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8年第一期  > 正文

台商在祖国大陆

日期:2008-06-12 10:05 来源: 作者:周军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孙升亮

  周军

   从1983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厦门三德兴公司(当时是以港资身份注册)算起,台商活跃在祖国大陆的经济舞台已经25年了。时至今日,台商在祖国大陆的经营如何?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如何?将来的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访了著名的台湾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升亮研究员。

   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间,GDP增长了57倍。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祖国大陆经济连续四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GDP从2002年的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上升到2006年的21万亿元,人均GDP达

   从1983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厦门三德兴公司(当时是以港资身份注册)算起,台商活跃在祖国大陆的经济舞台已经25年了。时至今日,台商在祖国大陆的经营如何?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如何?将来的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访了著名的台湾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升亮研究员。

   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间,GDP增长了57倍。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祖国大陆经济连续四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GDP从2002年的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上升到2006年的21万亿元,人均GDP达省、市、自治区。康师傅、永和大王、统一饮料等品牌,早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在祖国大陆的台商超过了100万,台湾岛外投资的54%集中在祖国大陆。目前,台湾最大的前100家企业,90多个已经来祖国大陆投资。其中不少台湾企业在祖国大陆的营业收入总额已超过岛内。还有的企业几乎全部搬到祖国大陆来,连研发部门都设在了祖国大陆。

    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雇佣员工超过1000万人。

   一大批台湾企业家经过在祖国大陆的辛勤开拓,已经取得了喜人业绩。中华映管、灿坤电器、翔鹭涤纶、顶新集团、统一食品、东南汽车、远东纺织、宏碁电脑、台塑集团、鸿海集团、正新集团、亚东水泥等公司在祖国大陆的投资成绩卓然,收益丰厚,有些已经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巨人。比如深圳的富士康集团,在祖国大陆雇用了45万员工,在全球都是屈指可数的电脑业巨头。

   和气生财 两岸双赢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上海谈到两岸经贸问题时引用过一句话“两岸之道,惟和与合”,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两岸之间的经济只有和气才能生财,只有合作才能双赢。

    两岸贸易额从1978年的0.4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000多亿美元。

    海峡两岸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合作领域众多。台湾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服务业相对发达;祖国大陆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持续高增长、市场容量及潜力巨大、区域梯次发展腹地广阔等优势,两岸经济的互补性明显。

    事实上,在两岸经贸发展中,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台湾从祖国大陆赚得的贸易顺差累计超过4300亿美元,为台湾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台湾的技术在祖国大陆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不仅将实现两岸的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还将推动两岸及港澳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所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

    两岸经贸“相融则荣,相背则衰”已经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心声。俗话说得好:“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还靠父子兵。”所有的中国人都期待两岸携手共同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创造互利双赢的局面。

    海峡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血浓于水。大量台商西进投资,对祖国大陆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也有利于台海问题的和平解决,也在感情上、心理上使两岸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近。

大量的台资进入,解决了祖国大陆发展经济的资金不足问题。台资企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促进了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提升了祖国大陆企业的竞争力。

    台资企业直接解决了祖国大陆1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运输、餐饮、地产、建材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估计相关的就业人数达到几千万。

    台商普遍热衷于慈善事业,在赚钱之后,给祖国大陆的教育、医疗、扶贫等的捐款额度也很可观。台商上缴的税收,也增加了祖国大陆的财政收入。

    台资企业的投资,大大刺激了祖国大陆的内需,仅富士康集团公司,一顿午餐就消耗大米11吨。

    对台湾来说,好处当然更多。

    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逐渐进入收获期,近年台资企业盈利大幅增加,多者年营业额达数百亿元新台币,并成为台湾岛内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大陆概念股”成为台湾股市的主要支撑力量,祖国大陆市场对台湾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

    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大陆台商排名前一千位的企业,整体营收共计733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台湾GDP的四分之一。

    此次营收排行调查,榜首是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属郭台铭的鸿海集团,营收为人民币716亿元;第一千名是南通嘉宏塑料,隶属台聚集团,营收是人民币4100万元。

