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宋淑玉
今年4月下旬,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南京签署的“三项协议”和形成的“一个共识”,作为一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大潮的继续,是和平发展的重大成果,是推动两岸交流的重大举措,是两岸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的重要保障。
和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两岸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如海峡浪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光明前景。南京的这次“两会”商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行的。
和平发展的共识在形成。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祖国大陆制定对台政策的根本思路和指导思想。胡锦涛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的“六点意见”指出,要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六点意见”根据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前景、架构、途径、动力、条件和内在联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关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构想,进行了集中、系统、完整的论述,不仅发展和完善了2006年4月提出的和平发展理论和政策,而且作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引起两岸同胞和海内外媒体的热烈讨论,受到岛内各界的高度关注,得到台湾主要政治力量和民意的正面回应。无论是主政方面,还是主流民意,或是重要媒体,都认为祖国大陆对台政策在充分展现诚意和善意的同时,更加务实和可行。“六点意见”在祖国大陆的指导意义和在台湾产生的正面效应,表明两岸对于和平发展的共识更加深化,方向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定,更是成为“两会”商谈的指导思想。
和平发展的氛围在加深。
为抓住战略机遇期,以推动中共十七大确立的“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目标的实现,祖国大陆一方面深刻论证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一方面按照和平发展理论指导两岸关系的实践,推出了一系列扩大交流、优惠台胞、加快发展的政策,祖国大陆的行为得到台湾方面的响应。早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启动初期,台湾方面提出了“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和“正视现实,互不否认,为民兴利,两岸和平”的“双十六字”,在坚持其政治主张的同时,也有了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愿望。为此,祖国大陆提出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指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动和推进。金融危机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严峻考验,台湾方面提出了“同舟共济、相互扶持、深化合作、开创未来”的“十六字”,重点放在两岸互相帮助和合作方面,祖国大陆回应“面向未来、捐弃前嫌、密切合作、携手并进”,态度更加积极。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气氛越来越浓,两岸对话热度、议题和效率在增加,两岸交流领域在增加、交流层级在提高,两岸协商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也有具体成果,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的行动。
和平发展的成果在增加。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所以受到两岸欢迎,是因为一年来和平发展已经结出丰硕成果。成果集中体现之一是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三通”来之不易,提出“三通”的30年来,两岸同胞包括许多有志之士共同为之奋斗,推动“三通”一步一步向前迈进。通邮方面进展最快,但主要是绕道第三地完成。通商取得重大进展,到2008年底,两岸经贸总额达到7911亿美元,台湾方面顺差5106亿美元;台商投资祖国大陆项目达到77500余家,到位资金超过480亿美元,约占祖国大陆吸引境外资金的5.7%;两岸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各方面交流不断扩大,相互了解不断增加。通航方面也是逐步前进,2008年6月和11月“两会”重开商谈后,根据“两会”签订的“六项协议”,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三通”终于实现。成果集中体现之二是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机制建立。按照“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两会”谈判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6月,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成功访问北京并签署“周末包机”和“陆客赴台”两项协议,重启“两会”制度化协商大门;11月,海协会长陈云林成功访台,并签署海上直航和空中直航、两岸通邮和食品安全等“四项协议”。与此同时,定期举办的“国共两党论坛”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配合作用。可见,两岸已经建立起务实、高效、果断的协商制度化机制,完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建设。
