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玉冰
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的英文缩写,是指在WTO允许的框架内,两岸间类似自由贸易区(FTA)的经济合作协议。主要内容为祖国大陆市场向台湾开放商品免关税进入,以进一步扩大台湾产品在祖国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台湾也必须相应提高免关税商品的比例,向祖国大陆大幅开放岛内市场。ECFA实际上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规范,形同两岸经济合作关系走向制度化的“母法”。两岸在协商并签署完成ECFA之后,其后会涉及到两岸经济合作各方实体和实际操作规范等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仍须在基本规范下进一步协商谈判并订出具体协议。事实上,从2009年年初到9月,由于岛内各方反对声音的杯葛,ECFA的协商签署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ECFA对未来台湾经济的影响
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带动世界经济成长火车头的地位大打折扣,国际经济格局经历重新洗牌,中国大陆展现出巨大的成长驱动力,尤其对于台湾而言,祖国大陆市场变得比美国市场更为重要。今后,两岸一旦签署ECFA,将透过产品、商品和服务自由化达成两岸经济的进一步整合,为近年来萎靡不振的台湾经济注入动力,并会让台湾在国际经济舞台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ECFA会有力促进台湾内部经济成长。受金融海啸的冲击,具有强烈外部依赖性的台湾经济大幅衰退。台湾财政主管部门公布的2009年1至10月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出口总额已连续10个月大幅下挫,10月出口规模为198.2亿美元,大约仅为韩国的一半,累计1至10月出口总额更是较上年同期剧减27.3%。岛内失业率节节攀升,今年6月已高达5.94%,失业总人口达到64.4万人。经济成长率不容乐观,预估将为-5%,民间消费也在去年创下历史最大的负成长。两岸若能顺利签署ECFA,其成效虽需假以时日方能显现,但对于减轻金融海啸对台湾经济的伤害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台湾“远景基金会”公布的ECFA对未来台湾经济影响的研究报告预测,两岸若签订ECFA,台湾GDP可望增加1.8个百分点;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则预测该数据将介于1.65与1.72个百分点之间。关于ECFA对台湾就业影响的相关短期模拟结果则显示,届时台湾就业人口可望增加25.7万至26.3万人。无疑,ECFA对于持续低迷甚至陷入负成长的台湾经济将会注入一针“强心剂”。
其次,ECFA会有效提升台湾的产业竞争力。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曾指出,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对策已经落后其他国家5年以上,而台湾业界人士则普遍认为至少落后10年。两岸经贸关系在非经济因素的阻挠下始终难以得到正常发展,台湾产业空洞化的危机越来越明显。ECFA的签订虽然对于岛内某些弱势产业会有冲击,但是整体而言,却是调整台湾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成长的大好良机。伴随ECFA早期收获计划(Early Harvest Program)的实施,台湾塑胶、化工、机械、纺织、石油、煤制品及钢铁等产业可以立即受惠,更会有助于台商抢占祖国大陆内需市场,提高台湾商品在祖国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分享祖国大陆经济成长的果实。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MOU)得以签署,台湾金融业可以正式“登陆”,岛内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等行业甚至服务业,都有可能摆脱以往困境,找回过去几年中失去的市场。
第三,ECFA将有力推动台湾融入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进程。近年来,台湾与东亚地区经贸关系日趋紧密。2007年台湾对东亚地区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54%,对该地区的投资额更高占对外投资总额的75%。然而,由于两岸经贸关系迟迟不能步入制度化轨道,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逐渐成形之时,台湾经济被边缘化的情形却越来越严重。两岸签署ECFA,无异于为台湾提供了一张加入东亚经济体的“入场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在WTO框架和ECFA的前提下,台湾更有望与美国、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协商签署FTA,进一步扩展其全球经贸空间。
