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0年第二期  > 正文

台湾少数民族简介(一)

日期:2010-05-12 10:58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是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一支,他们是台湾最早的居住者和开发者,为台湾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台湾少数民族生活在山高谷深、大海环绕的宝岛,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岁月。台湾少数民族分为十几支族群,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各个族群风俗习惯差异逐渐显现,文化独特性也随之形成。目前存有自己语言和文化的有14个族群,总人数约50万人,包括雅美(达悟)、阿美、噶玛兰、撒奇莱雅、卑南、太鲁阁、赛夏、泰雅、邵、布农、赛德克、邹、鲁凯、排湾等。

  本刊从本期起将逐一介绍台湾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阿美族

  阿美,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族群,有近19万人,占台湾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阿美人以渔捞和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天性和善而乐天,以其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著称于台湾少数民族。阿美人居住区域北起花莲、南达恒春半岛的东部,幅员辽阔。依其聚居分布区域的不同,由南到北分为恒春阿美、台东(卑南)阿美、海岸阿美、秀姑峦阿美、南势阿美五大群落。

  阿美,意指北方的人,阿美拥有独特的母系社会制度,男人实行入赘制,家产由女儿继承,家务大权掌握在女性手里,男子则负责以部落公共事务为核心的男子集会所。男子集会所具有严格的年龄阶段。阿美男性年满13岁就送入少年所集训,每3年通过一次体能测试,直到22岁成年后才可以结婚,男子同时也负责部落防卫与公务。而为部落的公共事务做过贡献被免除劳役的老年男子,就会成为部落中受人尊敬的部落长老。阿美部落中严谨的母系社会制度平衡了男女之间的权利,也创造了部落内和谐的社会关系。

  阿美部落毗邻山川大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族人依循农耕、渔捞、狩猎的季节不同,而举行岁时祭典。早期阿美有一系列关于农耕的祭仪,它们包括:播种祭、播种后祖灵祭、除草祭、收割祭、新谷入仓祭、新米尝新祭、丰年祭、求雨祭、求晴祭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部落农业生产的衰退,如今只剩下每年7至10月举行的丰年祭,以及沿海部落所举行的海祭。

 

布农族

  布农,是人的意思。布农族群根据不同的氏族,分为峦社、卡社、丹社、卓社、郡社五大社群,是台湾少数民族的第四大族群。
 
  布农没有世袭的统治阶级,只有由族人选出的终身职领袖。领袖分为两种:一种是部落首长,是部落传统习俗的守护者,主持由各氏族长老和户长参加的部落会议,并执行会议的决议,通常也是各项祭典的祭司;另一种是部落的军事首长,由拥有战功、深谋远虑、甚至熟谙吉凶的长老担任,一经选出都是终身职,其儿子并没有继承的权利。

  布农是典型的父系社会大家庭,一户人家经常三代同堂,由最年长的祖父或叔祖父担任家长,伯叔辈即使结婚后仍不分家,每对夫妻在屋内各自分配一间卧室居住,所有家人共同分工合作。如果分家,通常是要祖父过世后,才能由伯叔辈主持协议分家。

  “八部合音”是布农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表现形式,它是以八个不同的音节构成柔美的合音,内容是祈祷小米丰收,又称“小米丰收歌”。而“夸功宴”则是在亲友欢聚宴请时,大家转成一个大圆圈,不分男女轮流走到中心,大声报出自己的名字,并列举自己在一年内杰出的表现,公开夸耀自己成绩的欢庆宴会,这也是布农人最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布农在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中是唯一拥有自创文字——“农事历法图表”的族群,他们一内年四季均依历法进行农耕、狩猎,许多祭典都是依附在农事祭仪中,例如,射耳祭、小米播种祭等,都是布农人重要的岁时祭仪。

 

