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9年第一期  > 正文

2008年台湾政局回顾

日期:2009-03-10 09:32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彭维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彭维学.

 

  2008年,是台湾蓝绿阵营围绕立法机构选举和大选、马英九的大陆政策、陈水扁弊案展开激烈较量的一年,是岛内政局出现重大转折,民进党、“台独”势力遭受重挫的一年。国民党“完全执政”,政权基础渐趋稳固,但因拼经济成效不彰而深陷执政困境。民进党“台独政权”终结,实力迅速下降,改革进程受挫,发展危机加深。岛内外“促和遏独”积极因素持续增强,但未能扭转“台湾主体意识”上升趋势。

  国民党“完全执政”,“一党超强、两党竞争”的政党格局确立

  经由1月和3月两次重要选举,岛内政党实力和蓝绿实力对比出现重大变化,国民党“一党超强”,国、民两党竞争的两党格局确立。一是国民党“完全执政”,支配政局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国民党囊括113席立法机构中的81席,加上亲民党、无党团结联盟和无党籍的5席,超过岛内立法机构总席次的四分之三,掌握重要法案、总预算案及“倒阁”、“罢免”、“修宪”等重大议题的主导权。“马萧配”以765万多票、58.45%的得票率大胜民进党,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夺回失去8年之久的岛内执政权。国民党在地方执政中也占据绝对优势,在25个县市长中拥有18席,在319个乡镇市长中拥有173席(亲民党3席,无党籍108席中多数亲国民党)。二是民进党沦为少数在野党,制衡国民党的实力快速萎缩。民进党仅获113席立法机构中的27席,不足总席次的四分之一,丧失立法主导权。“谢苏配”以544万多票、41.55%的得票率在大选中惨败,丢失岛内执政权。民进党在地方执政权部分也处于劣势,仅有7席县市长、35席乡镇市长,过去长期鼓吹的“地方包围中央”策略难以有效推动。三是新党、“台联党”以及第三社会党、红党等第三势力政党,在立法机构选举中均未跨过5%的政党门槛。

  受两党政治新格局的影响,岛内政治板块移动、政治势力重组出现新特点。一是多年来“分裂的泛蓝对抗团结的泛绿”的态势扭转为“团结的泛蓝对抗分裂的泛绿”。国民党成为泛蓝老大,泛蓝实现自然整合。民进党内部、民进党和台联党之间因为选举恩怨等,裂痕加大。二是过去10多年来“绿涨蓝消”的选民结构在2005年“三合一”选举中被扭转为“蓝涨绿消”,2008年的两次重要选举强化了这一趋势。三是“北蓝南绿”格局发生变化,民进党南部铁票区开始生锈,国民党巩固北部与中部大本营,向南部泛绿票仓挺进。

  马英九当局执政困境未能根本缓解,但政权基础趋于稳固

  马英九当局的两岸开放政策进展顺利,获得多数民意支持,这是马英九团队最亮丽的政绩。但受国际金融风暴冲击、缺乏施政魄力等因素影响,马英九上台以来的总体施政表现未如预期。

  首先,“拼经济”成效不佳,民众“马上好”的高度期待落空。刘兆玄财经团队松绑了数十项阻碍经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法规,出台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一系列“拼经济”政策。由于陈水扁8年执政导致台湾经济体质不佳,开放两岸经贸政策与扩大内需等措施短期内未能奏效,尤其是国际经济景气持续下滑,岛内经济增速大幅放缓,股市重挫,失业率屡创新高,马英九竞选时承诺的“六三三”目标提前跳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第三季度台湾经济负增长1.02%,创近7年来单季最大衰退幅度,全年经济增长率从4.78%下修为1.87%。

