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9年第四期  > 正文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意义重大

日期:2009-09-15 10:18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李贺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贺

 

  2009年7月11日至12日,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此次论坛首次以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等议题,达成了六点“共同建议”并出台了多项惠台措施。此次论坛是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新阶段、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形势下举办的,对进一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两岸经济提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与指导意义。



  此次论坛规模为历届之最大、代表性为历届之最广。一是论坛共有530多人参加,其中台湾代表270多人,开创了论坛成立以来的新记录。此外,两岸新闻媒体也派出了400余名记者前来采访。二是论坛参与人员涵盖各行业代表,包括两岸政党、文化界、文化创意产业界、新闻界、教育界、宗教界、经贸界人士,以及台湾学生和身在祖国大陆的台商。台湾参加论坛的成员中,国民党党员只占四分之一,其他四分之三是亲民党、新党、无党籍以及民进党人士。三是首次有台湾行政人员与会,“教育部政务次长”吕木琳、“文建会副主委”张誉鰧,“新闻局副局长”许秋煌、“陆委会文教处长”陈会英、“文建会一处处长”方芷絮,以及“环保署温检管理室执行秘书”杨庆熙等行政人员受邀出席论坛。

  这次论坛中首次出现多名民进党人士。尽管蔡英文等民进党高层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为“统战平台”,认为“国共论坛是国共两党的事,禁止党内现、卸任公职人员出席论坛”,但前“农委会主委”范振宗、民进党前“立委”许荣淑、前中常委张富忠、前花莲县党部主委苏聪祥、三重市民代会主席林秋贵、“新兴民族文教基金会执行长”翁元一、秘书纪慧文等7人仍克服困难和阻力参加论坛。



  论坛成果丰硕而显著。一是论坛在6个方面达成29条“共同建议”,分别是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定,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二是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公布多项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包括台生可直接申读祖国大陆高校,支持台湾演艺公司在祖国大陆设分支机构,允许台湾有线电视在闽服务,支持两岸合作出版科技期刊等等。三是为深化祖国大陆中部地区与台湾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一个开放、包容和平等交流的论坛,此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谱写了两岸文教交流新篇章。两岸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此次论坛达成的六点“共同建议”,提出了加强两岸文教交流的总体思路,为推动两岸文教交流迈上新台阶描绘了蓝图,也为今后两岸协商文化教育交流打下了基础;提出了涉及20多个领域的两岸文教交流具体合作项目和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展现了两岸文化教育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前景。如,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支持两岸学者就术语和专有名词规范化、辞典编纂进行合作,将使两岸民众在学习和使用汉语言文字方面更为便利通畅;积极整合两岸文化产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将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等。马英九对此曾表示,这次论坛主题是以文化教育为主十分正确,文化交流可发展的空间很大。

  二是增强两岸民众互信与认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代表性极广,是两岸各界交换意见的重要平台,将进一步促进两岸各界人士相互交流,增加两岸民众相互了解与理解,增强两岸互信的建立。同时,文化具有凝聚、整合的功能,此次论坛“共同建议”将推动两岸全面加强文教交流合作,会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会不断增进两岸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

  三是开辟两岸经济发展新途径。首先,此次论坛期间举办了“两岸经贸合作座谈会”,主要集中在过去较少接触的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方面。它的意义在于,如果两岸能建立合作机制,将有助于两岸环境永续发展,甚至开创新的商机,促进两岸互利双赢、和平共荣。其次,“共同建议”中提出了支持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发展壮大,运用祖国大陆推进实施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市场的有利时机,调整发展策略和市场布局,加快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这不仅有助于台资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也有助于祖国大陆中部地区利用对台合作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两岸在此次论坛中就文化产业合作进行的深入讨论、达成的“共同建议”,有助于岛内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祖国大陆市场,吸引岛内文化创意人才与技术,必将开拓两岸经济发展新途径、创造两岸经济提振新模式。

  四是打开民进党限制两岸交流缺口。民进党自陈水扁时期便极力限制两岸交流,致使谢长廷等有意来祖国大陆交流的党内高层均被阻挠。2008年以来,云林县长苏治芬、高雄市长陈菊、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等相继来祖国大陆推销地方产品、参加各项活动,严重冲击着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为稳固基本盘,争取在年底县市长选举中取得好成绩,民进党不得不紧缩两岸政策,先是出台“不辩论、不订注意事项、不陷入政治操作、没有鼓励赴中交流”等所谓的“原则”,后是决议禁止所有党公职人员参加论坛。但范振宗、许荣淑等人在祖国大陆备受礼遇,交流甚欢,体会到了“大陆真心把台湾民众当骨肉同胞”,用实际行动戳穿了民进党的歪曲言论,将唤醒部分被蒙骗的绿营支持者。另一方面,多名绿营人士来祖国大陆交流访问,降低了民进党限制两岸交流的能量,打开了民进党人士与祖国大陆交流受限的缺口。可以预见,未来必将有更多绿营人士来祖国大陆交流,民进党人访问祖国大陆将成为压制不住的潮流。

  五是打造两岸新的民意平台。马英九兼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后,短期内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的可能性不大,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仍将扮演引领两岸政策走向的角色。首先,参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成员越来越广泛,不再局限于国共两党,亲民党、新党、无党籍、甚至民进党人士都将参与其中,论坛将成为两岸各界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其次,交流议题越来越多元。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发展,论坛议题已经由经济为主转为文化为主,未来时机成熟时更可能加入政治议题的讨论。第三,论坛达成的成果成为新的民意趋向。这次论坛的“共同建议”反映了两岸各界的共同认知和期待,将成为两岸新民意,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正如台湾《联合报》所说,尽管马英九未必会亲自参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但从他为论坛“正名”,以及首次有官员随行来看,“未来论坛在两岸协商沟通过程中势将扮演更为吃重的角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