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0年第四期  > 正文

破解政治难题 应预做准备

日期:2010-08-23 14:22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余克礼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余克礼

 

  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对祖国大陆进行“破冰之旅”时,国共两党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五项共同愿景”,建立了政治互信基础。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在岛内重新上台执政后,海协、海基两会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中断长达十年之久的协商谈判。同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赴台,“两会”领导人首次在台北举行正式会谈,虽然受到民进党的强力干扰,但还是如期完成了各项协商议题,签订了四项协议。陈云林赴台并与江丙坤举行正式会谈,标志着“两会”协商实现了制度化。自此,“两会”领导人每年在两岸两地轮流举行正式会谈,迄今已达五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是“两会”制度化协商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的结晶。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和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而且也象征着两岸关系朝全面正常化方向发展又迈出了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岸都应倍加珍惜“两会”协商所取得的这一重大成果,抓住契机,趁势推动两岸关系向纵深方向发展。在这里笔者想就此谈几点看法,以求教大家。

  第一、进一步增进和扩大政治互信,为拓展与深化两岸协商、谈判、对话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过去两年,“两会”通过制度化的协商谈判,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两岸交流问题,实现了全面“三通”,使两岸交流交往基本上步入了正常化的轨道;同时,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亦为解决两岸经济互动与合作中的主要问题,实现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了方向,找到了有效途径。两年时间,两岸在经济、事务性协商谈判中能够取得如此多、如此大的成果,走出了过去60年未能走出的路,这完全是由于今天两岸的执政党建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互信基础。

  两岸在经济性、事务性方面的协商谈判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两岸协商、谈判、对话将进入新阶段,拓展与深化两岸协商、谈判、对话议题,已成为两岸执政当局必须面对的问题。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经验与教训表明,不断增进与扩大两岸政治互信基础,对拓展与深化两岸协商、谈判、对话尤为重要。因此,两岸双方都应以最大的诚意和积极的作为来不断增进与扩大政治互信基础。鉴于目前岛内政治环境特点,以循序渐进、逐步累积的扎实方式,来增进与扩大两岸政治互信基础比较好。基于此,现阶段两岸双方首先应回到旗帜鲜明地坚持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也不容分割的原则立场。因为这既是祖国大陆的一贯原则立场,也曾经是台湾所坚持的主张与原则。

  1991年3月,“国统会”通过《国家统一纲领》,原则部分的第一条明确宣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的共同责任”。1992年8月,“国统会”对“一个中国”的涵义做出的“结论”又重申了这一原则与主张。今天活跃在台湾政坛上的国民党政治人物中,就有人曾是这两份重要文件的催生者与见证者。亲民党宋主席楚瑜一直坚持“两岸一中”的立场,民进党内承认“宪法一中”者亦大有人在。因此,只要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回到坚持这一原则与立场上不应有什么难度,但它却对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推进两岸协商谈判相当重要。两岸双方如能在国家认同这一根本问题上有了交集点,就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一个中国”的内涵、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理性务实积极地进行探讨,寻求双方均可接受的表述方式,从而为两岸协商谈判开辟宽广的道路。

  第二、两岸执政者都应本着积极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不断深化两岸协商谈判机制,加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

  两年来,“两会”不辱使命,通过制度化的协商谈判基本上解决了两岸交流和经济合作中的主要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两会”协商谈判这一阶段性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很多后续性的工作可交由即将组成的“两岸经贸合作委员会”去做。未来两岸协商谈判将以什么样的力度去推动,会朝哪一个方向发展,已成为关心两岸问题的人所关注的目标。当前,两岸协商、谈判、对话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两岸执政者都应把握机会,以积极的作为大步向前推进。去年5月,胡锦涛与吴伯雄会谈时特别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岸协商、谈判即将进入新的阶段,两岸执政者更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把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下一阶段两岸协商谈判的大目标、大方向,同时还应以理性务实积极的态度和坚毅的魄力与勇气,来拓展与深化两岸协商谈判的格局,加速两岸协商谈判的进程,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落到实处。

  第三、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应提上“两会”制度化协商谈判的议程。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灿烂的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也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支柱。中华文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两岸同胞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来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民族共同意志,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包括海外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期待。为此,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提出了“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的主张。“两会”在顺利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协商后,理应将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尽早完成这一工程,以增强两岸文化融合,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从文化认同方面增进与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互信基础。

  第四、两岸可通过适当途径与方式就台湾同胞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沟通与对话,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同胞普遍关心并希望扩大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对此祖国大陆不仅相当了解,而且也十分重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在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期间,祖国大陆一再呼吁希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双方坐下来商谈台湾同胞所关心的包括国际活动空间在内的任何政治问题,但是,由于他们不肯放弃“台独”分裂主张,祖国大陆的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由于两岸执政党有一定的政治互信基础,所以两岸在主要协商解决两岸交流及经济合作中的紧迫问题的同时,还通过协商妥善地解决了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等一些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两岸协商、谈判、对话将进入新阶段。因此,台湾方面所关心的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扩大国际活动空间及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等问题,未来都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谈判、对话等方式进行探讨,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凭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一定能找到解决这些复杂敏感问题的办法。

  在此笔者所强调的是,两岸要想解决任何政治敏感问题,必须以政治互信为前提,以协商、谈判、对话为途径,任何想单方面片面地通过放话、喊话的方式达到目的的做法,不仅会事与愿违,反而还会把问题搞得更为复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胡锦涛在“六点意见”中谈到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时,所用的标题是“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在这里他既强调了解决问题的前提,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必须坚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这一前提,并通过两岸务实协商这一途径,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就是这一安排的成功典范。

  第五、努力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未来两岸协商、谈判、对话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两岸协商、谈判、对话将再也无法回避政治问题,这几乎是政学商界关心两岸问题的人士的普遍看法。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不久前接受《中国时报》专访时曾直率地表示,两岸经济议题“就是这么回事了”,未来两岸不能回避政治问题。台湾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今年5月在《联合报》上发表专文指出:“如果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两岸关系的一个分水岭,则进入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期,如何在经贸互动的基础上,把两岸关系推向一个全面正常化的进程,可能是两岸执政当局都必须面对的课题。”赵春山这里所说的“把两岸关系推向一个全面正常化的进程”,应包含着两岸政治方面的关系,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全面正常化”。因此,赵春山还指出,“两岸在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都有可能面对讨论经济议题之外,其它涉及政治或安全等课题的压力”。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邱坤玄在一个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增进政治互信、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是目前两岸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国民党智库执行长蔡政文也认为,经济互动的增加,累积政治互信,先经济后政治,政治议题将会慢慢启动。

  由以上台湾几位指标性人物的言论可以看出,两岸协商、谈判、对话的先经济后政治的思路,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已经再也不能只停留在经济议题上了,必然要向包括政治议题在内的其他更广阔的范围拓展。因此,海峡两岸应积极思考如何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协商谈判积极营造气氛、创造条件、预做准备。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