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0年第四期  > 正文

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述评

日期:2010-08-23 13:58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金奕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金奕

 

  7月10日至11日,由国共两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州市举行,来自两岸400多名工商业者、学者专家和政党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会议共达成22项相关建议,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两岸深化经贸合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建立文教交流机制等规划出新的愿景,并对论坛的发展以及两岸关系的深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官方参与积极,“政策先导”作用更加突出

  由国共两党有关部门共同主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两岸关系发展以及两岸协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岸之间的重大政策,如:两岸“三通”的实施,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开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等,都是由“论坛”率先提出的。本届论坛祖国大陆有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高层参加。台湾与会的高层官员包括“经济部政务次长”、“经建会副主委”、“教育部次长”、“能源局局长”,以及马英九当局的几位重要财经智囊等。岛内媒体认为,从本届论坛两岸官员的层级以及主导会议议题的情况看,“国共论坛已跳脱两党对话模式,成为双方官员沟通的新平台”。这首先是因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两岸商签合作协议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讲求效益,更多官员的参与有利于双方公权力深入了解相关议题,尽快制定相应政策和工作计划;其次是随着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基础与政治互信的发展,双方官员希望通过经贸论坛这个平台,商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方向,增加两岸互动和沟通管道,也使“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更具实际效能,“政策先导”性越来越强。

  从“求同存异”朝“化异聚同”方向发展

  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求同存异”一直是两岸协商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海协、海基两会的协商,还是国共论坛的沟通,“求同存异”让两岸跨越歧见较深、互信不足、利益冲突等鸿沟,达成众多的“共识”。经过近两年来两岸关系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进入全方位合作的阶段,“求同存异”虽然仍是两岸协商的基本原则,但已经不能满足客观形势发展的需求,两岸关系开始进入一个“化异聚同”的新历史时期。这一特色在本届论坛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体现,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与会代表提到最多的是“合作”、“互补”、“共同推进”等语汇,体现了两岸同胞共同提升经济竞争力、振兴中华民族的愿望与决心。与前五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不再讨论惠台政策,会议焦点是两岸的经济合作与整合。台湾经济部门与会人员表示,两岸应利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平台,整合产、销、研优势,将华人品牌带到全球,达到“共创两岸与全球产业标准,共创华人与全球知名品牌”的目标。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特别呼应称,两岸未来不只是“存异求同”,而且要“化异聚同”,要用更积极的态度来做这件事情。

  论坛的开幕式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与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不约而同地提到“振兴中华”。贾庆林表示,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为民族团结富强而奋斗。随着两岸交流进一步深化,两岸互信不断积累,两岸必能化解更多歧见,找到更多共同追求的目标。吴伯雄说,“两岸经贸论坛”的举办是为谋求两岸人民的福祉,如同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广州所做的努力,无一不是谋求振兴中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壮大。

  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为结合点,扩大两岸合作领域

  目前,全球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大变革时代,以新能源、环保节能产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快速而深刻,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着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祖国大陆将加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阶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作为现阶段发展重点。而台湾也提出六大产业振兴方案,把发展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照护业、精致农业、文创产业做为发展方向。两岸不约而同地将未来经济发展重点放在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领域,为扩大两岸经济合作找到新的结合点。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又为两岸经贸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两岸经济进入了一个大合作、大融合的时代,有利于两岸新兴产业的整合。本届论坛所达成的22条共同建议中,有6条是有关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的,其中包括“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全面合作”、“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链优化整合”、“加强两岸技术、管理人才教育培训的合作”、“建立两岸新能源、环保节能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两岸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共同发展”等。

  正如贾庆林所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两岸新兴产业的合作,将成为推动双方合作的新阶段。两岸应尽快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长效机制,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促进两岸取长补短,共同面对国际竞争和挑战

  由于新能源、环保节能产业都属于新兴产业,世界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两岸在这一领域各有所长,如何取长补短、通过高度整合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是目前两岸面临的关键问题。例如,随着新能源电动车世纪的到来,未来汽车结构有60%靠汽车电子技术,台湾在这方面与欧美日车厂水平相当,而祖国大陆汽车产量剧增,两者的结合一定能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也是如此,祖国大陆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已经达到实用阶段,而台湾的强项是两轮车。鉴于氢燃料是无污染和取之不竭的新能源,如果两岸率先在这一领先领域建立相关国际标准,必能占领技术运用的制高点。

  因此,本届论坛为两岸在相关领域合作、共同提升竞争力指出了4个政策方向,其中包括:建议推动两岸科技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共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协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两岸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共同发展,促进两岸在发展循环经济、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信息交换、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研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支持两岸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等。为了加强合作,共同提升竞争力,贾庆林要求,两岸要进一步重点加强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信息交流发布平台和常态化的沟通磋商机制,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敦促两岸签订“文教交流协议”,使两岸交流机制化扩展至文化领域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制度化的新阶段,相对而言,两岸文教交流则显得较为迟缓。如同经贸交流需要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一样,两岸文化交流也需要一个类似的制度化、机制化安排,以便更有力地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解决文教交流中产生的问题。

  两岸经贸交流和文教交流的制度化、正常化,都是两岸和平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济交流,没有文化的内涵和政治的互信,两岸和平架构就难以稳定和持久。对此,会议呼吁,为了全方位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应尽快把签订“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提上协商日程。未来祖国大陆将努力构建两岸文教交流机制,通过加强两岸文化界高层互访、举办海峡两岸文化高峰论坛等做法,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本届论坛22项建议中,有近10项是关于建立两岸文教交流机制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事宜的,显示加速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焦点,马英九当局应顺应潮流,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协议”尽早签署。

  综上所述,“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发挥着关注民生、汇集民意、凝聚民心的重要功能。本届论坛肯定了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大意义,并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找到新的合作领域,其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将在未来两岸交流中不断显现出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