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快速且扎实的进展,两岸都在思考,如何推动双方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如何更好发挥“直航”的效益?如何更好发挥两岸协商机制的作用?这次的南京“两会”商谈正是回答了这些疑问。
深化交流的重大举措
面对岛内一些特定政治势力的反对,“两会”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南京举行商谈,是“两会”制度化协商机制“在向纵深方向推进”,表明“两岸和平发展态势持续增强”。“两会”签订的“三项协议”和“一个共识”,为进入战略机遇期的两岸关系保持热度和强度,加大进度和幅度,减少难度和弯度,更为增加稳定度作出了贡献。
“定期航班”可以更好发挥“三通”通航效益。
继2008年6月签订“周末包机”协议,2008年11月签订空中和海上“直航”协议,两岸通航基本实现,两岸“直航”极大地方便了两岸同胞的往来,促进了两岸交流的发展。“直航”带来的难题是,面对两岸交流大潮,面对两岸现有的人、财、物的往来,空中航班过少。特别是在祖国大陆民众可以赴台旅游,直至今年春季开始祖国大陆游客赴台游急剧升温后,已有的每周108个航班,远远不能满足两岸同胞的需求,远远落后于两岸交流的进度。在两岸“直航”航线上,“一票难求”是普遍现象,甚至北京和台北间的“直航”航班价格要高于两地间绕道港澳的机票的价格。这次签订《空运补充协议》,把“包机直航”改为“定期航班”,担负任务的航空公司不必每月重新申请航班;把每周航班增加至270个,空中运输能力大为增加;祖国大陆航点由21个增加为27个,更加方便两岸乘客的往来。由“平日包机”调整为“定期航班”,符合两岸同胞利益,不仅增加了航运业者的经济效益,更加为两岸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金融合作”可以帮助台湾更好抵御金融危机冲击。
这次“两会”商谈签订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被台湾工商界和媒体称为“寒冬送暖之举”。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两岸深受其害。祖国大陆防御金融危机的有效作为和综合实力,可以帮助台湾化解金融风险、减轻金融危机危害。再则,双方进行金融合作具有很好的基础,两岸在资源优势、科技水准、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特别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到来,成为逐步形成两岸经济合作正常化、两岸经济交流制度化难得的良机。两岸进行金融合作,两岸银行互设子行、分行及参股等,台湾和祖国大陆的银行发展空间则会扩大,台湾银行也不会失去祖国大陆银行业开放带来的机会,在祖国大陆的台商资金结算会更加方便,祖国大陆投资者赴台投资金融服务更加直接,两地居民往来更加便利。进而可以推动台湾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两岸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就两岸金融合作本身讲,并不陌生,已经有过许多成功的实践,如今两岸金融合作正常化、合法化后,由于有着强劲的需求,必将后来居上。
“共同打击犯罪”可以为两岸交流增设防护墙。
不可否认的是,在两岸间如此频繁、众多的交流中,法律和法治方面肯定有不尽人意之处。再加上两岸尚未统一、缺乏两岸共同追究犯罪机制,有一些人则利用两岸交流进行犯罪和逃避制裁的活动。第一类是犯罪。在经贸交流中,有些嫌犯以投资、经营为名,进行经济诈骗、侵犯劳工、偷税漏税等犯罪活动。一些嫌犯利用两岸交流的便利和管理上缺乏有效机制,逃往对岸以逃避法律制裁。第二类是私渡。一些蛇头、黑社会和不法机构相勾结,游说、引诱、胁迫和绑架一些祖国大陆居民私渡台湾。第三类是纠纷。在经贸、投资、经营、通婚、交流、旅游、购房、学习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纠纷和事故。对此,台湾有些人借题发挥,挑衅滋事,因此,两岸都有共同打击犯罪的愿望,这次“两会”签订《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协助协议》则是重大部署。台湾有关方面认为,根据协议,两岸可以建立制度化且横跨调查、侦查、诉追、审判及执行等领域的全面司法合作,可望能有效打击两岸间犯罪,维护交流秩序,保障民众利益,共创两岸双赢局面。
“陆资入台”可以加快台湾经济复苏。
关于“陆资入台”,南京“两会”商谈用“共识”这一概念进行表述,认为无论是从两岸关系环境看,还是从为减轻金融危机冲击看,双方应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鼓励并推动祖国大陆企业赴台考察、投资。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角度看,一是“陆资入台”是两岸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深化、正常化的重要指标。要想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双向、直接,此次“共识”是好的开端。二是祖国大陆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千亿美元,祖国大陆企业直接投资国家和地区高达170多个。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成果,应该让两岸人民共享。三是当中国移动宣布购买台湾远传电信12%股权消息传出后,台北股市一时上涨370多点,各类股全面上扬。虽说股票大涨是有波段的,但也说明台湾民众和社会对“陆资入台”的心态。四是台湾方面已经作出一些部署,迎接“陆资入台”。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表示,对于“陆资”,制造业开放比率约30%、服务业约21%、公共建设约14%。“陆资入台”是帮助台湾经济战胜金融危机的良方。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南京“两会”商谈,已经把下一次的议题提上日程。显然,两岸“两会”商谈已经成为“和平发展的加油站”,正在推动已经完成历史性跨越的两岸关系进行新的超越。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