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现阶段民进党政治转型的因素分析
日期:2010-10-23 09:37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郭建芳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郭建芳
2008年5月,民进党在台湾不仅失去执政权沦为在野党,而且在立法机构也只剩下27席,在23个执政县市中只占据7席。民进党丧失执政权,政治实力遭遇重挫,政治声望跌入谷底,再加上陈水扁家族弊案的爆发,也重创其“清廉、本土、爱乡”的政党形象。民进党十多年的努力一夕之间付诸东流,重回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势力版图。尽管民进党在最近的几次地方性选举中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是一般认为民进党要再度上台执政,就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对于民进党而言,现阶段政治转型目标具体指的是由“为反对而反对”的草根性在野党转变为以“和解—沟通”为导向的精英型执政党,由激进、冒险的“台独”党转化为稳定两岸关系、对台湾前途负责的中道力量。2008年5月18日,蔡英文击败党内大佬辜宽敏当选为民进党首位女性党主席;2010年5月23日,蔡英文再次以90.29%的高票顺利连任。蔡英文出任党主席,本身就是民进党政治转型的一种尝试,最大的目的在于解决派系恶斗。也可以说,蔡英文出任党主席是民进党内派系平衡的杠杆和政治转型的契机。总的来看,蔡英文出任党主席是民进党现阶段政治转型的前提。本文拟对民进党现阶段政治转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阶段的时间界定以2008年5月20日民进党重新沦为在野党的时间开始至今。本文所说的政治转型是指民进党为了重新赢得执政权所做的各种政治革新,包括政治论述、政治实践等。从目前来看,民进党政治转型尚处于混沌阶段,受限于“台独”党纲、“台独基本教义派”以及深绿选民结构等诸多因素,再加上岛内即将举行的五大直辖市长选举,政治转型让位于权力争夺就在所难免。
一、以蔡英文“十年政纲”为代表的各种转型论述纷纷浮上台面。
在蔡英文担任党主席期间,民进党内要求改革转型的声音逐渐浮上台面,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蔡英文的“十年政纲”、吕秀莲的“九六共识”、“不预设政治前提与大陆对话说”等一系列的转型论述。
蔡英文强力推动“十年政纲”。2010年5月2日,“台独”理论大师、民进党前民意代表林浊水在研拟“十年政纲”的一个研讨会上表示,“党纲是规范基本价值的长期纲领,政纲是依据基本纲领的精神而订立的中、长期政策纲领,竞选纲领只是为了满足短期的选举需求”。“十年政纲”属于议题广泛的政策白皮书,其位阶是在党纲和竞选纲领之间,其大陆政策的指导思想是“由世界进入中国”。蔡英文力推“十年政纲”的目的,是确立民进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本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十年政纲”的酝酿过程,反映了蔡英文的行事风格,其用意在于吸引中间选民,但能否为民进党内不同派系和草根党员所接受,值得进一步观察。不少人士认为,“十年政纲”只是蔡英文身边策士陈明通等少数学者的作为,影响有限,难以成为民进党的指导纲领,达不到“台湾前途决议文”的程度。民进党的策士在酝酿“十年政纲”时,尚难摆脱意识形态的制约,考虑到其基层支持者的思维取向,“十年政纲”在处理两岸关系上能否迈出新的步伐,也就更值得怀疑。民进党失去政权后,既未能根本终结党内派系共治的纷争,也不能停止党内的路线分歧,其转型困境恐非研拟中的“十年政纲”所可扭转。“十年政纲”是蔡英文倡导的方案,目前尚未得到其他重量级政治人物的呼应,其实际作用还将取决于党内权力博弈的结果。以年底五都选举为例,党主席蔡英文被迫参选新北市长由此可见一斑。
吕秀莲适时炮制“九六共识”。其主要内容是台湾在1996年首度进行普选,即在事实与法理上是“独立国家”,而“国号是中华民国”。2010年3月,吕秀莲结合民进党、“台联党”及三十多个本土社团宣布成立“九六共识推动联盟”,并发表“‘总统’民选、台湾独立”宣言声称:“1996年3月23日台湾第一次‘总统’直选日,就是‘国家主权’独立纪念日。”吕秀莲表示,她推动“九六共识”就是要消弭蓝绿不必要的猜测,并公开要求马英九今后不要再提“九二共识”。
