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中的台湾文艺人剪影
蒋春发 黄俊群
二月的海南,徐缓的和风在细细的海浪上从容地舞蹈,温暖的阳光从高大的椰树间撒落在草地上。当祖国北方还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节,海南这块热土和海南人正以他们特有的淳朴和热情,迎接来自海峡两岸四地120多位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大师。
璀璨的中华文化
2月23日至24日,首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风景宜人的海口西海岸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文联共同举办,来自宝岛台湾的涵盖了台湾文学、美术、摄影、戏剧、电影、舞蹈、民俗和文化行政管理等艺术领域的23位领军人物与祖国大陆、香港、澳门三地的百余位知名文艺家欢聚一堂,共话当代中华艺术繁荣发展大计。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给论坛的举办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孙家正在贺信中说,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华艺术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之中最为璀璨的部分,历来是陶冶人们道德情操、寄托着人类美好理想,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领域。他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继承中华文化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文化海纳百川而又独树一帜的创造精神,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
国台办交流局局长戴肖峰在开幕式上致辞,他首先与在座的艺术家共享了2008年海峡两岸文化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实施交流的诸多喜事。他说,两岸人员往来之频密、各项交流之深入、合作领域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两岸关系正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祖国大陆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愿意协商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加大两岸文化交流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艺术专家和团体赴台交流,也欢迎台湾艺术界的朋友到祖国大陆交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深入发展,与台湾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随后,与会代表通过主题发言、分组讨论、提交论文等精彩纷呈的方式,就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进行了切磋和交流,共同探索中华艺术的发展规律、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推动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门类和不同艺术群体间所涵养的中华文化的相互交融。来自澳门的中国文联委员陈志威先生难掩心中的激动,即席赋诗一首,“碧海晴云暖意浓,嫣然一笑早春风,艺坛今日相携手,华夏文明展大同”,道尽了所有与会学者的心声。
诗人情怀总是诗
王吉隆先生是第一位在论坛发表演讲的台湾同胞,他演讲的主题为《两岸文艺交流的互补功能》,主要介绍了台湾诗歌的发展过程与两岸文学界交流成果。王吉隆先生笔名绿蒂,创作了大量诗作。他的诗歌,笔触细腻,华彩绚丽,在华语文学圈有众多读者。作为台湾文艺协会秘书长,王吉隆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经常率团访问内地,足迹遍布祖国名山大川,与各地文化界人士结下了真挚的友谊。他很欣赏那些有鲜明风格的祖国大陆诗人如舒婷、牛汉等人的诗作。
谈到台湾诗歌的现况,王吉隆说,台湾诗歌的火种无疑是从大陆带去的,然后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虽然目前台湾有些人喜欢用闽南语写作,但好的诗歌必须有美感,有内涵,不能只玩语言技巧。他说,偶尔用方言是取巧的,但不能太多。诗的注解比正文还多,还有什么价值?王吉隆介绍台湾地区的诗歌刊物都是“同仁诗刊”,他解释说就是一帮爱好诗歌的同仁自筹经费办诗刊。因为台湾人口不多,诗歌又是文学中的小众,因此还得经常找管道筹款,或者争取企业家的赞助,或者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补贴。谈及海南,他的话语又带着诗人的浪漫情怀,“台湾与海南,同文同种,没有隔阂。海南洁净的沙滩、清澈的海水、清幽的原野,给这座岛屿平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这次来海南,王吉隆看了海南作协主办的《天涯》和《海拔》,他说,“海南这么美的环境,很适合诗歌的生长。”在他眼中,海南的椰树、海滩、阳光……处处都散发着诗的韵味。与他交流,周遭的人会不时被他对诗歌的真挚感动,“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时代精神的火炬,是凝炼时代风采的大雅正声。”