排湾族

  排湾,是台湾少数民族中第二大族群,主要分布在屏东县、台东县,依其聚居分布区域的不同将其分为北排湾、中排湾、东排湾、南排湾四个群落。

  排湾,意指祖先最早发源的地方。排湾人传统上是以狩猎火耕维生,其氏族制度是台湾少数民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贵族社会。部落的领土属于一个或多个头目,头目则因为向平民征税,而必须承担抚恤孤寡、急难救助的义务。氏族内部实行长嗣继承制度。头目家的长嗣继承世袭头目职位,其余的子女若没有机会与其他头目联姻,三代以后就会变成平民。不过头目不能干涉部落公共事务,而是由平民阶级自治。因此,部落内部是不论阶级高低,由族人们推选年长者或贤达人士组成部落会议,选出干练的人担任行政领袖。头目虽是世代相传的地主,但部落实际的公共事务,则由平民自治推选出来的人进行管理。

  排湾人依靠岁月季节的变换举行不同的祭典。五年祭,是排湾最负盛名且仪式严谨的祭典,从迎请神灵开始到最后送神灵仪式结束,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随着时代改变,目前这种仪式只能在屏东县来义乡、春日乡和台东县达仁乡土板部落才能见到。

 

  台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是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一支,他们是台湾最早的居住者和开发者,为台湾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台湾少数民族生活在山高谷深、大海环绕的宝岛,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岁月。台湾少数民族分为十几支族群,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各个族群风俗习惯差异逐渐显现,文化独特性也随之形成。目前存有自己语言和文化的有14个族群,总人数约50万人,包括雅美(达悟)、阿美、噶玛兰、撒奇莱雅、卑南、太鲁阁、赛夏、泰雅、邵、布农、赛德克、邹、鲁凯、排湾等。

  本刊从本期起将逐一介绍台湾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阿美族

  阿美,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族群,有近19万人,占台湾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阿美人以渔捞和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天性和善而乐天,以其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著称于台湾少数民族。阿美人居住区域北起花莲、南达恒春半岛的东部,幅员辽阔。依其聚居分布区域的不同,由南到北分为恒春阿美、台东(卑南)阿美、海岸阿美、秀姑峦阿美、南势阿美五大群落。

  阿美,意指北方的人,阿美拥有独特的母系社会制度,男人实行入赘制,家产由女儿继承,家务大权掌握在女性手里,男子则负责以部落公共事务为核心的男子集会所。男子集会所具有严格的年龄阶段。阿美男性年满13岁就送入少年所集训,每3年通过一次体能测试,直到22岁成年后才可以结婚,男子同时也负责部落防卫与公务。而为部落的公共事务做过贡献被免除劳役的老年男子,就会成为部落中受人尊敬的部落长老。阿美部落中严谨的母系社会制度平衡了男女之间的权利,也创造了部落内和谐的社会关系。

  阿美部落毗邻山川大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族人依循农耕、渔捞、狩猎的季节不同,而举行岁时祭典。早期阿美有一系列关于农耕的祭仪,它们包括:播种祭、播种后祖灵祭、除草祭、收割祭、新谷入仓祭、新米尝新祭、丰年祭、求雨祭、求晴祭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部落农业生产的衰退,如今只剩下每年7至10月举行的丰年祭,以及沿海部落所举行的海祭。

 

泰雅族

  泰雅,聚居地从南投县浊水溪向北延伸分布到宜兰县和平溪为界,占据了台湾面积最广的山地,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居第三位的族群。泰雅,意指和自己一样的人。泰雅,分为赛考列克和泽敖列两大亚族。

  泰雅的氏族制度是父系社会,以狩猎、火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文化简单原始,没有复杂的政治社会组织,只有一个称为“嘎嘎”的共祭团体。部落随着季节周期举行不同的岁时祭仪,每年9、10月,泰雅人各部落都会举行嘎嘎祖灵祭的重要祭典。

  纹面,是泰雅民族精神的象征,男女在成年后有纹面的习俗。女孩要精通织布技巧后,才可以纹面出嫁。而男子必须学会狩猎并且外出征战,才可以纹面娶妻。在泰雅人的家中,儿女只要成家,就得搬出去另立门户,最后只剩下小儿子在家奉养年老的双亲。这样的社会制度,造就了泰雅男性勇于离家开疆拓土的性格,同时也是形成这个族群分布辽阔的原因。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