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9年第六期  > 正文

儒学文化在两岸的传承和发展

日期:2010-01-07 14:53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刘扬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刘扬

 

  儒学是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的根在祖国大陆,同时也与台湾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儒学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儒学在台湾的传播,始于17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之际。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广开垦区,兴办学堂,进行治理。此后,大批的祖国大陆居民移入台湾,使儒学在台湾地区有了初步的传播。1662年郑成功去世,其子郑经继位。辅臣陈永华向郑经进言,“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从1666年台湾建立第一座孔庙起,祖国大陆的名儒宿望就带去中原文化,在台传播儒家思想。台湾的第一座孔庙旁边设明伦堂,作为学子执经问业、砥砺学问的场所。郑氏在台湾力倡儒学,促进了当地文化与祖国大陆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经过几个世纪的孕育与熏陶,儒学在台湾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发展,形成普遍的社会心理与风俗习惯并渗入到台湾民众思想之中。

  清朝管辖台湾后,即于1684年设台湾府,由于官方的推动,儒学在台湾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清朝统一台湾后设立儒学,各类学校祭孔孟、尊理学、灌输儒家思想,影响民众,确立儒学在台地位。因为儒学不仅有识文断字、吟风弄月的情调,而且更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原则,因此台湾出现朱子(朱熹)学复兴的热潮。1687年,台湾实行科举制度,士子们通过对儒学经典的精湛把握由科举进入仕途,《论语》、《孝经》、《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孟子》和《尚书》等儒家经典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不仅如此,学堂里还供奉孔子画像,祭孔仪式十分隆重。台湾还祭祀朱熹,其热烈程度不在孔子之下,可见儒学与台湾社会历史文化关系之深厚。自从程朱理学传入台湾后,台湾的儒者也像祖国大陆一样以五经、十三经传授弟子,其科举同样具有崇尚哲理、长于思辨的显著特点。从历史上看,儒学在台湾的发展始终与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形影相随。《台湾通史》中记载:“四民之子,凡年七八岁皆入书房,蒙师坐而教之,先读《三字经》或《千字文》,既毕,乃授以四子书,严其背诵,且读朱注,为将来考试之资。”由于清政府的大力倡导,台湾的士子们也以科举进身于上层社会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以至出现“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莫不以考试为一生大业,克苦立志,争先而恐后”的情况。儒学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台湾各地已有儒学学堂十三所之多。台湾学者陈昭瑛指出:“自明郑到此时,儒学在台湾经历了长达二百多年的移植与发展,已经融入了庶民生活,更是士大夫阶层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儒学在庶民生活中表现为尊师重道、孝敬父母、敦睦家庭、重视祭祀等等习惯,这在海峡两岸始终相同。”儒学是台湾社会文化的主流,传统文化与传统伦理对其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除了儒学学堂之外,台湾还有为数众多的书院,其数量之多不亚于祖国大陆,著名的书院有海东书院、崇文书院、南湖书院、正音书院等,这些书院成为儒学在台湾传播与发展的集散地。在书院之下还有社学、义学和义塾等,这种较为初级的学塾成为台湾普通民众接受教育的主要载体。

  日据时期,日本摧残中华文化,企图以强行改变台湾人民信仰和风俗习惯来推行“皇民化”,但台湾人民不屈服日本殖民统治,保守孔教以维护中华文化。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对台湾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野蛮的摧残破坏,大搞“皇民化”教育,试图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本语言与文化,援用日本纪年与礼仪,用天照大神取代孔子和妈祖。但是已经深入到台湾人民骨髓深处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摧残不掉的,殖民当局的做法在台湾不断受到民众的抵抗。1918年7月,日本驻台湾总督明石元二郎在施政方针中不得不承认:“集日本人与台湾古来的民族而统辖之,实为困难之事。”受到儒学经典训练与熏陶的儒生,在反对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台湾学者陈昭瑛指出:“割台初期,儒生阶层是抗日武装部队的主要成员。儒生抗日的精神基础接近明末抗清的前现代思想格局,即华夏民族不受异族统治的思想。”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为加强对台湾的统治,肃清日殖时期留下的遗毒,培养台湾人民的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当局将儒学中的一些伦理纲常作为巩固统治的思想武器。上世纪50至80年代,国民党当局对儒学进行了新的阐释,确立了新的教学大纲。台湾教育部门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作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儒学的影响随处可见。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出现的“中西文化论争”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抨击了全盘西化论,倡导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国民党当局所进行的这种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岛内的政治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势力的发展。

  2000年9月,台北市举行了诵读儒学经典会考,全省有6500名学童参加了考试,规模十分壮观,由此可以看到台湾中华文化复兴的曙光。台湾现代化的成功,是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为纪念孔子2552周年诞辰,2002年9月,台湾各地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场面庄严肃穆,仪式依古礼进行,从中可见儒学对台湾的影响至深。笔者2006年在台湾作短期学术研究期间,看到台北市内的一些街道是以“仁爱”、“正义”、“忠孝”等命名的。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同宗同源,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渗入岛内政治、法律、道德、文学、史学、哲学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成为台湾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两岸历史文化的根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具有民族认同心理、恋土归根意识,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企求统一的愿望,与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紧密的联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感情纽带,也是海峡两岸“和”的基础。而儒学主张的和谐思想,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传统儒学及儒家文化注重一个“和”字,讲“和谐”,重“和谐”,它的中心理念,就是要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或者“和谐”的概念来自于音乐的和声,并由音乐声音的和谐引申为天地万物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儒家讲“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则别。”孔孟儒家以和谐思想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关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哲学,并且在天人关系的基础上,将人类社会的和谐同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

  儒家的和谐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前人有关“和”、“同”之辩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强调不同的事物和谐共存,不同的意见相得益彰。从这一理念,自然可以推导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思想。

  儒家的和谐思想,不但对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品格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儒学中的优秀成分已成为海峡两岸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两岸文化的源头活水,也将为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