  其次,马英九魄力不足,执政团队失误连连,严重影响社会观感。马英九一度对追查“国务机要费案”等重大弊案犹豫不决,引起民众普遍不满。号称“老

手上路”的执政团队与迅速变迁的社会民意脱节,政策反复多变,对调涨油价、“阁员绿卡”风波等处置不当,对“辛拉克”台风袭台等反应缓慢,酿成巨大风波。

  再其次,国民党未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削弱了马英九当局的政策执行力。马英九以“全民领导人”自居,拜会李登辉、陈水扁等绿营头面人物,延揽多名绿营人士“入阁”,同时推行“党政分离”路线,重大人事与决策不与党内高层及党籍民意代表协商,激起国民党强烈不满。在立法机构占绝对优势的泛蓝代表否决了马英九提名的“监察院副院长”沈富雄、迫使“考试院长”提名人张俊彦退出审查程序,重创马英九声望。马英九当局“府院党团”未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大大削弱了执政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第四,两岸开放政策成效与民众期待有较大落差。因国际经济持续不景气,两岸开放政策没有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民进党乘机以“台湾主权”、“台湾主体性”为旗号猛攻马英九当局施政软肋,给马英九两岸政策造成不小压力。

  受上述因素影响,马英九团队执政能力受到强烈质疑,马英九的民调支持度除“执政百日”稍有回升外,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在民众要求执政团队改组的强大压力下,行政部门于12月初决定“新闻局长”史亚平调任台湾“驻新加坡代表”,吹响了团队改组的号角。

  不过,经历七个月的磨练与考验,马英九已基本稳住阵脚,政权基础趋于稳固。首先,民众虽对马英九当局“拼经济”绩效不满,但“尚未延烧到全面性沸腾地步”。他们接受“政权转移”现实,认同马英九“清廉执政”,仍对马英九寄予期待。其次,马英九强化党政合作的策略取得一定成效。在“党政分离”、“蓝绿通吃”路线受挫后,马英九开始强化党政合作,积极修补与亲民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泛蓝内部不满。在11月22日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召开的首次“临全会”上,马英九、吴伯雄一致强调“党政不能也不会分离”,“府院党团”呈现出5月20日以来少有的团结氛围。再其次,马英九全面调整行政、对外、公营企业事业等部门高层人事,尤其是掌控了军警情等核心要害部门。第四,马英九大力改善两岸关系,积极修复与美、日关系,为巩固政权营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第五,民进党连遭三次重挫,制衡国民党执政的能量大幅下降。陈水扁诸多弊案重挫民进党形象,加剧了党内矛盾,分散了该党“打马”力道。5月20日以来,民进党、“台独”势力发动一系列“反中呛马”游行闹剧,虽稳住了泛绿基本盘,但未能撼动马英九当局的执政基础。

  民进党战斗力严重削弱,发展危机持续加深

  因两场重大选举惨败失去执政权、沦为少数党后,民进党整体实力和社会基础严重削弱。陈水扁洗钱弊案曝光后挟持民进党以求自保,加之党内“挺扁”势力坐大,“急独”声浪抬头,致使蔡英文领导地位不稳,其主导的改革工程受挫,民进党遭遇创党以来的最大危机。

  首先,蔡英文领导地位受到强力挑战。蔡英文凝聚了一定的党内支持,但因未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权威,无力完全主导民进党发展的路线、方向与步调。

  一是学者出身的蔡英文与民进党渊源不深,在“派系共治、集体决策”模式下难以发挥一言九鼎的作用。陈水扁洗钱弊案曝光后,蔡英文在是否与陈水扁切割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未能整合“反扁派”、“挺扁派”和“独派”势力。

  二是陈水扁以政治操作对抗司法审判,增强了自保实力,直接挑战蔡英文的领导权威。尤其是陈水扁以“台独教主”之姿假借“反中呛马”之名,激化蓝绿对抗,凝聚“台独基本教义派”支持,迫使蔡英文不敢与其切割。

  三是被迫退居二线的“四大天王”积极扶植子弟兵进入中常委,影响民进党决策。他们还在攻击马英九当局“司法不公”的抗争活动中“找到最佳战斗位置”,威胁蔡英文的领导权威。

  其次,愈演愈烈的贪腐、“台独”、暴力形象导致民进党改革工程受挫。

  一是民进党贪腐形象深植人心。陈水扁8年执政使民进党长期塑造的“清廉勤政爱乡土”形象荡然无存。陈水扁因洗钱案等弊案被羁押、起诉,10多位民

进党前朝高官和县市长也接连因弊案被收押,陈水扁与民进党的贪腐共犯结构暴露无遗。民进党大修“廉政条例”,替涉及弊案的陈水扁、党内“天王”、“立委”解套,使该党重塑“清廉”形象的努力付之东流。

