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台湾元宵灯节
日期:2008-06-12 09:43
来源:
作者:林长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天上一轮明月高悬,地上万盏彩灯通明。元宵节,也称“灯节”,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最热闹,也最有情味的传统佳节。节日期间,各地张灯明盏,举行丰富多彩的灯节盛会和灯俗活动,大展灯技艺术和灯节文化。
台湾元宵节以张灯结彩为节日特色,围绕“灯”字大做文章。近年来,与祖国大陆咫尺相望的金门县常特邀福建省泉州市花灯匠师制作大型花灯、民俗花灯和各式拉灯,同时请著名制灯艺人现场表演简易花灯的制作过程,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台湾元宵灯俗之多,景况之热闹可以和祖国大陆任何地区相媲美。每年正月初十后,台湾民间就拉开了灯节的大幕,家家户户忙于买灯、制灯、挂灯。花灯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简易的有宫灯、兔子灯、元宝灯、鲤鱼灯、蛤蟆灯、蝴蝶灯、荷花灯、水果灯、关公灯等,而制作精美的则有龙灯、虎灯、狮灯、船灯、嫦娥奔月灯、武松打虎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等,令人赏心悦目,眼花缭乱。人们漫步大街小巷,不时可以看到许多美术灯饰店、灯饰工厂,他们除供应台湾市场外,还大量外销,美术灯一度为台湾增长最快的外销品。台湾是我国著名的竹子产区,许多灯笼多以竹子为主料。台湾的灯笼艺术不只在于竹编造型,更在它绘饰的图样,人物图样多绘福、禄、寿三星或八仙,其余大多为寓意吉祥的奇花异卉,珍禽瑞兽等。由于灯笼在台湾的广泛应用,艺匠们便竞技呈能、精益求精。近年有一大类是电动花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传统文化。
灯节前夕,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璀璨夺目、流光溢彩的各式花灯。在十字街头、庵堂寺观等处,还搭起牌楼、灯棚,花灯高挂,雄伟雅观。在渔区,渔家人则喜欢糊制独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海底水族灯。在台湾有一种纸扎的,形似封盖烟囱的灯叫“孔明灯”,灯内燃烧浸油的纸芯,产生热气,灯便冉冉升空。元宵节期间,台湾同胞尤喜放这种孔明灯祈求平安。
“灯是传统,光是科技”,台湾电子技术相当发达,灯会除了保持浓浓的传统文化外,还加大科技含量。元宵节是台湾一次灯技艺术的展览,灯火阑珊处,人们可以欣赏到运用现代科技新成果,如声控、光控、磁控和电子遥控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灯彩。广场、闹市浮金耀银,形成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灯市图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可说是台湾灯节的绝妙写照。1978年,台湾将元宵节定为“观光节”,从1992年起,每年的“观光节”都在台北举行为期三天的大型花灯展,名为“台北灯会”。台北市的各寺庙也都举办花灯竞赛,如龙山寺、祖师庙、青山宫、保安宫、关渡宫和松山慈佑宫,展出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花灯。此外,还在露天剧场表演花灯舞,给传统灯节增添了新意,借助“台北灯会”将传统的花灯展示变成国际性观光卖点,吸引外国观光客到台北参加这个热闹非凡的灯节。
在台湾,围绕灯的民俗与名目繁多,生动有趣,乡土气息浓郁,构成一幅幅溢彩流光的风情长卷:
挂灯。元宵节前夕,多数人家喜欢买来花灯或大红灯笼,挂在家居、店铺门口,烘托节日喜庆气氛。有男孩出生的人家,都要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前往赏灯,场面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送灯。台湾方言“灯”与“丁”同音,年内出嫁的女儿,其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派男童送到女婿家,作为祈祝早日“出丁”(生孩子)。对于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丁”。男女双方求子心切由此可窥一斑。送灯有两种对象:一是头一年出嫁的女儿,第二年娘家送去花灯,以求吉利;二是有的人家婚后不育,约请子孙满堂的大户前来送灯以盼早生贵子。
串灯。所谓串灯,是未出嫁的姑娘在元宵夜到游灯人群里尽情闯游,以期“天官赐福神”给她觅到一个如意郎君。旧时待字闺中的姑娘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很少有机会迈出家门,更别说谈情说爱了,她们的婚姻全凭媒妁之言。但元宵节期间,姑娘可随母亲或姐妹趁玩月赏灯之机看看对方才貌、言行,代替相亲。台湾还有一习俗,婚后未生育的妇人要串灯,以期早日得“丁”,好为人母。
游灯。元宵灯节,做家长的不吝给小孩节日零花钱,让他们购买喜爱的春灯,点上蜡烛,手提着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各种彩灯在夜幕中游动,犹如苍穹流星,人们在纵情游灯中结友联谊,共度良辰美景。
出灯。小孩们提着小花灯在大街小巷鱼贯穿梭,高兴得不亦乐乎。有的游灯时不慎把灯笼烧了,哭闹不已,大人们却不以为然,反以为喜:“好日子不许哭,这叫出灯,是人丁兴旺的好兆头呢!”台湾人俗信烧掉灯笼后会“出丁”。如果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会生男孩。尽管这只是一种愿望,人们却乐意接受它。
穿灯脚。元宵节,各村祠堂中高悬着许多盏花灯。吉时一到,所有年内结婚的新娘,无论是产育好或是怀孕的,元宵夜都得重新打扮新娘妆,由婆婆或姑嫂妯娌领着,带到灯下俯首穿行而过,台湾人习称底下为“脚”,因此俗名为“穿灯脚”。乡亲们围观者如潮涌至,为的是借机认识哪一家娶的是哪一位新娘。它给人们再一次提供了看新娘的机会,场面十分热闹,堪称“新娘团拜会”。
打灯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台胞习称猜灯谜为“打灯猜”。传统灯猜是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赠品,有的还将花灯当作赠品,起到应景作用。清代时,灯谜已是台湾元宵节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至1796年),布政使钱琦在《台湾竹枝词》中对此作过生动描述:“烟花火树拂墙边,映带春灯谜语多。”灯谜启智益趣,也是台湾元宵节迷人的习俗之一。元宵节期间,人们惯于在广场、寺庙、公园搭谜台征射。
元宵之夜,天上明月高照,繁星万点;地上灯火辉煌,通明如昼。台湾同胞带着新年的余兴,披着早春的寒意,踏月赏灯,尽情娱乐,仿佛置身灯月交辉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