“不设政治前提与大陆对话”说。5月2日,蔡英文在“十年政纲”两岸议题座谈会上表示:“我们不排除在不预设政治前提情况下,与中国进行直接并实质的对话”。这番言论,被视为民进党中央与祖国大陆展开政党交流的一种政治试探,改变岛内民众特别是中间选民眼中民进党拒绝与祖国大陆接触协商的刻板印象。但是蔡英文也坦承,抛出与大陆对话讯息是为了年底五都选举。因为五都皆为都会区,两岸政策会是选民投票的考量依据,其党内已评估过,在争取中间选民与固守深绿支持者之间,中间选民力量将大于“台独基本教义派”,迫于形势也不得不有所表态。
二、民进党中央坚持顽固保守立场,地方执政者倡导务实开放政策。
大部分民进党政治人物在客观形势面前,从民意、选票、政绩考虑,强烈要求民进党中央调整大陆政策。在此压力下,民进党开放党公职人员赴祖国大陆交流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呈现中央冷、地方热的态势。
一方面,民进党中央坚持封闭保守立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上任后,对两岸交流不仅不予支持,反而不断地加以阻挠牵制,使两岸交流的正常秩序面临不小的困境。 2009年5月,在厦门举办“海峡论坛”,民进党禁止现任党公职人员参加,使得民进党的党公职人员在党纪威胁下却步。2009年7月,在长沙举办国共论坛,民进党禁止现任和卸任的党公职人员出席,后来还开除了民进党创党元老许荣淑、范振宗的党籍。近一段时期来,蔡英文在不同场合分别发表了“执政后,公投废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没有废止台独党纲的问题”等等言论,一定程度上封杀了民进党的政治转型空间。其中以“中华民国是流亡政府”说最受各界关注,也引起岛内舆论哗然。蔡英文在出席台湾教授协会一次新书发表会时,声称“中华民国是一个流亡政府”。蔡英文曾明确表示,民进党“台独”主张“让支持者引以为荣,必须骄傲地坚持下去”。过去施明德、许信良都提出过转型,结果在民进党中被逐渐地边缘化,甚至走向民进党的反面;陈水扁多次提出过转型,结果反而是越转越变本加厉,不断地滑向深绿路线;蔡英文出任党主席两年多来,几度推动转型,结果是光打雷不下雨,相反却不时有惊人之语,这次的“流亡政府说”就是其中之一。据岛内学者分析,“台独”势力十分青睐“流亡政府说”原因有三:一是“流亡政府说”否认“中华民国政府”的存在,引出台湾没有合法政府统治,呼应了“台独”分子“台湾地位未定”的重要主张;二是借“流亡政府”将“中华民国”定性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外来政权”,突出台湾这块土地与中国大陆无关,从地理上对两岸进行切割;三是强调所谓“中国性”与“台湾性”,宣称“中华民国流亡政府”带来的文化是外来的文化,对两岸进行文化切割。国民党籍“立委”邱毅痛批“流亡政府说”说时称“蔡英文明明是很聪明的人,怎么一到强盗窝里,头脑就不清楚了。”国民党籍“立委”李庆华则形容蔡英文“已被陈水扁附身”。
另一方面,民进党籍县市长主张开放交流。民进党最近针对两岸互动做出决议:“中国政策不辩论,党公职访问中国不订注意事项、不陷入政治操作、事前向中央报备、采取个案判断。”会后并表示,民进党对“中国战略”有高度共识,体现在党纲党章和“台湾前途决议文”,针对党内歧见,将进行意见征询或举行座谈解决。言下之意,民进党认为既有战略已经足以面对两岸,现阶段除了反对开放、反制大陆、联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公投”之外,并无酝酿两岸新思维的必要,因此也把党内歧见个别处理,不打算提升到路线辩论或中常会决议层次。党公职参访祖国大陆也倾向非政治化和有条件开放,并不打算对两岸参访赋予战略布局,例如与共产党举行论坛、议会党团互访、执政县市交流或高层会谈。
三、政治转型困难重重,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新潮流系掌控党机器成为影响民进党政治转型的党内因素。
首先,权力至上的新潮流系是政治转型的派系障碍。早在民进党成立之前,新潮流系就已经存在。民进党历任党主席,不论党主席选举时是否与新潮流系对立,往往上任后均大量任命新潮流系成员担任秘书长或党务主管,新潮流系也均能与之合作愉快、各取所需。该派系早年的主要政纲为“台湾独立”、群众运动路线以及社会民主,近年则以务实为导向。明确的政纲与强而有力的派系纪律,使该派系成为党内最具实力的派系。目前民进党的秘书长正是新潮流系大佬吴乃仁,由此可见一斑。以新潮流系为代表的党内精英以权力为念,崇尚“先有权力才能实践理念”的思维,原本倡议路线辩论的党内改革派,也都急于权力争逐,无心思考路线方向。年底五都选举在即,再加上在中常委改选中成为最大赢家,新潮流系更是倾巢出动角逐权位,充分暴露出其追逐权力的狂热。