  二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摇摆不定。因党内“反中呛马”声势上扬、“台独基本教义派”强力牵制,蔡英文打着“维护台湾主权”旗号,攻击马英九“亲中倾统”、“出卖台湾主权”,并参与、主导“反中呛马”抗议活动。蔡英文推动民进党两岸政策务实转型的努力宣告失败。

  三是重回街头路线引起民众强烈反感。由于立法机构席次急剧减少压缩了民进党的“议会路线”空间。出于凝聚泛绿士气、转移弊案焦点的需要,民进党开始重回暴力抗议老路。“街头路线”得到深绿民众支持,但加剧了蓝绿对抗,使民进党重新背负“暴力党”恶名。

  目前,民进党各派系、实力派人物和地方势力,围绕党中央主导权、2009年县市长选举候选人提名、是否与陈水扁切割等议题合纵连横,明争暗斗,“蔡中央”与“扁中央”的矛盾尤其突出。民进党呈现“分而不裂”的涣散局面,整体战斗力严重削弱。在岛内主要选举采取“单一选区制”、选民结构“蓝稍多于绿”、民进党因形象不佳无法有效争取中间选民的情况下,民进党内普遍对2009年晚些时候的县市长选举和2012年大选持悲观态度。

  “台独”势力及其活动遭受重挫,岛内外“促和遏独”积极因素持续增强

  岛内政局出现重大转折,两岸和平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陆强台弱”趋势更加明显,极大地增强了“促和遏独”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压缩了“台独”发展空间。

  一是民进党失去庞大执政资源,推动“渐进式台独”及“法理台独”的能力严重削弱。“入联公投”闯关失败,“法理台独”图谋遭受重挫。陈水扁、民进党贪腐暴力形象暴露无遗,严重削弱了“台独”的正当性和道德性。

  二是国民党“完全执政”,岛内反“独”阵营“促和遏独”实力显著增强。马英九当局抛弃李登辉、陈水扁“台独”分裂路线,推行以“一国两区”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和务实理性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开始对陈水扁时期的“去中国化”施政进行局部的拨乱反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台独”社会基础恶性膨胀的势头。

  三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对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惠台政策持续深入推动,为“促和遏独”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政治保障和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是两岸和平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包括两岸党际交流不断深入,“两会”协商制度化、常态化,“三通”迈出历史性重要步伐,极大增强了两岸执政高层、两岸民众间的互信,巩固了两岸反“独”战线,有利凝聚两岸生命共同体意识。根据台湾行政部门公布的民调显示,半数以上民众赞成马英九当局继续推动两岸交流,59%的民众对民进党“反中呛马”闹剧不以为然。12月25日,“陆委会”公布的民调显示,67.9%的民众同意两岸直航有助提升台湾竞争力;52.7%认为大陆对台湾人民友善。与过去相比,认为祖国大陆友善的民众大幅增加。

  不过,陈水扁时期迅速膨胀的“台湾主体意识”和“去中趋台”民意走势未被有效遏制。导致台湾民意反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李登辉、陈水扁20年“台独”分裂施政和政治操弄,导致“台湾主体意识”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而马英九以“不统不独不武”为核心的“和平保台”路线则间接强化了这种意识。二是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快速发展,民进党发展危机加剧,“台独”空间大幅压缩,加深了绿营支持者的危机感。三是泛蓝支持者对马英九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较为放心,对统“独”问题的关注度不如以往。

  展望2009年,国、民两党将围绕马英九施政、陈水扁弊案审判、两岸关系发展、县市长选举展开激烈较量与斗争,蓝绿对立、政局不顺、两岸关系持续深化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如果国际经济景气没有明显改观,马英九当局执政困境恐难根本缓解,团队改组难以避免。持续开放两岸政策、强化两岸经贸合作仍将是马英九当局拼政绩的主要途径。民进党仍将以“台湾主权”为旗号,以街头抗争为引擎,举行一系列破坏马英九当局施政、破坏两岸和平发展格局的活动,将对岛内民意发展造成复杂影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