箴言,强调切实落实国共两党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岛内舆论认为,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终局论述”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过渡论述”的改变,透露祖国大陆两岸思维风格的转变。

  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框架。

  随着对台工作战略重点的转移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主轴的确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着力建构与对台工作新形势相适应的政策和法律框架。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四点意见”集中体现了祖国大陆对台战略的新思路,被载入十七大政治报告,成为反映全党意志、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划出“台独红线”,强化了祖国大陆打击“台独”分裂、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坚定立场。《反分裂国家法》是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法制化的重要步骤,标志着对台工作进入“以法遏独”、“以法促和”的新阶段。

  规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一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反独”、“遏独”,尤其是坚决制止“法理台独”,是能否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祖国大陆多次重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推出一系列重大“遏独”措施。十七大报告重申,“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二是推动两岸协商谈判。十七大报告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2008年6月,海协与海基会重启中断近10年的两岸协商谈判,并取得重大成果。

  三是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2005年,胡锦涛分别与连战、宋楚瑜会谈后发表的“公报”表示,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促进建立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同时提出两岸恢复协商后,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等问题进行磋商。十七大报告强调,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直接“三通”。2006年以来,两岸举办经贸论坛、农业合作论坛、经贸文化论坛等,为构建长期稳定的两岸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累积经验、创造条件。

  四是扩大反“独”战线。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邀请国、亲、新三党主席访问祖国大陆,确认并强化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不断深化两岸党际交流机制,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与此同时,祖国大陆加大推动美国抑“独”工作的力度,营造有利反“独”的国际环境。国际社会的反“独”战线不断扩大,“急独”的国际空间受到明显压缩。

  进一步明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依靠力量。

  祖国大陆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摆到非常突出的地位,对台新政策突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突出以具体的政策措施、法律保障来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情感融合,突出对台湾同胞的理解和尊重,突出“两岸同胞共同反独”。

  胡锦涛强调,台湾同胞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重要力量,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并载入十七大报告,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台湾同胞福祉的高度重视。

  十七大报告强调,“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以更为感性的语言、更为柔软的姿态,突出两岸一家,争取两岸同胞“共同反‘独’”。

  《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自2005年以来,祖国大陆推出61项惠台政策措施,实践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的诺言,以最大的诚意争取岛内民众的理解与认同。

  主要背景

  对台战略新思路,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把握、准确因应国际国内形势和台海局势的科学决策,是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在对台工作领域的实践,是维护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历史复兴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政治保障,是争取台湾民心、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指南。

  对台战略新思想是维护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政治保障。

  维护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最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除了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外,还必须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与两岸环境。近几年,岛内急“独”冒险活动,尤其是“法理台独”,成为干扰战略机遇期最现实、最直接、最紧迫的威胁。基于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务实提出“两岸和平发展”,采取“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两手策略,尽可能地降低“台独”分裂行动、尤其是“法理台独”对战略机遇期的干扰与破坏,尽最大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营造有利的内外环境。

  对台战略新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等治国理念在对台领域的实践。

  遏制“台独”、促进国家统一,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强大的综合实力作为后盾,还必须争取国内外反“独”力量的支持。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分裂施政,导致岛内民众中国认同削弱。国际反华势力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中国的统一与强大,长期推行“以台制华”战略。基于上述形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治国理念,运用到对台工作的实践之中。在实际对台工作中,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深化“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深化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进两岸同胞感情与利益的融合,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为中华民族复兴铺路。“两岸和平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处理内外关系原则的创造性发展,体现了“对内和谐、对外和平、两岸和解”“三和”思想的一致性,既符合目前祖国大陆维护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岛内“谋和平、求发展、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也有利于争取美国反对急“独”挑衅。

  对台战略新思想是遏制“台独”膨胀、争取岛内民心的重要战略。

  蒋氏父子时期,认同一个中国、认同中华民族、主张统一是岛内主流民意。但李登辉、陈水扁推行“台独”分裂施政,恶化两岸关系,导致“台独”社会基础恶性膨胀,反“独”阵营发展空间不断压缩。近20年来,岛内选民结构、统“独”立场和族群认同朝不利于反“独”阵营的方向发展,和平统一形势更加复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实施对台战略新思路,在坚决打击“台独”分裂势力的同时,加强照顾和维护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尤其是,祖国大陆把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放在对台工作首位,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手法,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其核心是遏制“台独”社会基础恶性膨胀的势头,促使岛内民意朝有利于“反独促和”的方向发展,提升岛内民众的中国认同。

