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陈孔立
建立互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积累的过程。经验证明,“信心建立措施”就是有助于积累互信的一种有益的举措。
前些年台湾热衷于“信心互信措施”的讨论,祖国大陆反应十分冷淡,那时在陈水扁主政之下,极力推行“法理台独”,两岸怎么可能谈论“互信”的问题?
现在情况不同了,两岸开始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最近美国学者葛来仪指出,在两岸现有“九二共识”下,事实上已可以建构某种程度的“信心建立措施”(CBM)。又说:“有些人定义CBM非常狭隘,只有军方对军方,但我的定义比较宽,任何措施,有助于增加彼此互信都是。”笔者同意这个看法,并且认为两岸建构“信心互信措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已经存在,两岸共同着手推动这项工作,此其时也。
有可能也有必要
葛来仪指出:“两岸现今的‘九二共识’足够作为CBM的政治基础。”这句话完全正确。它说明过去没有这个政治基础,不可能建构“信心建立措施”,现在有了这个政治基础,建构两岸“信心建立措施”才具有可能性。
现在两岸都有和平发展的意愿,双方都有善意与诚意的表现。两岸之间的交流交往与良性互动、两岸“两会”的各项协议;国民党第十八次全代会期间国共两党中央的积极互动、国民党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再度列入政策纲领;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参加APEC、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今年不提出“入联”提案;祖国大陆建设“海西经济区”、在南京军区以外演习,以及两岸官员直接商谈等等,都被海内外看成是两岸“信心建立措施”的具体表现。
因此,两岸实际上已经开始建构“信心建立措施”,但尚未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互动阶段。于是,在这个阶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意外”、“风险”与“不确定作为的做法”。在“达赖访台”、“热比娅风波”之后,大家都认为两岸之间对于危机处理还缺乏必要的相应的机制。台湾学者赵春山指出:“在双方从事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更凸显出两岸应急速协商‘信心建立措施’的必要性。”
外界的干扰始终是存在的,在台湾,反对党的干扰属于常态。国台办主任王毅提出要“不受干扰地把两岸关系不断推向前进”,笔者认为,建构两岸“信心建立措施”便是排除各种干扰、避免“不确定作为”的必要举措之一,可以尽快启动。
当前建构两岸“信心建立措施”,从积极方面来说,应当是增进了解,增进共识,增进互信,增强合作意愿,增强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从另一方面来说,主要是降低风险,避免误判,减少“不确定作为的做法”,减少给对方造成麻烦,逐步消除敌意。
因此,凡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措施都是可行的。这就是说,不要有太高的要求,不一定要签署什么正式的协议,非正式的、口头上的谅解、默契都可以,单方的、双方的、官方的、民间的、政治的、经济的或军事的都包括在内。关键是现在两岸应当可以通过协商,尽快启动有计划、有步骤的建构工作,已经提出或需要研究的有:
一、建构各种沟通平台。除了现有的以外,可以有更多的沟通平台,例如,两岸智库之间、军方之间的平台。
二、建立两岸热线。除了两党、两会之外,是否可能建立军事热线?目的是在涉及两岸的重大政治、军事行动之前,双方能够事先沟通,以免造成误判、伤害两岸关系。
三、两岸联合行动的尝试。例如,共同打击犯罪、军民联合海上救援等等。
四、建构两岸互动的游戏规则。例如,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善意回应,互相合作,要为对方着想,要事先沟通等等。现在两岸已经从过去的“不合作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二者的区别在于合作博弈要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而非合作博弈则没有这样的协议。
因此,两岸达成口头上的谅解,进而形成“商谈纪要”之类的文件,用以规范两岸的互动、促进“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构,也是必要的。
只要双方有意愿建构“信心建立措施”,具体的内容就会不断呈现,可以通过协商,分别难易程度与轻重缓急,妥善处理。
两个层次的“前提”
建构“信心建立措施”是否需要前提?
笔者认为,有两个层次的“前提”。第一个层次是以“九二共识”为前提,现在两岸已经做到的良性互动,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达成的,将要做的、可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在这一前提下能做到的事。更高层次的前提,涉及两岸的政治难题,需要根据两岸关系的发展,逐步提出商讨与解决。只有明确了有两个层次的前提,才能务实地面对现阶段或初级阶段的“信心建立措施”。
与此相关的是,要先谈和平协议,还是先谈“信心建立措施”?
马英九主张:“信心建立措施不能早于两岸签和平协议”。葛来仪表示不以为然,主张“CBM应该先谈,谈到一定程度后,双方都有了安全感,再开始谈和平协议”。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对“信心建立措施”的要求不同而导致的,如果只是建立初级阶段的CBM,有什么理由不可以先谈呢?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为什么不可以先做呢?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