第四,ECFA会推动台湾成为亚太营运总部。两岸实现全面直接“三通”之前,外商在台湾的营运基地纷纷搬离至祖国大陆或其他地区。2008年底以来,两岸“三通”虽已逐步实现,但由于经贸关系仍无法正常化,彼此间经贸往来仍存在诸多限制。台湾交通主管部门最新公布的2008年国际机场排名显示,在亚太地区136个主要国际机场的客运量中,台湾桃园和高雄2个国际机场都出现退步,并呈现出渐趋边缘化的隐忧。在2010年正式上路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东盟与中国大陆将互免绝大部分商品的关税,但台湾产品届时进入祖国大陆仍须缴纳5%至10%的关税,对于台湾纺织、石化、机械、汽车零组件等特定出口产业将产生严重冲击,甚至会使台湾GDP下降0.18%。未来两岸若签署ECFA,实现经贸关系正常化,则台湾在融入东亚经济体的同时,必能凭借优越的人力资源素质、市场环境和地理优势,吸引世界知名企业进入台湾成立亚太营运总部,为台湾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找到新的突破口。
最后,ECFA有助于奠定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两岸经贸自1990年代初开始起步并逐渐升温,目前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和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的来源地,两岸经济已密不可分。然而,由于多年的隔绝与对立,两岸间在贸易、投资以及人员往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限制,阻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日益密切的两岸经贸关系走上正常化和制度化轨道的要求已十分迫切,双边的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正是落实制度化保障的必要条件,台湾政党轮替后各方氛围也开始成熟。签署ECFA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只有这一步踏出去了,两岸经贸往来才有保障,彼此之间的贸易障碍才能得以逐一排除,两岸经济合作才能真正迈开大步。
台湾各方对ECFA的疑虑和担心
虽然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对于台湾经济大有裨益,两岸关于经贸关系正常化议题的讨论也由来已久,但无论是CECA还是ECFA,一直难以获得台湾执政当局与在野政党间的共识和民众的普遍欢迎。究其原因,无非是存在如下两种疑虑和担心:
其一,是担心台湾地位被“矮化”问题。台湾在野政党不断强调,早期的CECA类似香港与内地的CEPA,即更紧密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安排,因此担心台湾被“香港化”。事实上,ECFA在设计协议的名称与内容方面都与CEPA有所不同,其内涵具有十分鲜明的“两岸特色”,即只就经济问题谈经济,而不会涉及到其他相关的政治议题。虽然其本质上具有WTO的精神,但同时又有别于世界贸易组织会员与会员之间的自由贸易协议(FTA)。因此,台湾完全可以以加入WTP的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简称中华台北)的名义与祖国大陆签署ECFA。
其二,是担心对岛内弱势产业的冲击。一旦两岸签署ECFA,岛内石化、机械、塑料等产业,会因为可以免关税同其他国家的业者公平竞争而收益;同时,毛巾、织袜、制鞋、纸业、寝具、内衣、陶瓷、皮革、泳装、磁砖等传统产业,也会因为开放祖国大陆产品入台而受到冲击。对于此种担忧,台湾当局应该在解释两岸ECFA的内涵、宣传签署ECFA的好处的同时,向民众说明其有对部分传统产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与台湾产业界进行沟通协调,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同时,当局应该研议成立特别救助基金,从受益产业中拿取部分收益来补贴受冲击产业,或是协助受冲击产业展开内销辅导,同时帮助这些弱势产业技术升级。此外,台湾当局完全可以设置某些过渡性的保护条款,按照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的模式,逐步开放岛内部分产业。唯有如此,才能化两岸经济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过程中的阻力为推动台湾产业升级的动力。
两岸签署ECFA的前景
祖国大陆对两岸商签ECFA一直都是秉持积极态度。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也表示,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会加速和大陆协商的脚步,“不会等到明年‘东盟+1’上路之后才谈”。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新团队上马后,更在第一时间表明“随时做好准备”。如果时间与进展顺利,12月中下旬举行的第四次“陈江会”中将不排除就ECFA讨论与交换意见。两岸签署ECFA似乎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ECFA最重要的是框架的精神,框架下逐步到位,有共识的先签,没有共识、需要产业谈判的,可以留待逐步充实处理。祖国大陆对于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始终抱持最大诚意,台湾当局也应当尽力避免不和谐音符带来的不必要干扰,以诚心应对,与祖国大陆一起朝向两岸经济互利互补、和谐共生的方向迈步,共同打造中华民族的繁荣与昌盛。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