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9年第四期  > 正文

对台政策和理论的重大创新

日期:2009-09-15 10:39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刘红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刘红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谈判等方面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架构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地实现了对台工作相关的政治、理论和政策等方面的突破,丰富了党的和平统一理论,是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理论创新。

对台工作新战略的又一光辉文献

  从战略设计和政策指导层面讲,5年多来,在“一国两制”、“八项主张”为核心的对台大政方针基础上,胡锦涛先后9次在重要场合发表对台论述,揭示两岸关系的基本规律,指导对台工作的开展。除了在党的十七大上作全面论述外,2003年3月11日、2005年3月4日、2008年3月4日,胡锦涛分别与参加全国人大或政协会议的台湾、民革、台盟、台联界代表时的谈话,都是以“四点意见”的方式发表;2005年4月29日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5月12日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2005年7月12日会见新党主席郁慕明、2006年4月16日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2008年5月28日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的谈话,也是以“四点意见”的方式发表谈话。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发表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的“四点意见”,成为对台政策的核心文件。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两岸经贸论坛与会人士时,发表了“四点意见”,首次提出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问题,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08年5月28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提出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成为海协和海基会复谈的指导原则和“两会”商谈的基本准则。正是在“四点意见”的指引下,祖国大陆形成了一系列以加快自身发展、遏制“台独”、惠及台胞和开展政党交流为主体的对台工作新战略,迎来了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与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在两岸交流需要扩大领域和提升层次,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全面推进的重要时刻,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这一历史性文献发表30周年时,就“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六点意见”,是对5年多来的“对台意见”的总归纳,涵盖了过去9次谈话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完整严密的论述体系。“六点意见”在总结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来说,指导思想更为鲜明,战略设计更为完美,政策结构更为系统,理论论述更为丰富,实践基础更为扎实,主攻方向更为明确,推动交流更为务实,开展工作更为主动。

对台论述和政策的重大创新

  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六点意见”登高望远、审时度势,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显示出更多的新内涵、新思维,具有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集中体现了对台论述的重大创新。

  第一, 确定台湾问题的性质是“政治对立”。

  对台湾问题的正确定性,关系到两岸对话和交往立场的基础,关系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关系到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关于台湾问题的性质,存在着诸如“制度之争”、“贫富之争”、“民意之争”、“特殊两国”、“吞并与反吞并之争”和“一边一国”等不符合两岸关系现状的观点和主张,干扰和破坏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祖国大陆也在不同时期和背景下,关于一个中国原则提出过不同的说法,在当时曾经起过重要作用。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到来,“六点意见”认为,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也就是说,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两岸关系现状是祖国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前途是“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这样的定性,可以在对台湾进行政治定位时,更多地从“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

  在“三通”基本实现后如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如何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岸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是必由之路。台湾方面认为,为了避免台湾经济边缘化,两岸需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即CECA,作为两岸经贸合作的基本架构。祖国大陆对于签订类似协定也有相当意愿,有意借鉴港澳和内地签署的CEPA的经验,与台湾也签订类似的协议。其实两岸对于协议名称的歧异并非关键,而在于协定的具体内容。如果“双化”完成,将对两岸经贸关系带来深远影响:两岸经济合作形式实现直接、双向、全面,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都将实现自由流通,两岸经济合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两岸投资实现“双向化”,两岸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两岸共同利益将进一步增加,进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更加雄厚。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之情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热爱台湾与反对“台独”分裂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在“爱台湾”为幌子下的“台独意识”,只会破坏两岸的和平发展,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尤其要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因此,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第四,提出“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

  “六点意见”在继续重申“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等主张的同时,针对民进党,一方面“希望民进党认清时势,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不要再与全民族的共同意愿背道而驰”;一方面表示“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六点意见”第一次直接点明民进党,是在提醒民进党应该跟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全民族的步伐,同时表明祖国大陆对民进党的期待和既往不咎的态度,对于广大的民进党人和追随者、支持者来说,不管过去在“台独”方面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只要支持和拥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大陆都会热诚欢迎。这是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在重要场合公开阐述对民进党的政策,表示出祖国大陆高度重视民进党的存在和对民进党的期待,愿意为民进党在放弃“台独”后继续发挥政治作用提供发展两岸关系的大平台,也显示出对台政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第五,“合情合理安排”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

  就台湾方面的涉外事务而论,参加国际组织是台湾方面的重点。马英九上台后,继续高度重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但重点主要是争取台湾的实际利益,并且正在降低台湾扩大“国际空间”的声音,避免与祖国大陆的对抗。在参与国际组织及其国际活动方面,马英九提出要“弹性务实低调争取参与国际组织及国际活动”。参与一些国际法和相关组织法允许的功能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也是台湾同胞的愿望和要求。从具体情况出发,“六点意见”表示,考虑到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也为了减少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合情合理地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六点意见”的上述表态,充分显示出祖国大陆对台湾的诚意和善意,为台湾方面预留了较大且灵活的空间。当然,涉外事务牵涉的问题很多,台湾方面不能过分着急,而要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解决。

  第六,扩大两岸对话议题。

  “三通”以后怎么办?进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后如何实现政治突破?在适当时机启动政治对话,已经成为两岸关系发展和两岸对话的必然。“六点意见”为人们揭示了启动政治谈判的方向:一是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内战遗留和延续的政治对立,两岸双方的政治定位和60年的政治对立形成的隔阂,要想短期内顺利解决确有难度,因此先展开务实探讨。二是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两岸开展军事接触和交流,就台湾同胞关心的有关问题作出安排,以及最终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应该可以减轻台湾方面存在的“军事安全顾虑”,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三是签订《和平协议》,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因此有必要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签订《和平协定》,从政治、军事、涉外、经济、金融等方面,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和平发展要有新思想,开创新局面要有新思路,争取民意要有新突破,对台交流要有新水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新的事业和新的创造,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对台论述的理论创新,都是围绕两岸关系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和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的。“六点意见”既丰富了祖国统一理论宝库和对台大政方针,更将有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