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9年第三期  > 正文

两岸关系持续改善 台湾经济渐露曙光

日期:2009-07-08 10:4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张玉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张玉冰

 

  自去年5月台湾政党轮替、国民党重执政权以来,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渐趋缓和。2008年6月“两会”重启制度性协商至今,祖国大陆与台湾共签订9项协议,顺利完成两岸全面双向直接“三通”、陆客赴台旅游、两岸金融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等重要开放政策,并就祖国大陆资本赴台投资达成原则性共识。此外,南京“两会”商谈更触及到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双方均同意随时启动对此协议的协商。两岸正式迈入和平发展新阶段,两岸关系持续改善,两岸交流日益热络,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陷入低迷的台湾经济也得以在今年4月开始渐露回暖迹象,曙光重现。

  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合作制度化逐渐累积岛内民意

  尽管民进党“为反对而反对”,对南京“两会”商谈协议的基本主张,仍然不改其“批判”基调,但却不再全盘否定,而是仅对这次商谈所列的各项议题应包含的内容提出质疑。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接受记者提问时所表示的“民进党没有反对两岸协商,但是两岸协商必须以维护台湾的主权与最大的利益为最重要的目标”这一说法,显示出民进党在“形势比人强”的现实下对两岸“两会”协商态度的转变。近期岛内民调的变化,也间接反映出岛内民意环境对于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合作制度化的基本立场,已由过去的几乎完全抵制慢慢走向逐渐接受甚至认同。

  台湾《远见》杂志2009年3月所做的一份民调显示,当问及“台湾经济如果要更好,台湾和大陆的经济交流应该更密切合作,还是应该减少和大陆的经济交流?”时,52%的受访民众认为应该更密切合作,只有29%的民众认为应该减少交流;52%的民众认为,只要对台湾的好处大于坏处,当局就可以和大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而且这种合作协议对台湾是利大于弊的,相比之下,只有28%的民众会考虑政治因素而认为不应签订合作协议;高达62%的受访民众认为,如果两岸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对台湾要和东南亚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有

  帮助甚至很有帮助;在当局不开放大陆劳工赴台、也不会增加开放大陆农产品到台湾的前提下,58%的受访民众很赞成或赞成与大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只有28%的民众不太赞成。

  从该民调中,我们可以发现:近五年来的民调显示,多数台湾民众对于和祖国大陆密切交流的看法,已经由以往的“对大陆较有利”明显转变为现在的“对台湾较有利”;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已有超过半数的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已获得明显改善这一现状持续肯定,对两岸经济交流抱持的态度也日趋务实。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虽然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于两岸经济交流与政治统一的关联性、必然性仍然持否定态度,但多数民众对于两岸签订经济合作协议抱持着务实评估的态度,除民进党支持者之外,大多数台湾民众已经摒弃了长久以来对于祖国大陆的意识形态对立。

  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已经意识到“东盟10+1”、“东盟10+3”对台湾经济将会造成明显冲击。多数台湾民众意识到必须正视祖国大陆的政经实力,台湾必须通过两岸签订经济合作协议作为链接,获得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机会,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危机。

  59.7%的台湾受访民众认为,两岸今年无法签订经济合作协议不能视作是两岸关系的退步。这也说明,多数台湾民众认为,即使今年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不能签署完成,也不会对两岸关系的缓和与改善造成影响。

  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4月19日的民调更显示,有70%的台湾受访民众认为,台湾有必要与大陆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以处理两岸经济与贸易问题;半数以上民众认为,该项协议的签署并不会矮化所谓“台湾主权”。这些民调说明,原先对发展两岸关系有所疑虑的台湾民众已开始转为支持,执政者所获得选票,也正是对其较为务实进取的两岸关系政策的认同,岛内对于两岸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具备了越来越有力的民意基础。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协议的接受度在持续提升中,岛内民意对于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的认同度也在不断积累。事实上,大部分台湾民众已经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发展两岸关系的裨益。2008年两次“两会”商谈所签署的六项协议对恢复台湾经济所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南京“两会”商谈后,这种推动作用相信会伴随“三通”和两岸金融合作乃至两岸直接双向投资的达成而更为显著。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两岸互惠互利的成效已经开始展现。

  两岸关系持续改善逐渐带动台湾经济走出低迷

  两岸关系的持续改善,为台湾经济走出低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两岸正常化和制度化的经济交流,更将有利于稳定甚至促进台湾经济增长。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结果,两岸如果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其所带动的直接经济效应和拉动的投资乘数效应,将使台湾GDP增长3.31%。事实上,2008年底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深陷低迷的台湾经济,在两岸关系带来的利好带动下,已经开始显露回暖迹象。

  首先,祖国大陆四万亿拉动内需工程中,“家电下乡”计划为台湾电子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以台湾电子企业龙头鸿海精密为例,其4月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公司3月份营业收入重回千亿元新台币,达到1028.74亿元,比上月大幅增长24.3%,终止了连续4个月的衰退之势。而另一家电子业龙头企业台积电,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也好于市场预期。重量级电子企业经营状况趋好,象征着台湾电子产业的“春燕归巢”,为市场投下信心。此外,受惠于祖国大陆企业20亿美元采购台湾面板计划,台湾液晶面板产业景气回暖的态势近期也逐渐明朗,相关市场调查机构根据面板厂商接受客户订单的情形判断,面板业原本亏损累累的财务数字有望缩减,2009年第四季甚至有可能扭亏为盈。

  其次,作为整体经济“晴雨表”的台湾股市近期表现强劲。对于两岸达成陆资赴台原则性共识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的未来正向预期,使台湾民众对经济成长信心倍增,台湾股市节节攀升。台湾股市5月4日收盘创下自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台股加权指数上涨了5.6%,升至6333.40点,连续两个交易日的累计涨幅高达近13%,自2009年年初以来,累计涨幅达到38%,位列全球股市前茅,近期内更可望再升至7000点。开放陆客赴台、祖国大陆QDII可投资台湾股票、陆资赴台投资预期、出口订单递增以及岛内刺激经济计划的启动等等,多项利好均成为台股强势上扬的有力“推手”。

  在这波景气回暖中,之前出走台湾的外资和台资已开始悄然回流。事实上,2008年下半年,海外台资回流已开始涌现。据台湾“中央银行”统计,2008年下半年出现近二十年来首次台资净流入现象,总计有高达170亿美元的台资回流入岛,其中更有130亿美元集中在第四季度密集汇回。此外,海外投资呈现好转势头。据台湾经济部门统计,2009年1至3月,台湾核准侨外直接投资346件,核准投(增)资金额为10.7亿美元,虽然较上年同期减少9.93%,但减少幅度已经比上月(17.41%)缩小,显示外商对于两岸关系和台湾经济前景所持态度已转趋正面。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希望和台湾合作,共同进入祖国大陆市场。

  两岸正式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的新局面下,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延烧、区域经济合作又蔚为风潮的大环境下,两岸经济合作已经从过去那种无双方共同制定制度规范的、自发的“功能性一体化”,向官方参与的、双方共同制定制度规范的、自觉的“制度性一体化”过渡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两岸互动已渐入佳境。我们相信,在两岸同胞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之下,台湾经济尽快走出低迷、早日实现复苏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