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胡文生
台湾本土化运动无疑是当代台湾社会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但为何当代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会以否定和削弱作为台湾社会文化根基的中华文化传统为前提呢?这种违背会对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前景造成何种影响?如何化解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内在矛盾?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异化
本土化“localization”是一个在当代政治学、人类学等领域广泛使用的概念,它有着十分复杂的内涵。基本而言,可以从文化和政治两个层面来进行界定。从文化层面而言是指被外来势力统治的社会或地域,要摆脱外来文化(主要指西方文化)的控制而确立本土社会在文化、精神等领域的独立地位。就政治层面而言则指此一社会或地域摆脱外来政治势力控制而在政治、行政、经济等方面实现自主的努力。另外,随着全球化运动的开展,本土化还具有与“全球化”相对立的意义。
结合台湾的本土化运动,有人根据台湾在近代独特的历史遭遇而将其本土化运动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日据时期(反日)—战后(反西化)—当代(反“中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与日据时期的本土化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反日”的本土化运动是符合本土化运动本质属性的、正面的运动,而“反‘中国’”的本土化运动则是异化的、不符合本土化运动本质属性的伪本土化运动。其根本分歧点在于,台湾相对于日本是殖民与被殖民者的关系,但台湾和中国则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台湾文化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事实不能改变,因此这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本土化运动。将台湾本土化运动划分为这么三个阶段,我们认为大致是合理的。
早期的台湾本土化运动肇始于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行割占台湾。台湾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乙未反割台”斗争,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其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心中强烈的大中华意识。这种意识支持着台湾人民在整个日据时期继续进行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这些斗争包括文化、政治、生活习俗等各个层面。总体而言,日据时期的台湾本土化运动是以反抗异族统治为核心的本土化运动,因此具有正面而积极的意义。
台湾光复后,台湾本土化运动有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主要表现在文学领域内台湾乡土文学的兴起。台湾乡土文学的兴起主要是对国民党过分强调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同一性,而忽略甚至压制台湾文化的特殊性的一种反动,它具有反威权的性质。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台湾乡土文学并不否认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事实。台湾本土作家吴浊流在1964年4月创办了《台湾文艺》,他谈到兴办《台湾文艺》的意图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他在《漫谈台湾文艺的使命》一文中明确指出:“台湾文艺要根据台湾的特殊环境而产生一个个性,这个性又要合于中国的普遍性,同时具有世界的普遍性,才有价值可言。”可见,台湾乡土文学是在承认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共性的前提下,企图寻找台湾文学的个性,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本质上说,台湾乡土文学是一种乡土意识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台湾乡土文学获得了部分外省籍知识分子如徐复观等人的支持。
上世纪70年代初,台湾遭受了退出联合国等重大政治事件的冲击,国民党的威权统治风雨飘摇。为了重建国民党在台统治的正当性,蒋经国启动了台湾本土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但随着本土化与民主化的启动,岛内的反对势力趁势而起,而盘踞在美日等地的海外“台独”势力也蠢蠢欲动,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权。“美丽岛事件”爆发后,国民党与党外势力的矛盾空前激化。此后,本土化运动脱离国民党当局的控制而向“台独”运动急剧发展。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由于受到“台独”思潮的侵袭而发生严重异化,本土化运动被“台独”运动绑架,而成为落实“台独”实践的一个工具。
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内在矛盾
台湾本土化运动的这种异化发展,虽然一度喧嚣尘上,但却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是文化层面上,台湾文化的本质属性与“台独”分裂主张的内在矛盾冲突。“台独”运动虽然寄生于台湾本土化运动之中而获得发展,但由于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本质属性难以改变,因此台湾本土化运动从逻辑上而言只能是强化其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回归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即是“中国化”的过程,这与“台独”理论的期待是背道而驰的。而从实践层面来看,由于台湾文化本质上是中国文化,因此彻底的“去中国化”既不可能,而且有害,很难想象彻底“去中国化”后的台湾文化还能剩下什么。这就决定任何文化领域鲁莽的“去中国化”只能是一种精神自戕,除了造成自身的精神分裂和痛苦之外终将一无所获。
其二,是在政治层面上,“台独”分裂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存在着矛盾冲突。“台独”势力企图利用台湾历史上的悲情意识和“台湾人出头天”意识,来构建台湾的所谓主体性,并最终达到“独立建国”的目的。这一政治企图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相冲突的,对正在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是绝对难以容忍的。
因此,“台独”活动无论在现实层面,还是在历史层面都不可能得到中国人民的同情和体认。二者的冲突是根本性的,无法调和的。就当今的世界形势而言,“台独”运动要突破现有的国际格局而获得“独立”无疑是不现实的。国际政治的现实及祖国大陆反“台独”的坚定决心注定“台独”运动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总有坍塌的一天。
中华文化传统与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理性回归
以上所述当代台湾本土化所包含的三组内在矛盾,从根本上说是“台独”意识形态和中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台湾还在明郑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中华文化在岛内的主体地位,经过清朝20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更是在岛上生根开花,枝繁叶茂,台湾文化即中华文化,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日据时期,虽然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处心积虑的要改变台湾文化的本质属性,但遭到台湾人民的自觉抵制与反抗,并最终没有得逞。可见,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是无法改变的。
在近代,台湾虽然沦为异族之手,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很好地保存在台湾社会之中,并且是台湾人民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的重要资源。台湾光复后,台湾重新确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形成了长期的对峙分离。在文化上,两岸也各自分途发展。中国近代三大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在祖国大陆一枝独秀,而台湾则为自由主义和新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相对于祖国大陆经历“文革”等政治运动而对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台湾则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更为完善。从这可以看出台湾对于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值得台湾人民加以珍视的。
可惜的是,在“台独”思潮的冲击下,台湾有部分人正在自我毁灭这种宝贵的文化价值。“台独”势力把中华文化看作是外来文化,看作所谓“本土文化”的大敌,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既是台湾的不幸,也是中华文化的不幸。台湾有其文化使命,台湾不仅是台湾人的台湾,也是全中华民族的台湾。台湾的价值必须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去体现,台湾的本土化运动必须要回归到其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本质属性上来,而异化的台湾本土化只会造成台湾社会发展的灾难。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