    台湾是海岛型经济,哪里有好的市场,资本、技术和企业家就要往哪里去,台湾经济要发展,就不能自绝于祖国大陆市场之外,这早已成为众多台商的共识。

    广东省现有台资企业已形成行业群体和产业链。广东省进入产出期的台资企业有近九成赢利。 江苏省是近两年台商投资热点地区,苏州及昆山等地已经成为世界笔记本电脑制造中心之一。江苏省有关部门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当地进入产出期的台资企业有八成赢利或盈亏持平。福建省是台商在祖国大陆最早进入的投资地区,虽然目前台资进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趋缓,但台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样很好。上海大约4000家正在经营的台资企业中有六成赢利,盈亏持平的占10%至20%。

根据台湾经济主管机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祖国大陆劳工充沛、工资低廉、内需市场广大、税收优惠,加上同文同种等优势,成为吸引台湾企业赴祖国大陆投资之有利因素。台湾企业家认为,针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优势,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只要在祖国大陆投产,获得高利润是必然的。台湾学者王本正、彭成翰撰文向有意赴祖国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建议,祖国大陆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明确,投资者可以考虑主要投资地区从过去的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展。同时,企业主应调整心态,放弃“在台湾经营不下去才到大陆去经营”的想法。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呈现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地的逐渐转移过程。

较早到祖国大陆投资的台湾传统制造业厂商,已经在祖国大陆创立了一批知名品牌。如服饰行业的丽婴房、蜜雪儿、兰克斯,饮料食品行业的统一、康师傅、徐福记、天福,自行车行业的捷安特、美利达,厨房卫生洁具业的和成、樱花,化妆品行业的NB自然美等。

  面临的挑战与远景展望

  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一是加入WTO后,国际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大陆,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展开市场的占领与角逐,同时本土企业迅速崛起,实力上升,台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二是祖国大陆对台商原有的特别优惠政策,正在逐渐缩小或消失,台商必须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胜。

    三是祖国大陆经济的市场化与法制化更加完善,台商必须面对法制环境完善后的公平竞争与合法经营。

    四是祖国大陆科技水平在迅速提高,科技人才不断增加,台商原有的技术与人才优势正在消失,台商要继续在祖国大陆生存与发展,必须走本地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原料等本地资源优势,而不能再“自成体系”,独立发展。

    五是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发展与壮大,还面临台湾当局的种种限制与打压,以及台湾当局迟迟不开放“三通”所造成的优势流失与发展困境。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必须进行新的策略调整与战略转移,以图在祖国大陆的长期发展。

    据台湾方面的测算,由于两岸不能直航,海上运输增加约一半的运输时间;空运每年增加旅客旅行时间860万小时,货物运输时间26万吨小时。因不能直航而造成的运输成本与货主的时间及费用等额外成本,每年台湾方面的成本增加约为258亿元新台币,这些有形与无形的额外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台商的既有优势。

    对台商而言,更直接的损失还在于由于两岸无法直接“三通”,他们就无法在两岸建立一个完整便捷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入世后两岸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如果被动地等待两岸产业快速变化,台商就无法抢在外商之先取得先入的优势,也会丧失其在祖国大陆可以掌握的产业与文化优势。

    人民币在岛内被称作“台湾第二货币”,和新台币、美元并列为三大流通货币。两岸资金往来数额庞大,2004年两岸的资金清算量已超过了1000亿美元。但是,和巨额清算量形成巨大落差的现实是,这两种货币至今无法直接通汇。

   因此,来祖国大陆做生意的台商只能通过港澳外资银行兑换人民币,许多资金交易都在境外给付。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商业成本增加和人员往来的不便,还衍生了猖獗的货币黑市。

对于年均贸易额达到上千亿美元的台海两岸来说,类似货币无法通汇这样的不便显得非常不可思议。但这只是麻烦的一部分,大陆台商还得面对诸如两岸物流不畅、双重征税、融资困难、执业就业资格不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大多在于两岸隔绝的政治环境所造成的政策法规不能对接。目前,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实行的是“双向”限制政策:一方面对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规模、领域、技术层次作限制;另一方面把祖国大陆企业拒之门外,不许入台投资,祖国大陆2000多种产品更是至今不能入台,导致祖国大陆年年在两岸贸易中巨额逆差。

    但不管怎么说,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毕竟像长江水一样,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这是时代的洪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