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土楼是福建的一种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的永定、武平、上杭及福建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迁徙相关。晋永嘉年间,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民众大举南迁,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崇山峻岭间,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为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客家先民聚族而居。
土楼建造时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在山间狭小的平地上,以当地的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土楼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楼内冬暖夏凉。此外,还具有防震、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
土楼处处闪烁着客家先民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土楼内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福建土楼之一的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2008年7月6日,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专家们指出,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