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秋兴脱党参选看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政治效应
日期:2010-10-23 09:39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杨立宪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杨立宪
8月9日,民进党籍的高雄县长杨秋兴宣布脱离民进党投入年底大高雄市长选举。此举犹如在台湾政坛投下一颗震爆弹,迅速引起岛内外华人传媒的高度关注和议论纷纷,对台湾年底五都选举特别是泛绿阵营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影响。
杨秋兴脱党参选,一是意味着民进党南部营垒松动并直接威胁到中北部选情。台湾政坛历来呈北蓝南绿格局,今年底的五都选举被视为2012年大选的前哨战,国、民两党无不卯足全力投入。民进党对这次选举更是信心满满,其表现是,由党主席蔡英文、前主席苏贞昌及秘书长苏嘉全三名党内“A咖”亲自领军出征中北部,誓与国民党一决高下。但万没想到,就在国、民两党五都候选人已各就各位磨刀霍霍时,民进党籍的高雄县长杨秋兴却率先倒戈打响“反叛第一枪”,同党籍的台南市长许添财也动作不断频频放话欲作退党参选一搏。此事态的发展顿使全党陷入后院起火危机。党主席蔡英文“蜡烛两头烧、首尾难相顾”,不得不倾全党之力回防南台湾主战场,将战略优先顺位从“五都全赢”调整成“全力保二”,民进党在中北部胜选的难度徒然增大。
二是致民进党提名人陈菊腹背受敌,南部选情诡谲。大高雄市长的选情原为国民党的黄昭顺和民进党的陈菊对决,但杨秋兴出马使得此战形成三足鼎立。杨秋兴的民调排名低于陈菊但高于黄昭顺,若按以往经验选战最后关头往往会升高政党对决气氛,同党选民会自动弃保将选票集中到胜选希望最大的人,杨秋兴脱党参选的获胜希望并不大。然此次由于国民党候选人黄昭顺的声势一直提不起来,遂给了杨秋兴自估可与陈菊一决高下的机会。杨秋兴系高雄县土生土长的在地人,在该县执政9年多,任内政绩突出,获不少中间选民支持,基层实力雄厚,其宣布参选除了得到该县相当选民的力挺,也得到若干实力人物的支持——被点名者包括佛光山星云法师、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义联集团创办人林义守、前“总统府副秘书长”陈哲男、“独”派大佬辜宽敏、高雄县白派大佬林渊源等。若选战最后关头杨秋兴能争取到浅蓝选民及黄昭顺支持者的票,不排除有胜选的可能。退一步说,即便杨秋兴赢不了,绝对会让陈菊选得不轻松。如果台南市长许添财也出马角逐,南部二都的选战形势将更为复杂。
三是昭示着民进党内围绕“开放”与“闭锁”的路线之争已经台面化。杨秋兴原属于民进党内“历史最久、知性最高、纪律最严、斗性最强、路线最左、转型最快”的“新潮流系”,2001年当选高雄县长以来,以“脚踏实地默默耕耘政绩突出”而倍受好评,故连选连任至今,曾4度获《远见》杂志民调评选为“五星级县长”,被星云法师称赞为“有道德人格、风范清廉”的好县长。他之所以会脱党参选,据称经过了长达两个月的内心痛苦挣扎与思考,其原因既有党内初选过程“秋菊相争相煎太急”伤感情的因素,也有权衡大高雄选局自忖参选有望获胜的因素,但不可否认也与党内的路线之争有关。杨秋兴在正式宣布参选后向媒体表白,其当县长后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慢慢改变,认识到蓝绿对抗、意识形态挂帅害台湾,特别是2008年民进党在大选中惨败让他明白,“爱台湾不是民进党的专利”。近两年来,杨秋兴进一步认识到,大陆经济超常发展是不争的事实,民进党不应再用20多年前的想法来看待及做“无谓的对抗”,而有必要进行调整与修正;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不应一味反对,而应有条件支持,因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给大高雄和台湾带来发展机会,“如果不签,台湾将成孤岛”。为此,他多次拒绝参加民进党举行的反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集会和游行。杨秋兴在记者会上表示:脱党参选就是要“以民意为依归,告别蓝绿对决的纠葛,改走人群最多的中道之路”,同时期待他的参选能让民进党“体认两岸不再是敌对关系”而更加“务实”。民进党极力想把杨秋兴的参选说成是“机会主义”、“选票考量”,但以他的人格特质、从政经历与公认的清誉,这样的说法很难令人完全信服。显而易见,杨秋兴参选失败的风险极大。多家民调显示,杨秋兴和黄昭顺的支持率相加仍低于陈菊很多,加之蓝绿板块相对稳定,以无党身份参选的空间有限,且一旦败选极可能赔上自己的清誉和今后的政治生命,做为台湾大学硕士毕业、有着30多年从政经历、出身于党内革命性纪律性最强的派系的杨秋兴,不可能不了解或看不到这一点,故仅以个人权力得失和胜选机会算计来看待他的参选是说不通的。较为客观的分析应是,杨秋兴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认识到台湾的发展前途离不开祖国大陆、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台湾有利,觉悟到民进党坚持意识形态挂帅的路线是错误的,迟早必须调整修正,因而才义无反顾地打响“反叛第一枪”,纵使选举失败,但站在主流民意和正确方向的一边,心安理得。
杨秋兴没有明说但理应有所感悟的还有:马英九当选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大突破、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不仅为两岸人民带来福祉,为台海地区带来和平,也帮助台湾经济战胜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而迅速走向复苏;中南部发生“莫拉克”风灾后,祖国大陆人民踊跃捐款捐物表达善意,加班加点赶造优质组合屋提供给无家可归的灾民居住;在南台湾果菜等农产品丰收却面临销售困难时,也是祖国大陆适时伸出援手大批采购助度难关……这些无一不验证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两岸关系唇齿相依、命运与共,合则利、斗则败。
总之,杨秋兴的脱党参选,既是党内权力斗争和五都选举竞逐的产物,也是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的产物,更是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自民进党内打响的“反叛第一枪”。试想,若没有两岸关系大转折,没有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署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没有岛内主流民意对两岸关系看法的转变以及对和平发展路线的支持,杨秋兴会公然冒得罪绿营民众、赔上政治生命的风险来逞一时之快吗?答案应是不会,因为得不到舆论的响应或共鸣就可能身败名裂,从他宣布参选后岛内外舆论的积极反应来看,情况显然不是如此。所以,杨秋兴的参选之举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已在岛内产生了积极的政治效应,已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意识到“逢中必反”是“锁台、误台、与人民为敌”,意识到意识形态挂帅、搞“台独”是死路一条,而两岸政治互信、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共创双赢才是台湾应走的阳关大道。
杨秋兴的“第一枪”与其说是反叛民进党,不如说是反叛“台独”闭锁路线,无论参选结果如何,其此举“凸显民进党两岸政策脱离务实面而背离主流民意”,“从民进党内部触动了自我反省的契机,带动了党内风格与路线的辩论”,并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带动台湾社会深入认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思考台湾未来应走的道路、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