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顾育豹
2009年2月25日,福建泉州西湖之畔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揭彩仪式。博物馆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的西湖,西邻泉州市博物馆,是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性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是以台湾基层民众为主要对象,以反“独”促统为目标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台宣传场所,同时也是研究闽台关系、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而且福建是台湾汉族主要祖籍地,2300多万台湾汉族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7.6%,祖籍泉州约有900万人,泉州和台湾经济来往、文化交流频繁,成为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前沿重地。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设在泉州,充分说明泉州在全国对台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一
江泽民同志于2008年10月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题写馆名。
在博物馆里,几大展馆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两岸源远流长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单一的展陈手段,综合展品、文字、模型、场景、音像等多元性展示手法,介入声、光、电等各种高科技手段,意实结合,动静相宜。
在展览艺术设计方面,为达到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和有特色博物馆的目标以及考虑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涉台博物馆,整个布展指导思想,从内容到形式突出政治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专家学者认可、观众喜闻乐见。
进入二楼大厅,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是一座台湾海峡地形变迁示意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湾岛的连接情形。当地球进入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是距今1.8万年前,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到最低位置,低于现在海面150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又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旁边是体现台湾岛和台湾海峡形成的七幅直观图。
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地发现的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的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的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右肱骨化石”,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海峡人”。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通过台湾长滨文化、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段、石矛、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综合主题馆是整座博物馆陈列的核心,总面积达3466平方米,按照闽台关系的“五缘”来设计,分七个部分共21个单元,87个项目。其中,地缘、血缘、法缘和商缘各作一部分,即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而文缘则由于内容较多,分设三个部分,即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在这七部分前还设置了序厅,展示了古(清)代闽台的地图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通过“前言”对该馆所要展示的内容以及闽台两地深厚的“五缘”关系进行提示。在主题馆共展出了1500多件文物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见证了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再现了闽台骨肉亲的种种历史场景。
综合主题馆的展览线长度1000多米,整个展厅空间既宽敞又不失丰满,参观流程比较顺畅,参观时间需90至120分钟。主题馆艺术创作共33个,安装18个大小场景,再现了闽台关系史中重要事件,让观众更有历史感、真实感和亲切感。布展设置了5台多媒体幻影成像场景,提高了布展的可观性和娱乐性,让观众寓教于乐。同时,还设置了“寻根问源查姓氏”等触摸屏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参观者的互动参与性。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目困到饱,初四神落地”、“新娘娶到厝,家财年年富;今年娶新妇,明年起大厝”……在乡土闽台专题馆,你不仅可以听到如此亲切的民谣,还可以观赏到闽台两地独具风情的民俗展示。在这个面积为1520平方米的展厅里,别具一格地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拜年的团圆场景,闹元宵的喜庆场面,迎春的美妙画卷,清明的祭扫习俗……
“半月沉江”、“南海金莲”、“白璧青云”,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竟是泉州素食名菜。乡土闽台专题馆还专门介绍了泉州的美食,帮我们将泉州各种美食了解“透透”。
从惠安石雕到金门陶艺,从泉州花灯到台湾琉璃品……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里,你几乎可以将泉州和台湾的各种民间工艺精品尽收眼底。在这里举行的闽台民间工艺精品展,集中展示了福建与台湾工艺美术界历年来创作的工艺精品,图文并茂地向观众介绍了闽台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盛况,并现场制作展示,让参观者参与互动。