王吉隆代表台湾地区的艺术家们慷慨建言——设立“华夏文学奖”,争取华语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话语权。面对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与华人作家无缘的状况,他感慨说,有实力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很多,但诺贝尔奖的主流语言不是汉语。在语言的翻译转换中,华语文学的精华会不可避免地流失。王吉隆说,目前两岸四地文化已经进入相互影响促进,共享成果的大融合时期,加之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华语文学崛起正当其时,应集两岸四地之力,设立“华夏文学奖”,宣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改变华语文学的弱势地位。此外他还建议将论坛坚持办下去,两岸四地轮流主办,扩大论坛的影响力。
两岸故宫原本是一家
在与会的台湾文艺家群体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说熟悉,笔者却与他素昧平生,是日前在祖国大陆热播的12集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经常看到镜头追寻的一位主角——庄灵。
庄灵是台湾电视新闻摄影金
马奖得主,以摄影家身份和太太一起应邀参加此次艺术论坛。看过《台北故宫》的读者肯定都知道庄灵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庄严的小儿子。
中国只有一座故宫,故宫博物院却有两座,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在台北。庄灵说,“它们同承一脉,共同向世人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步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1933年,庄灵的父亲庄严作为押运故宫国宝南迁的负责人之一跟随文物一路南行。1938年,庄灵生于文物南迁途中的贵阳,此后,他跟着父亲押运国宝一路辗转贵州、重庆、南京,最后又随国民党撤离祖国大陆抵达台湾。由于家学的熏陶和特殊的成长经历,庄灵四兄弟从小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陆续成为文史领域的专家。可以说,庄灵打一出生,就与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
庄太太陈夏生女士2001年退休前也在台北故宫供职近三十年,从事古器物研究。上世纪70年代,陈女士开始深入研究绳结这项几近失传的古老技艺。中华源远流长的饰物“神结”、“双钱结”、“同心结”就是因陈夏生的传承而统称为“中国结”的。她是研探中国结源流,整理、创新及拓展中国结编结技法的第一人。自她之后,“中国结”一词流传于华人世界及全球各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陈女士还拿出自己编结的一个造型精美、漂亮花边黑色的中国结送给本次论坛,希望绳结艺术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年已七十的庄太太透着知识分子的优雅,谈到故宫,她说,两岸故宫藏品虽然各有千秋,但“两岸故宫原本是一个无法切割的整体”。
庄灵先生说,父亲庄严临终前有两个遗愿,一是希望原藏乾隆帝三希堂书斋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现藏台北故宫)、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后二者现藏北京故宫,三者并称三希帖)三件稀世珍宝有朝一日能再度团聚,另一个就是将父亲当年带来台湾的文物能带回北京。庄灵先生神采奕奕满怀期冀地说:“父亲交给子孙后代的这两件事,可能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但是大势所趋,唯一阻碍的只是时间”。他认为,两岸故宫原本就是一家,乐见两岸故宫的广泛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南国故知再相逢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还是旧友相聚的平台。台湾新古典舞团艺术总监刘凤学博士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所董锡玖研究员就在美丽的海南岛再度聚首了。她们有一位共同的老师——“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
刘凤学是台湾第一位舞蹈博士、台湾舞蹈界泰斗,先后在台中师范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高校从事舞蹈教学、研究、创作、演出、写作与艺术行政工作,一生桃李无数。她说,“我从小接受的是西洋教育,后来回过头找我们自己的东西!”她一手创办台湾新古典舞团,古典的前面加个“新”字,就是明确宗旨“将传统舞蹈发扬光大,并以传统为依据创新现代舞蹈”。原来刘凤学早年跟俄国老
师习芭蕾,长大又学现代舞,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对东方文化接触较少。1948年,她师从戴爱莲先生,对中国舞蹈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同年,董锡玖也从北大到戴爱莲舞蹈班学舞,两人就在那时成为同学而相识。但不久以后,刘凤学去了台湾,董锡玖和老师戴爱莲都留在了北京,一湾浅浅的海峡转眼将两岸变成了咫尺天涯。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师生同窗之间才恢复联系,令人欣慰的是师徒三人都在从事舞蹈研究。1993年,刘凤学邀请恩师戴爱莲和同窗董锡玖等祖国大陆舞蹈界学者组团赴台进行考察和做舞蹈学术交流。刘凤学也先后带团到北京、成都、广州等地演出。此后,浅浅的海峡再也隔不开同窗的情谊。虽然两位老人都已八十高龄,在中国舞的探索中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和逾半个世纪的光阴,但她们还在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繁荣中华舞蹈事业做最后的贡献。
