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0年第一期  > 正文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态势:正常化与一体化

日期:2010-02-23 08:54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唐永红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唐永红

 

  自2008年5月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以来,两岸关系逐步迈上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正成为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和主题。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逐步呈现合作与一体化的格局

  对台湾当局而言,面临着重振经济与争取连任的压力,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其必然的选择。一是因为鉴于原民进党当局的两岸关系政策对台湾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冲击,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成为台湾主流民意;二是因为祖国大陆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增长中心,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合作关系正在围绕祖国大陆重新布局,台湾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台湾经济的发展都越来越离不开祖国大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一体化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改善台湾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条件,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正从“锁岛”逐步转向开放,两岸经贸关系也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为应对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区域一体化的挑战,以及在抢滩祖国大陆市场中较之于其他经济体的相对滞后与竞争力的缺乏,台湾主流社会认识到,在推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同时,还得充分运用WTO关于“经济一体化例外”的规定,与祖国大陆这一主要经贸伙伴建立自由贸易区(FTA),逐步进行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

  在台湾对祖国大陆经贸政策从“锁岛”走向开放,并呼吁祖国大陆与台湾共同逐步扩张与深化两岸经贸关系,包括建立制度性经济交流、合作与一体化安排的同时,祖国大陆基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应于两岸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遵循WTO有关规则与要求,也相应朝着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一体化方向调整对台经贸政策。特别是,在遵循上述各基本原则基础上,试图在WTO规则、“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主权架构、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与一体化深化发展内在要求三者构成的约束空间中,探索新形势下两岸经济制度性交流、合作与一体化机制与模式。

  随着两岸对发展彼此经贸关系的政策所做的上述调整,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在“三通”的基础上,总体上正在实现正常化与一体化发展。由此,两岸经贸关系在经贸交流方式、交流格局、发展机制以及相互依存上正逐渐呈现新的走向与格局。

两岸经贸交流方式:从非正常化的间接交流方式为主转向正常化的直接交流方式为主

  多年来,两岸“三通”与经贸关系正常化一直未能实现,两岸投资、贸易、通航与人员往来不得不以间接交流方式为主。这种非正常化的交流方式严重影响了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效率与效益,深受两岸人民诟病。

  随着两岸全面直接“三通”与经贸关系正常化的逐步实现,新形势下的两岸经贸交流方式正从间接转向直接。两岸此前需经第三地的贸易、投资、通航以及人员往来等,在量上大幅减少甚至消失,与此同时,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潜力得以进一步挖掘,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得以进一步提升,交流合作的效率与效益得以进一步显现。

两岸经贸交流格局:从单项不对称性格局迈向双向对称性格局

  众所周知,主要由于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的限制性经贸政策等因素的作用,近30年来的两岸经贸交流不仅远未穷其发展潜力,而且形成了单向、不对称、不平衡格局。即便在两岸加入WTO以来,两岸经贸关系虽得到一定改善与快速发展,但因两岸政治僵局的存在仍未实现正常化,上述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据统计,2008年两岸贸易总额达到1292.2亿美元,其中,祖国大陆对台湾出口258.8亿美元,自台湾进口1033.4亿美元,祖国大陆逆差774.6亿美元,祖国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累计高达6221.9亿美元。

  截至2008年底,台商投资祖国大陆77506项,实际利用台资达476.6亿美元,台湾才刚刚有限地开放陆资入台。

  目前,台湾已有7家银行、14家证券公司、14家保险公司在祖国大陆设立了代表处,1家两岸合资的寿险公司在祖国大陆设立并运营,但祖国大陆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至今未能进入台湾市场。

  两岸旅游往来方面,祖国大陆是台湾境外旅游的最大目的地,但台湾当局直到2008年才开放第一类大陆民众,即一般意义上的大陆居民赴台湾岛内观光旅游。

  两岸人员往来方面,与祖国大陆的全面开放、几无限制的做法相反,台湾当局多年来诸多设限,使得两岸人员往来不对称状态极为明显。2008年,两岸居民往来超过465万人次,其中台湾居民来祖国大陆约437万人次,祖国大陆居民赴台仅近28万人次。截至2008年底,台湾居民来祖国大陆累计超过5140万人次,祖国大陆居民赴台累计仅192万人次。

  当前,出于发展台湾经济的需要,并在祖国大陆的要求下,台湾当局正实践其竞选诺言和WTO无歧视原则,逐步对祖国大陆开放其岛内市场,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如此,尽管两岸经贸交流因两岸经济体本身在规模上的不对称性,不太可能实现完全的对称性格局,但两岸经贸交流有望从多年来的单项不对称性格局迈向双向对称性格局。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机制:从受政治力量抑制的市场主导型迈向两岸配合的市场主导型

  近30年来的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突破两岸政治关系的约束,在有限制的经贸政策环境空间的约束下,由市场机制主导进行的,呈现出单向、间接、民间的状态,不仅本身未能实现其可能的发展规模,而且远未充分发挥其对两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两岸经济体在基于互补性的交流交往中呈现了竞争性态势,在相互依存的发展中呈现了不对称性特征,需要制度性的协调与合作。

  与此同时,同为WTO成员的两岸经济体又都面临着如何在WTO约束下进一步增强交流与合作,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深化发展中进一步谋求各自最大化利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并有效应对不确定性与风险的问题。
  
  因此,变革与创新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方式,进一步破除交流与合作的障碍与壁垒,增强交流与合作,成为当前两岸经济进一步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实现再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式就是两岸经济体之间实行某种程度及形式的制度性一体化安排。

  而且,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显然也对密切两岸联系、稳定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2005年4、5月连、宋祖国大陆行时,两岸正式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及“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制度性一体化议题。

  事实上,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行经济一体化安排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后或在此过程中,两岸可依据业已达成的相关共识,协商建立两岸经贸合作机制进行经济一体化安排的议题,如ECFA。因此,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机制将会从先前受政治力量抑制的市场主导型迈向两岸配合的市场主导型。

两岸经贸依存性:依存度将进一步提升,不对称性有望改善,两岸经贸往来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进一步提高

  近30年来,两岸在潜在的互补性发展条件基础上,在双方的两岸经贸政策与市场力量双重作用下,在贸易、投资与发展层面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相互依存与功能性一体化态势。但一方面,除了台湾在对外投资方面对祖国大陆市场形成了过高的依赖(据台湾“经建会”资料,2007年台湾核准对大陆投资占对外总投资的近61%)、在出口方面对祖国大陆市场有着较高的依赖之外(2007年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占总出口约30%),两岸在其他单一层面与总体层面的相互依存度基本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两岸的这种相互依存性在动态变化中总体上保持了上升趋势,但呈现出较大程度的不对称性特征:2007年度台湾对两岸经贸往来的依赖程度(7.51%-10.78%)明显高于大陆(1.81%-2.16%)。

  两岸经济体总体层面的上述相互依存水平及其不对称特征的存在,表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仅本身未能实现其可能的发展规模,而且远未充分发挥其对两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鉴于形成两岸经贸往来与相互依存不对称格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众所周知的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限制性作用,两岸经贸往来与相互依存性中不对称特征的消减,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以及两岸经贸往来对两岸经济发展贡献的进一步提高,显然都有赖于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以及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

  新形势下随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以及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扩展与深化,两岸经贸依存度将进一步提升,不对称性依赖将有望改善,两岸经贸往来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进一步提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