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日期:2010-10-23 09:47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李忠诚 李孟惠 翟超群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原主席许嘉璐
李忠诚 李孟惠 翟超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始终是中国的根、两岸的魂,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今天,她不仅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力量。近日,我们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原主席许嘉璐。
许嘉璐首先指出,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一种标记,也是一种认同。比如,家喻户晓的加拿大籍笑星大山,正是由于行为方式、语言风格中国化了,我们才会在看到这样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时感到那么亲切。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对大山的完美包装成就了大山。
接着他讲到,有一次访问德国,他看到德国朋友穿着唐装,一见面就作揖,尽管语言交流还有障碍,但双方还是很快熟识起来,共同话题也多了起来,这也是源于文化的巨大魅力。相反,当前很多“海归”虽然是黑眼睛、黑头发,但是讲话、做事却不那么中国化,甚至变得中不中、洋不洋,让人觉得很别扭,原因就在于他身上中华文化的印记不那么鲜明了。
许嘉璐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连结两岸的精神纽带”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中,尽管人事有代谢,朝代有更替,唯独民族始终永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纽带,把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延续的纽带;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最坚实的根,联系海峡两岸同胞最强大的精神纽带。他认为,在两岸交流当中,文化交流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个方面,两岸之间的统一首先将会是文化上的统一。他举例说,前几天他在香港见到一位来自台湾的高僧。在宴会上,高僧对他说:“祖国早就统一了,两岸都是中华文化嘛。其实,民进党闹‘台独’是成不了气候的。台湾这么一个小岛怎么能独立?离开了大陆,经济怎么能行呢,它怎么能够生存得了呢?”许嘉璐指出,一个佛教徒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两岸所信奉的是同根,已经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当前,两岸文化交流领域不断拓展,规模继续扩大,层次更为提高,影响空前广泛。许嘉璐认为,两岸应紧紧抓住这一良好时机,乘势而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使之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他强调:
第一,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反对“文化台独”。
许嘉璐指出,中华文化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在中国的土地上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独具特色,由此形成的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括台湾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既由两岸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也应由两岸各族人民共同享有、共同继承、共同发扬,决不允许“文化台独”的出现,因为所谓“文化台独”是对中华文化的曲解和阉割。
第二,全面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携手共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许嘉璐强调,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不能够替代文化交流与思想沟通,文化交流具有经贸交往、政治交流所不能发挥的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文化交流还存在一些障碍,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共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许嘉璐谈到,为推动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发展,文化部部长蔡武前不久在访问台湾时提出的四点意见和建议,讲得很全面。接着,他从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关于学校之间的交流。台湾有多个基金支持校际交流,但是大陆却很少,实力也不够大。我们应该倡导在政府的指导和规划下,加强学校高层次、机制化的交流;支持两岸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合作,构建多种平台,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办学水准;加强两岸教师和学生互访、互教、互学等,并为此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关于宗教界的交流。他与一位台湾宗教界人士交流时曾建议,两岸高僧可以互相挂单、互相兼职;两岸僧才也可以联合办班,理论问题可以共同研讨课题,以此增进认同。三是关于法律界的交流。法律也是一种文化。当前,两岸的法律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多理念和规定上的不同,这难免会带来不便,加强交流和沟通很有必要。由他支持发起的海峡两岸法律界论坛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经过几年发展,成效显著。四是加强海峡两岸医卫交流。他以此为例说,自己之所以极力推动两岸之间医务领域的交流,是因为看到台湾在全民医保方面,包括医生、护士、药品销售等方面确实较大陆先进。比如,在台湾,一个医生如果做到了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很可能就不在大医院做了,转而去社区开办诊所,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另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护理方面,全世界医护比平均是1:1.6,台湾是1:2.6,而我们大陆则是1:0.6,所以大陆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医院里拥有大量的护工、家属陪护,医院病房闹哄哄,专业水平不行,护理质量也没有保证。护理学高端人才方面,台湾护理博士到2008年底达26个,而大陆到2010年才只有3个。另外,经他牵线搭桥,促成了卫生部对台湾医师大陆执业的优待规定,即台湾医师只要年满5年,具备医师资格就可通过认定方式在大陆核发《医师资格证》,这一措施为众多台湾医务界人士提供了在大陆就业的机会,也可以缓解大陆医务资源不足的现状,而医护人员和病者的接触更是两岸人民相互了解更为深入的渠道,结果是共赢,是心与心的贴近。
许嘉璐认为,要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一定要加强文化高端交流平台建设。文化建设要抓住两头:一是高端文化研究,即高端化;一是文化的生活化,即普及化。而高端化又引领、指导着普及化,是生活化、普及化的基础,最为重要。他说,建设文化高端交流平台的任务主要有三个,即高端交流、高端人才培养和高端研究。比如,现在已经成为民进中央常规性工作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论坛和海峡两岸名校校长联谊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另外,他还倡议发起“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地尼山命名,以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开展交流。“尼山论坛”也将成为开展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两岸完全可以搭建起类似的平台。他强调,只有两岸联手占领中华文化研究的制高点,中华文化才能更有权威性和吸引力、凝聚力,也才能更理直气壮地走向世界。
第三,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大陆须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多做贡献。
许嘉璐强调,在两岸的文化大交流中,我们应该站在两岸关系的战略高度,以博大、包容的胸怀接触、理解台湾的文化,学习台湾的经验,又要主动介绍大陆的文化,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台湾同胞理解大陆的文化。
第四,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活化程度。
许嘉璐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一种与民族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文化。只有将民族文化回归到民族生活当中去,才能使她获得合理的发展与进步。台湾在中华文化的生活化程度方面是高于大陆的。比如,现在的台湾年轻人在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礼仪传承方面就比很多大陆年轻人做得好。在这一点上,大陆应当积极学习。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内化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当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嘉璐最后指出,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长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可以预见,两岸文化交流将逐渐成为两岸交流的主流,并且将是中华文化一股清澈的活水,这股活水则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新时代的文化、把中华文化推向新高峰的重要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