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9年第四期  > 正文

陆资入台有望助推台湾经济

日期:2009-09-15 09:51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张玉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张玉冰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6月30日宣布,自当日起正式受理192项陆资可投资项目入台投资或设立办事处的申请案件,从而正式开启两岸双向投资时代。

  在开放投资业别中,制造业开放64项,包括纺织、汽车、橡塑料等传统产业以及家电和计算机周边制造,电子零组件仅开放被动组件;服务业开放117项,其中第二类电信业设有不得持股超过五成以上的限制,其余项目多为生活日用品的批发零售业,以及因应两岸直航开放的海运及空运业;公共建设开放11项,但投资范围仅限于公共建设,不能承包工程。此外,民用航空站及设施仅开放投资航空站陆侧(指人活动的区域,包括航站大厦、候机楼、行李转盘等)及非涉及管制区。民用航空站及港埠的开放上,陆资持股不得高于五成,港埠投资则设有10亿至25亿元新台币的投资金额下限。可以发现,第一阶段开放项目均集中于“较不敏感”、且大多已开放台资企业赴祖国大陆投资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对于祖国大陆企业希望赴台投资的中草药、面板、半导体和营造业等产业,都不在该阶段开放清单中,需要专业证照的律师和会计师等行业也暂时未准予开放。

  20世纪80年代,已经起飞的台湾经济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当局推出“国际化、自由化、制度化”的经济政策作为因应。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资进入,另一方面也开始核准企业对外投资,祖国大陆成为台商投资的重要地区。截至2009年5月,台湾累计核准对祖国大陆投资金额近771亿美元,祖国大陆实际利用台资达483亿美元。然而,一直以来,两岸间投资行为始终处于单向状态,陆资赴台投资迟迟未获开放。两岸资金流动严重失衡,两岸资源配置和流通受阻,两岸产业优势难以真正实现互补。此次开放陆资入台,标志着两岸经济互动朝向回归正常市场机制迈出的一大步,让两岸经济运行中那只长期被台湾当局“钳制”的“看不见的手”终于得以开始发挥作用,指导资源在两岸的有效分配与利用,从而为深陷国际金融危机泥淖的台湾经济注入生机活水。

  在本次松绑陆资投资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松绑陆资在台湾投资不动产。民进党执政时期,台湾相关部门就已经颁布政策,开放祖国大陆居民入台购置不动产。然而,由于如祖国大陆民众赴台停留期限过短、两岸金融业尚未合作、祖国大陆民众购屋贷款不易取得以及两岸关系不佳等诸多限制条件的影响,大大限制了祖国大陆企业及居民赴台购屋的意愿,也使得该项开放政策的成效不彰。从2002年8月8日开放至2009年1月20日止,祖国大陆民众申请购买台湾房地产仅21件,其中14件未获许可,1件尚在审查中,仅有6件获准成交。

  自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大幅改善,不利于陆资赴台的诸多政治因素得到化解或排除,祖国大陆企业及居民开始陆续组团赴台考察房地产市场,但仍然由于前述限制措施并未放宽,房地产考察团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落实投资。直至2009年两岸“两会”进行的第三次会谈达成“陆资赴台投资”共识,双方才同意祖国大陆资金可以赴台投资不动产,这对于实现两岸双向投资和两岸经贸正常化,以及振兴近年来景气持续低迷的台湾房地产和相关建材、装潢、室内设计等产业,无疑会有极大助益。

  因此,即使台湾此次开放采行正面表列,对开放产业范围有所限制,但陆资入台对于台湾抗击国际金融风暴冲击、提升国际竞争力仍然会有巨大的好处。事实上,陆资要投入和愿意投入的远不仅限于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2008年4月,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先生在博鳌论坛上曾对马萧执政团队的“爱台十二项建设”计划大力推介,相关经费高达4万亿元新台币,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即当场表示,如有需要,祖国大陆可以投资2500亿元人民币(即1万亿元新台币)来承包部分项目。

  “爱台十二项建设”将在8年内投资39900亿元新台币,每年创造12万就业岗位。其中,与交通相关建设占到1/3,包括全岛便捷网、高雄自由贸易及生态港、台中亚太海空运筹中心以及桃园航空城等。计划斥资14500亿新台币的全岛便捷网,将以铁、公路建设为主,包括北中南都会区捷运网、北中南都市铁路立体化与捷运化、东部铁路电气化与双轨化、台铁新竹内湾支线、台南沙仑支线、东线客车购买,以及高速公路与快速道路系统整合等。目前,已有祖国大陆企业对有优势的项目表现出强烈兴趣。相信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开放陆资入台后,未来两岸间一定会有更多合作投资的机会。

  尽管如此,对于陆资入台,岛内仍有某些反对人士认为,其缺乏整体经济战略,并不有利于台湾的经济竞争力提升,也无法带动发挥台湾产业优势,创造就业机会。他们还认为,如果陆资只投在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势必加速台湾经济泡沫形成和社会结构的“M”型化,还会产生台湾过度依赖陆资之嫌。事实上,这种观点过于从意识形态出发,并有悖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仅靠自身条件来发展经济,在土地、资源、劳动力、人才、资金等方面必定会因某些条件不足而受到局限。鉴于此,经济发达国家无不采取“开放”政策,一方面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另一方面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关系,善用境外的优势条件,藉以提升自身的经济成长。对于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台湾来说,这种“开放”的政策更是尤为重要。台湾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也正是建立在与美、日、欧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紧密联系和资源互通流动基础上的。目前,祖国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经济已密不可分。面对祖国大陆业已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和对外投资金额年增长率接近30%的现状,台湾若仍然违背经济规律,将祖国大陆的资金拒之门外,只会在全球经济前进阵营中越落越远。

  两岸合作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开放陆资赴台投资,必将有助于充裕台湾产业资金,活络金融市场,扩大两岸产业合作的领域,共同合作开拓祖国大陆及国际市场,并让国际投资人对台湾市场更具信心,从而有利于台湾早日成为“全球运筹中心”的目标。可以相信,假以时日,台湾民众一定会消除疑虑和恐惧,体认到过去不曾有过的陆资的正面助益。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