这里展览的展品都不简单,它们是由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各会员单位提供的,都曾获国家、省、市各类大奖。台湾方面展品则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发函邀请参展。泉州的展品种类有惠安石雕、惠安木雕、泉州木偶、泉州刺绣、德化瓷器、永春漆篮、泉州脱胎工艺品、神将盔帽、泉州花灯、竹编工艺、铜制器具;台湾的有金门陶艺、琉璃工艺、交趾陶艺、木偶、木雕、石雕、琉璃;此外,还有闽台民俗宗教展品,有神将阵头、盔帽、阵仗、铜器、绣仗、文轿、武轿、神像等,以及宗教庆典的各类道具。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财富,起着沟通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作用。闽台一衣带水,原本一家,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关系密不可分。闽台翰墨情缘密切,自古以来交往频繁,成为维系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分四层,面积23332平方米,高度43米。博物馆展厅总面积7355平方米。其中,二楼为综合主题馆,面积3466平方米,根据闽台关系的“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分7部分设计布展。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馆,展厅面积2889平方米,设立戏曲、民俗、建筑、工贸等专题内容,深入表现闽台关系。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游客休闲处和设备用房等。四楼为信息数字及研究中心。
博物馆吸取了两岸建筑的精华,是一座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闽台建筑典范,中庭、走廊、客厅回廊等公共建筑都是采用闽南出砖入石的装饰技术,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建筑博物馆。同时,博物馆的许多细致景观也非常吸引眼球。
博物馆主体建筑方案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整座建筑浑然天成,充分利用红砖、白石,出色地体现人文精神和闽台特色,成为泉州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主体建筑前的大型广场的规划建设也充分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特色,以极富闽南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本色调,充分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分隔出醒目的图案,远观如一张巨大的地毯,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气势恢弘”是许多人看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时的第一感觉,四道斜阶斜穿屋面,不仅很好地凸显设计理念,而且成为主建筑“天圆”的馆顶到“地方”馆底平滑的过渡,达到了建筑美学的曲线美,成为该馆最鲜亮的“外衣”,非常抢眼。每道斜阶有108个台阶,可以直通馆顶的观景天台,纵览泉州市区全景。
远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其顶部的金色和平莲显眼惊艳。这朵“和平莲”高6.2米、最大直径宽达4米,放置在馆顶非常醒目。远远望去与观景天台融为一体,就像一座闪耀的灯笼,而走近一看就是一朵金灿灿的莲花,常年在馆顶盛开,播撒着吉祥和平的福音。设计之初,馆顶上直径达56米的观景天台被视为主体建筑的灵魂。为了让整座建筑更加光彩夺目,博物馆顶巨大的圆形观景天台采用了不锈钢网架结构,这在视觉上显得更加轻灵、飘逸,而观景天台内的“和平莲”则成为点睛之笔。
据悉,通向观景天台的屋面斜阶在设计时就充分运用儒家“万物归宗”的思想及闽南建筑特色,而“和平莲”的安置更加强化了这一理念,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渴盼和平、呼唤统一的心声。
配套的景观广场面积19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规格、档次最高的一个广场。广场充分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特色,以极富特色的红色为基本色调,充分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分隔出醒目的图案,远观如一张巨大的地毯,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宽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 柱上蟠龙腾飞,栩栩如生。“九龙柱”重达135吨,前面的卧碑宽12米、高2.5米、厚1米、重达70吨,由一块完整的砻石构成。这块卧碑与一对“九龙柱”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海峡两岸的关系坚如磐石。
广场中央是个长74米、宽18米的巨型水池,主体建筑倒映在池中,非常壮观。这座大水池在设计时还特意将水池的源头抬高0.2米,因此注水会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寓意两岸关系“源远流长”。
走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最抢眼的要数二楼平台的两幅石壁雕了。这两幅长各16米、宽各4.5米的巨幅浮雕内,不仅容纳了海峡两岸共同瞩目的妈祖女神和泉州人文景观与著名史迹开元寺、东西塔、老君岩、泉州南音、拍胸舞等,而且还将台湾的高山族文化、阿里山民俗和鹿港古渡等尽收其中,让海峡两岸的同胞一走进博物馆参观时,就感到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渊源,亲切感油然而生。
泉州籍旅美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在博物馆成功制作了一幅巨型火药爆绘壁画。该画高18米、宽9米,面积达162平方米,创该类画世界之最,堪称是“世界最大火药爆绘壁画”。壁画题为《同文、同种、同根生》,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作品后面运用现代化LED灯光艺术和现代化电脑技术控制,将180个中国姓氏显像在这幅壁画上,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这幅壁画寓意深远,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三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自2006年5月开馆至今,总共接待观众182万人次,其中台湾同胞13万。
2006年5月23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参观“开发同功”部分时,江丙坤说:“自己也研究过台湾历史,的确过去很多在福建的我们的祖先,渡过海峡,到台湾来发展,他们是蛮辛苦的。从刚才的那个图片里面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先民怎么样在台湾开垦,过去祖先渡海来经营台湾的这种苦难精神,值得我们追思和纪念。”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与两岸同胞相互交流、促进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