满头银发、面容慈祥的刘凤学已是84岁高龄,还在此次艺术论坛上作了《儒家礼仪佾舞》的研究论文发言。她很是风趣,被人问及年龄,这位艺术老人不假思索:“十八!”她说对两岸艺术交流充满乐观,还要将更多的台湾舞蹈带到大陆来演出。恰巧,曾受刘凤学邀请赴台演讲交流的南方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陈翘也前来出席两岸四地艺术论坛。故友南国再相逢,真有说不尽的亲切。
同台演绎德艺双馨
24日晚,海口人大会堂内乐声袅袅、鼓乐悠扬,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戏曲晚会在这里热烈上演。以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为主要阵容,来自海峡两岸10个剧种的艺术家们同台联袂献艺,充分展现了中华艺人德艺双馨的艺术情操,让两岸四地的代表和台下的观众,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东道主海口市琼剧团团长、梅花奖获得者陈素珍首先献上了琼剧段《三看御妹》。富有海南风情的唱腔,华美优雅的动作,一下子让现场的气氛热络了起来。演艺家们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唱念做打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曲调或欢快活泼,或悲凄哀伤;唱腔或清越婉约,或荡气回肠;京剧、晋剧、淮剧、越剧、昆曲、秦腔……戏曲大师们表演形式各异、情节丰富的各类剧目,让台下的论坛代表和观众们如痴如醉,不时爆出阵阵喝彩。
为配合此次论坛,梅花奖艺术团还特地邀请了厦门歌仔戏团演员苏燕荣前来助阵演出。歌仔戏是中国地方戏曲中唯一发源于台湾、成长于闽台两地的剧种。它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创造的艺术。苏燕荣演唱的《观音传奇》选段韵味十足,在台湾代表中引起强烈共鸣。把演出推向高潮的当属专程从台湾赶来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之子、有“台湾第一老生”之誉的李宝春的登台
亮相。舞台上,雪花飘洒,直扑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长帽青衫,一杆缨枪,思乡感怀,一脸孤愤难言。一声念白过后,音乐低回,锣声切,鼓声悲,胡琴声烈。“满怀激愤问苍天!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喷薄而出。一段父亲李少春的保留曲目《野猪林·大雪飘》被李宝春演绎得苍劲有力、字正腔圆,赢得台下阵阵欢呼。
梅花奖艺术团副团长赵承燕说,现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戏曲演员都有梅花奖的获得者,他们也都是梅花奖艺术团的成员,两岸四地的戏曲交流因为梅花奖而变得更加紧密和频繁。
演出中,澳门书法家协会主席连家生为艺术论坛写了首藏头诗:两制成功港澳城,岸边海峡奏和平。四方八面三道颂,地利天和翰墨馨。艺赖热心扬国粹,术凭正气播文明。论篇畅述中华史,坛上同歌兄弟情。以诗为词,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当场用京剧曲调将这首诗清唱出来,引来观众的大声叫好,更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艺术论坛期间,海南省博物馆还举办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当代绘画联展、海之情摄影联展。此外,艺术家们还赴琼海、保亭、三亚等县市进行了采风。
别时依依 再会台湾
两岸文艺家们要离开海口了,他们把意犹未尽的论坛变成了私下切磋的呢喃。“坛友”们依依惜别,但心中都对此次艺术论坛感触良多。
台湾著名作家陈若曦说,以前的两岸文化交流大多是民间举办的采风和文学交流活动,像文艺论坛这样大规模、多方位和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流,确实为两岸四地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借鉴优长的大好机会。多年来致力推动两岸文艺交流的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希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艺论坛成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他说,“以往,海南与台湾的合作交流多只限在农业、经济等领域,这次艺术家能来海南,势必会加深大家在文化领域的沟通。”
全国政协委员、作曲家叶小纲说:“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是加快实现两岸文化繁荣的最佳途径,更是必然趋势。”“然而,从文化产业化角度看,目前两岸大型文化产业合作项目却凤毛麟角”。对此,台湾知名环保艺术家许伯夷认为,虽然海峡两岸因为历史因素,发展出一些各自的文化特点,进而带来某些差异,但这些差异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差异,与中外文化差异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两岸四地学者一致认同,不同的地域会有文化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论坛开幕式上,台湾文艺协会秘书长王吉隆先生的提议经与会专家大师们讨论,获得肯定回应:“下次论坛台湾见!”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