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9年第三期  > 正文

国民党重新执政周年两岸关系评析国民党重新执政周年两岸关系评析

日期:2009-07-08 14:36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彭维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彭维学

 

  国民党在台湾重新取得执政权一年来,两岸关系呈现“总体形势大幅好转”。祖国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于促进两岸繁荣稳定、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但应该理性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仍面临一些变数。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呈现“双向直接、快速平稳、互信增强”等特点

  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祖国大陆抓住难得机遇,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大力推动两岸关系迈向新阶段,尤其是去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六点意见,成为新时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指导纲领。马英九上台后,推行以“一国两区”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目前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

  首先,两岸沟通协商多轨并进,取得重大成果。海协会和海基会重启协商谈判,一年举行3次协商会谈,签署9项协议,达成陆资赴台共识,一年的进展远远超过过去8年。尤其是陈云林会长率团首度访台,推动“两会”协商制度化更是意义重大。“国共平台”成为推动两岸复谈、台湾得以参与WHA的重要助推器,促使两岸党际交流不断深入。博鳌论坛成为两岸高层传递善意、诚意和信息,讨论两岸合作事宜的重要平台。海峡论坛是两岸普通民众开展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凝聚了两岸民众浓浓的亲情和友情。目前,两岸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党政高层相互理解、培养互信、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两岸交流合作与人员往来迈上新台阶。“两会”签署9项协议、达成陆资赴台共识后,两岸经贸交流持续深化,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基本实现,两岸经济制度化安排提上议事日程,金融合作成为未来两岸合作新主题。马英九当局希望两岸尽快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贸合作机制的条件趋于成熟。两岸“三通”基本实现,祖国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成为现实。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往来更加密切,“文化入岛”十分活跃,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迈向新阶段。

  第三,两岸高层互动频繁,互信逐步增强。马英九认同“九二共识”,推行务实开放的大陆政策,这为两岸高层累积互信奠定了政治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同国民党领导人会面,就两岸同胞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尤其为帮助台湾克服金融风暴冲击,祖国大陆大力推动陆客赴台旅游,加大采购台湾产品力度,并在台湾成为WHA观察员问题上展现高度善意,这极大地增强了两岸高层互信。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为台海和平和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累积了有利条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确保战略机遇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也是30年来国际格局演变、两岸关系发展、岛内政局演变的必然结果。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两岸繁荣稳定,促使岛内政局朝有利方向演进。

  首先,祖国大陆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国内外环境大幅改善。“台独政权”终结,“法理台独”被遏止,“台独高危期”结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维护了战略机遇期。祖国大陆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同时,将过去“反独优先”的对台工作重点调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境内外敌对势力妄图利用“法理台独”引起的两岸紧张,逼迫祖国大陆以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危险解除,中国与美、日等主要大国及周边地区国家关系维持稳定,国家安全环境处于建国以来最宽松的时期。

  其次,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不断累积。两岸关系由“政冷经热”格局朝“先经后政”、“政经互热”方向演进。两岸“两会”达成的协议、国共两党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两岸形成的初步互信,为两岸逐步解决政治分歧、举行有关和平协议的政治谈判、推进和平发展框架营造了良好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压缩了“台独”势力的发展空间。岛内局势演变和统“独”力量对比进一步朝有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演进。

  第三,国民党执政困局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台湾当局大陆政策方向正确,两岸关系缓和成为马执政周年最亮丽的政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岛内经济困局,得到国际社会与岛内民众肯定。台湾“行政院研考会”多次民调显示,行政部门施政以“改善两岸关系”最受肯定,满意度达60%-80%。《远见》杂志追踪民调显示,两岸关系缓和指数是台湾民众政治乐观指数次指标中最高的一项。尤其是近期“两会”商谈签署3项协议、台湾成为WHA观察员,大幅提升了岛内民众对马英九的信心和支持度。台湾《中国时报》5月14日公布的民调数据显示,56%的民众满意马英九一年来的施政表现,整体执政团队满意度由40%左右上升到50%,创历史新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进党“反中呛马”、挑战马英九当局施政的正当性,改善了国民党年底县市长选举的内外环境,增强了马英九掌握政局的信心与筹码,有利于马英九“拼经济”、竞选连任的战略部署。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积极面占主导地位,但主要服务于马英九“拼经济”、竞选连任部署

  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以“一国两区”为核心,基本上回到国民党上世纪90年代初的传统思维。马英九抛弃李登辉、陈水扁“台独”分裂路线,接受“九二共识”,强调“两岸是非国与国关系”、“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反对“法理台独”、“两国论”。

  从积极面看,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比较务实、理性、开放,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密切两岸关系视为台湾发展经济的最大动力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渠道,放弃了李、陈时期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往来的政策;二是强调大陆政策位阶高于对美政策,抛弃了李、陈时期“联美日制大陆”的策略;三是与祖国大陆对抗成份明显减少,合作成份明显增多;四是两岸经贸议题的分量远高于政治议题。一年来,“两会”恢复协商并签署9项协议,台湾当局放宽两岸人员往来与交流限制,加快两岸经贸交流,对陈水扁“文教台独”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拨乱反正。

  从消极面看,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迎合“台湾主体意识”、迎合美国的色彩较浓,强调两岸“维持现状”、“不统不独不武”、“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突出“安全靠美”,吹捧“与台湾关系法”。综合来看,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的积极面是主流,符合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客观上促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但其消极面助长了台湾主体意识,并为美国介入台海问题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与陈水扁两岸政策在“新中间路线”和“急独”路线间反复摆荡相比,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总体上比较稳定,较具一贯性。但如果民进党、“台联党”等“台独”势力反弹力度加大,如果美国压力加大,马英九当局的某些开放政策将趋于谨慎。

  未来马英九能否在大陆政策上提出新论述,受制于以下因素:连任考虑、民进党反弹力度、中美平衡、拼经济成效、年底县市长选举结果。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一些变数

  一年来,岛内外“遏独促和”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强,两岸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良性循环趋势,岛内民意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迈进等。但应理性看到,除受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消极面、台湾“大选”时程的影响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一系列变数。

  首先,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恐难解决。目前,两岸互信较弱,两岸关系的敌对性质也没有根本改变。两岸在推进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的目标、内容、时程安排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两岸在台湾当局的政治定位、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军事互信等敏感议题上存在重大矛盾和分歧,如果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有可能压缩两岸政治谈判空间,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

  二是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容低估。出于遏阻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美日对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保持谨慎与疑虑的态度,仍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民进党“台独”势力等为杠杆和筹码,插手台海局势,给马英九当局施压,挑拨两岸关系,防止两岸关系发展“过热”、“过快”。由于推行“经济依中,安全靠美”的策略,马英九当局两岸开放政策的广度与深度将受到美日强力牵制。

  三是岛内民意走势复杂。台湾当局、岛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民调显示,陈水扁时期迅速膨胀的台湾主体意识未有效遏制。祖国大陆争取台湾民心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是民进党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在“台独基本教义派”强力牵制下,民进党全盘否定马英九当局两岸开放政策,甚至以暴力方式阻挠两岸交流往来,短期内务实调整两岸政策面临较大难度,这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一定阻力。尤其是,虽然民进党发展危机加深,但其组织基础、社会基础没有被破坏,基本盘依然较稳。在两党轮流执政成为常态、“去中趋台”民意走势未变、尤其是美日等反华势力支持下,一旦时机成熟,民进党仍可能东山再起,这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面临重大隐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