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9年第一期  > 正文

两岸经贸关系现状与展望

日期:2009-03-09 09:55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孙兆慧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孙兆慧

 

  祖国大陆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在两岸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条件下,始终坚持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和干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方针,努力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但由于李登辉、陈水扁当局长期对两岸经贸采取限制性政策,两岸经贸呈现出单向、民间、极不平衡的发展格局。2008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获得执政权,开放和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成为民意主流和执政者的政策导向。在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两岸经贸现状

  伴随着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及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两岸贸易增长迅速,同时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也持续增加,祖国大陆自1992年起便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贸易额自2001年突破300亿美元后,连年攀高,2008年两岸贸易总额达1292.2亿美元。祖国大陆继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目前两岸贸易特别是祖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已成为支撑台湾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

  从两岸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祖国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前几大类产品主要为机电类产品、塑料橡胶制品、纺织及其制品以及金属制品等,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两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7年,自台湾进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祖国大陆自台湾进出口总额的68.9%和41.4%;对台湾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祖国大陆对台湾出口总额的59.3%和31.3%。

  从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四省(市),即广东、江苏、福建、上海是最大集中地。上述四省(市)自台湾进口额都明显大于对台湾出口额,对台湾贸易逆差额占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总额的4/5以上。据统计,2007年东部地区对台湾贸易总额达1204.7亿美元,占两岸贸易总额的96.8%。

  两岸“入世”后,台湾当局放宽了政策限制,在两岸贸易政策影响下,形成了两岸贸易格局的特征:一是两岸贸易对各自对外贸易的依存度逐渐提高,相互成为重要贸易伙伴。 二是两岸贸易失衡,祖国大陆成为台湾最大顺差来源地。1979年至2007年,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连年顺差,截止2007年底累计高达2229.89亿美元。三是两岸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仍以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出口祖国大陆,祖国大陆则出口农业原料到台湾,两岸以互补方式进行贸易,属于产业间贸易。到了80年代末期,祖国大陆出口台湾货物中,半制成品、制成品、化学产品等精加工制成品的比重增加,两岸产业内贸易趋势明显。四是两岸服务贸易远远落后于两岸货物贸易的发展。

  两岸经贸关系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长期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湾实行全面开放商品市场、优先发展两岸贸易的政策;而台湾对祖国大陆推行“宽出严进”、“间接”的限制性贸易政策。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以两岸和平双赢取代民进党的“台独”对抗思维,两岸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倡议下,经贸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两岸经贸互动将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

  过去20年,从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到陈水扁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一直都把严格掌控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作为政策目标。马英九当选后,在推动两岸协商上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创造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有利环境,主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个是政策层面,全面开放两岸经贸交流,希望用祖国大陆的经济活水拯救台湾经济。开放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放宽海外基金投资祖国大陆比重,允许投资祖国大陆的台商回台上市,调高企业西进投资上限至净值六成,开放陆资赴台投资,解除敏感产业登陆限制等。另一个是法律层面,一些束缚行业开放和发展的相关法律条文会被调整和修改。

  两岸“两会”恢复协商。2008年6月13日,“两会”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两会”协商机制的确立,开启了两岸准官方的制度性协商渠道。今后,两岸间可在制度层面解决两岸交往中的一些问题,为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两岸产业分工主要是民间自发推动的,缺乏有效、规范的产业整合机制,为此两岸决策层应有所作为,引导建立以产业对接促进投资的产业机制整合模式,构建长远、有效的合作架构和更深层次的分工体系,实现两岸资源的优势互补。就祖国大陆而言,首先要动态、合理地选择特定产业与台湾建立分工体系。即围绕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吸引台资的项目规模和科技含量上合理规划。如除了应继续加大引进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外,还应采取相应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台商投资导向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积极引导台湾交通物流、银行、咨询服务、贸易服务等行业来投资。其次,加强与台商投资项目的对接规划,形成两岸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最后,应建立两岸区域产业协作带,形成具有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

  两岸经贸将由单向交流走向有选择性的双向交流。

  促进两岸间相互投资和贸易,改变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单向经贸格局。长期以来两岸经贸单向发展的格局,已严重影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国民党执政以来,台湾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不断松绑。2008年6月起,台湾当局相继开放台湾地区办理人民币现钞买卖业务;取消外资需出具资金非来自祖国大陆地区的声明的规定;允许祖国大陆QDII通过间接方式投资台湾市场等。7月,台湾当局宣布松绑岛外企业在台上市的资格限制,将过去投资持股必须低于20%的限制放宽到低于60%,并将实施时间从原定的2009年年底提早到8月。

  虽然近期台湾对祖国大陆的经贸政策有了很大转变,单向经贸格局有望有所好转,但这与规模庞大、紧密依存的两岸经贸联系的客观需要仍相去甚远。首先,台湾方面还需进一步开放陆资对台湾的投资领域,允许陆资对台湾的生产性投资;其次,开放运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祖国大陆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这样既可以提高岛内经济的竞争力,又可为充足的陆资找到出路,同时还有助于改变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局面;再次,台湾方面要进一步放开台商对祖国大陆进行直接投资的比例限制,使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能与其他外资企业进行同等竞争。

  2008年11月,“两会”签署了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四项协议,“三通”全面实现,台湾企业界包括航运界的营运成本大大降低,资本取得和利用更加便捷,可更好地利用祖国大陆市场,不仅台胞获得更多实惠,更能极大地带动台湾经济的发展。

  两岸经贸可望达成一系列制度性安排。

  两岸经贸发展至今,由于受到政治对立因素的制约,两岸间没有缔结任何正式的经济协议,也没有直接顺畅的经贸沟通管道,这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极不匹配。两岸经贸交流已面临拐点,建立制度化沟通与稳定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已成为两岸经贸交流的当务之急。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阶段,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主流,其中最直接的着力点就是继续深化和扩大两岸经贸的交流与合作。

  从当前大的经济格局看,建立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最佳选择,有助于提高台湾竞争力、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和增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