其次,“台独党纲”和“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政治转型的制度约束。每次提到民进党转型,都无法回避党纲和“台湾前途决议文”,而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都离不开新潮流系的主导和参与。该党纲是1991年10月民进党五届一次全代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其草案由创党党员、前党外编联会(新潮流系前身)会长林浊水等人起草。该党纲明确主张“建立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并制定新宪法,最后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2000年,民进党之所以能够上台执政,也在于一次成功的政治转型,而决定其转型的纲领性文件就是“台湾前途决议文”。民进党内不少干部的认知是决议文的效力等同于党纲,这个认识是基于党章第十四条规定:“经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就国家重大政策所做之决议文、竞选纲领,视为本党纲领之一部。”但是外界较普遍的看法仍认为,“台独党纲”不仅是历史文件,也是全党的精神象征,仍有普遍约束力,承认“中华民国”体制仅是因应现状的战术调整。总而言之,“台湾前途决议文”对于民进党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已经成为党内各个派系的最大共识。
标榜蓝绿立场、占据统“独”光谱的两党政治格局是影响民进党政治转型的岛内因素。
单一选区两票制实施以来,台湾政治逐渐呈现两党政治的基本格局,国民党与民进党分别占据蓝绿、统“独”相对政治光谱的两端,两大党在岛内频繁选举的态势下俨然成为两大选举机器。夺取地方执政权和中央执政权是岛内两大党的共同目标,也是政党政治的题中之意。“独”派阵营并非民进党一家,以“台联党”为首的“独”派政党和外围团体对于民进党的政治转型形成了极大的牵制和掣肘,每次民进党陷入低谷之时,为其摇旗呐喊、煽风点火的正是这些看似已经泡沫化的“独”派社团。诸如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议题,“台联党”振臂一呼,率先走上街头,极力推动反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公投”联署,迫使民进党亦步亦趋。像《自由时报》等“独”派媒体更是鼓噪一时,极力夸大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负面效应,强化绿营选民的反对立场,混淆中间选民的视听。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民进党尽管并不完全反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但是基于最大的反对党的基本立场,为了反对而反对,展现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的角色分工,沦为在野的杯葛的一方,这也正是两党政治在台湾最生动的教材。一旦民进党抛弃绿营基本盘,就可能被其他“独”派政党或本土社团取而代之,泛绿阵营的头牌就只能拱手让人了。
“九二共识”政治前提是影响民进党政治转型的大陆因素。
自从2008年3月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两岸交流突飞猛进,两岸人民“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趋势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下不可阻挡的潮流。众所周知,“九二共识”是海协会和海基会重启睽违已久的协商谈判的政治前提。但是在民进党看来,“九二共识”是马英九核心幕僚苏起创造的一个政治名词,带有鲜明的国民党色彩,在岛内朝野互信严重不足的背景下,要求民进党接受国民党的“九二共识”难度很高。因此,在岛内两党政治成型的背景下,民进党反国民党甚于反共产党,毕竟共产党并不直接参与岛内选举。再加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的初级阶段重点在于修复国共两党的关系、建立两党的互信,因此“两会”协商谈判、国共平台等等两岸交流合作平台无形中排斥了民进党的参与,再加上“台独”立场和“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因素,使民进党退缩在40%的深绿基本盘里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