  主要影响

  对台战略新思想丰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有效遏制了“法理台独”,重挫“台独”恶性膨胀的势头,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法理台独”得到有效遏制,有效维护了战略机遇期。

  《反分裂国家法》明确划定“台独红线”,极大地震慑了“台独”势力。祖国大陆和世界大国尤其是美国,连同台湾泛蓝政党初步形成反对“台独”、尤其是“法理台独”的合力。在岛内外强大压力下,陈水扁体制内推动“公投制宪”、借“二阶段宪改”、“入联公投”推动“法理台独”的图谋破产。“急独”势力嚣张气焰遭受沉重打击,“法理台独”被有效遏止,未来较长时期内发生重大“台独”事变的危险性大大降低,祖国大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得到有效维护。

  两岸关系跨入和平发展新时代。

  祖国大陆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对台政策,尤其是两岸党际交流机制的巩固与深化,成功营造了两岸互利合作的良好气氛,缓和了高度紧张的两岸关系。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走出“高危期”,并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两岸党际交流频繁,反“独”战线进一步稳固。两岸制度性协商管道与机制重新建立,结束了两岸10多年紧张对抗的局面,为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两会”商谈不断深入提供了强劲动力。周末包机直航和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实施,有利两岸同胞加强往来、增信释疑、加强认同、“化独促和”。

  祖国大陆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反分裂国家法》和祖国大陆坚决反对“台独”的举措,使更多的台湾同胞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法理台独”的危害。两岸党际交流机制不断深化,祖国大陆惠台政策常态化,两岸人民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入,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与理解不断增加,对祖国大陆的敌意有所下降,“台独”势力惯用的“联共卖台牌”等抹红伎俩效用递减,摒弃急“独”路线、谋求两岸和平发展,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马英九开放两岸政策救台湾经济的政策主轴得到岛内多数人的支持。岛内多家媒体民调显示,新当局的两岸政策获得50%-70%的民众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泛绿阵营内部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泛绿指标性人物、前奇美董事长许文龙公开表示,胡锦涛总书记的“四点意见”和《反分裂国家法》使他心中“更加踏实”。2006年,50多位重量级台湾企业家,其中不少是“偏绿”甚至是支持陈水扁的工商界大佬,自愿专程来祖国大陆出席两岸经贸论坛。出于争取中间选民和工商界支持的考虑,民进党务实派要求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呼声也有所增大。

  “蓝消绿涨”的趋势逐步发生变化,泛蓝“遏独促和”的动因增强。

  自2005年4月连战访问祖国大陆以来,国民党在缓和台海局势这一民意所向的问题上赢得先机,成功塑造出“开放务实、推动和平”的形象,破解了泛绿精心建构的“联共卖台”牌,获得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的认同。与此相反,陈水扁当局以“台独”为核心的两岸政策陷入一路挨打、进退失据的困境,岛内政局和社情民意开始出现不利于民进党的变化,“台独”的社会基础相对弱化。2005年4月,连战访问祖国大陆后,民进党的政党支持度明显下降。自2005年底“三合一”选举以来,国民党三连胜,近10多年来“蓝消绿涨”的态势初步扭转为“蓝涨绿消”。客观而言,祖国大陆坚决打击“法理台独”、“入联公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台独”恶性膨胀的势头。

  正因为如此,泛蓝推动“反独促和”政策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2005年国民党“十七全”将“胡连会”共识写入党纲,马英九当选党主席后,表示以“胡连会”五项共同愿景发展两岸关系。马英九就任后,接受“九二共识”,反对“两国论”、“法理台独”,推行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和平发展方向迈进。

  祖国大陆对台战略新思想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遏制“急独”膨胀势头、争取岛内民心等方面初见成效。但应该客观地看到,受岛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祖国大陆对台战略新思想短期内难以彻底清除“台独”施政的影响。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中的对台战略思想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