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0年第一期  > 正文

陈菊其人

日期:2010-02-23 08:41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子贝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子贝

 

  现任台湾高雄市市长的陈菊是民进党“创党元老”、“新潮流系”重要人物,历任台北市和高雄市社会局局长、“劳委会主委”,在岛内具有较高政治影响力。陈菊主张“台独”,近期更极力推动“台、藏、疆三独合流”,企图争取“台独”势力及泛绿选民支持,为今年“大高雄”市长选举增加筹码。

“党外运动”积极分子

  陈菊生于1950年6月10日,台湾宜兰县三星乡月眉村人,成长于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国民党威权统治深感不满。1964年,陈菊进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攻读图书资讯科。上学期间,陈菊的父亲与祖父的朋友、“党外运动”大老郭雨新,经常找她帮忙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以及民众请愿的事,她由此开始接触“党外运动”。1968年毕业后,陈菊在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图书馆短暂任职,1969年回乡担任省议员郭雨新的秘书,从此投身“党外运动”。陈菊受郭雨新影响极大,她经常讲“没有郭雨新,就没有陈菊”。

  郭雨新是海内外台湾“民主”运动者之间的沟通桥梁,经常赴日与黄昭堂、许世楷、郭荣桔等“台独”人士密谋串联。身为秘书的陈菊处理郭雨新与外界联系的工作,涉及大量党外人士及海外人士的信息传递,与海外“台独”分子建立起深厚交往,并成为林义雄、张俊宏、姚嘉文等人的幕僚。1978年6月,陈菊因参与“党外运动”第一次被捕。1979年12月10日“美丽岛事件”爆发,陈菊再度入狱,被判刑12年,变成政治犯,经历了6年又80天的牢狱生涯。1984年,《新潮流系》杂志创刊,成员几乎都曾为郭雨新助选过,均主张“台湾独立”、“群众路线”、“社会民主主义”。1986年2月,陈菊假释出狱,加入民进党“新潮流系”并成为创党工作小组成员之一。凭借“美丽岛事件”经历,陈菊在民进党内有较高地位,被称为“大姐大”。“新系”在民进党内举足轻重,陈菊不但是“新系”骨干,还是“新系”重要成员吴乃仁、邱义仁的入党介绍人,与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关系良好,奠定了丰沛的人脉关系。陈菊擅长选举造势活动,她极具煽动性的语调往往成为她凝聚绿营支持者的法宝。因此,每逢岛内重大选举,陈菊都担任民进党选举造势晚会的主持人,这也让她积累了众多选举经验,拉拢了许多党内高层。

自封“人权斗士”

  1986年到1994年,陈菊投身“人权运动”,先后出任“台湾人”办公室主任、秘书长与会长。这一期间,陈菊对台湾军中人权问题强烈批评,发表多篇专题研究,被邀至“全球人权协会”演讲,令其知名度大幅提升。事后,陈菊将讲稿汇编成册,以“黑牢嫁妆的女儿”为题出书,从此以“人权斗士”自居。

  1990年5月20日,李登辉特赦“美丽岛”受刑人,原本被判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的陈菊,恢复政治参选权。当时,“国大代表”选举即将举行,许多人主张她应该在台北市或台北县参选,也有人建议她到南部参选。经过深思,陈菊打着“黑狱的女儿”旗号参选高雄市“国大代表”,并成功当选。1995年,陈菊应台北市长陈水扁邀请出任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局长,在市府团队中民调名列前茅。1998年,陈水扁连任台北市长失败,陈菊加入高雄市长谢长廷团队,出任高雄市社会局局长。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由于陈菊长期从事人权社会运动,也有社会福利工作的背景,陈水扁就让陈菊出任“劳委会主委”,为他争取台湾数百万劳工的选票。尽管陈菊重视劳工工作环境,贯彻收买劳工民心的政策,但因陈水扁的“台独”施政导致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劳委会”经常遭到劳工抗议。

  2004年大选后,陈菊续任“劳委会主委”,但不久因“外劳”问题栽了一个跟头。台湾自1979年首度开放引进“外劳”以来,当局一直把“外劳”问题作为非常重要的“外交”筹码。陈菊上任后,积极配合陈水扁当局,对“外劳”采取输入配额措施,实质是以“外劳”绑“外交”。2005年9月,一群参加高雄地铁工程的“外劳”不堪被奴役而奋起罢工,由此揭发出震惊台湾的“高捷弊案”。陈菊引进“外劳”,却使他们受到非人待遇,自居“人权斗士”的陈菊一时灰头土脸。2005年9月13日,陈菊宣布辞去“劳委会主委”。

入主高雄市受争议

  陈菊在高雄从政多年,勤跑基层,积累众多人脉,视高雄市长为目标。早在高雄市社会局长任内,陈菊就为参选2006年高雄市长布局。不过,2005年2月,谢长廷升任“行政院长”后,陈水扁安排其子弟兵陈其迈担任高雄市代理市长,为陈其迈一年后参选高雄市长做准备。而陈其迈的父亲、前“总统府副秘书长”陈哲男在高雄市经营多年,与谢长廷关系良好。陈菊面对强大对手,参选前景不容乐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捷弊案”虽对陈菊造成不利影响,但同时也帮助其除去陈其迈这一竞争对手。陈菊在案发后曾表示“引进外劳背后有‘有力人士’撑腰”,间接使陈哲男涉及“高捷弊案”一事曝光,严重打击了陈其迈的形象。而陈菊不顾党内挽留断然辞去“劳委会主委”,也迫使陈其迈辞去高雄市代理市长,彻底退出高雄市长的竞争。尽管陈菊参选希望大增,但引起陈其迈人马及反“新潮流系”势力围攻。2006年3月,陈菊公开宣布参选高雄市长,并多次强硬表示自己是“民进党唯一选择”,不顾陈水扁婉劝、游锡堃劝退、谢长廷公开反对等压力,以“永不退让”姿态强势参选。2006年,陈菊在初选中大胜竞争对手管碧玲,终于获得民进党提名参选高雄市市长。

  尽管高雄市被视为民进党的大本营,选民结构绿大于蓝,但民进党一连串的弊案使陈菊选情并不乐观。2005年“高捷弊案”重创民进党士气,2006年陈水扁家族贪腐弊案引发“全民倒扁”,民进党支持率急剧下滑。而国民党高雄市长参选人黄俊英形象良好、实力强劲,在2002年高雄市长选举中仅以不到3万票的差距败给谢长廷,外界评估总体形势有利于国民党。为保住高雄市,民进党倾尽全力为陈菊护航,动用“府”、“院”、党所有资源辅选,前高雄市长谢长廷、高雄市代理市长叶菊兰等高层替陈菊站台造势。

  2006年12月9日,陈菊以1114票险胜黄俊英当选高雄市市长,但其当选备受舆论质疑。选前之夜爆发“走路工事件”,陈菊竞选团队指控黄俊英“贿选”,最终导致选情突变。黄俊英竞选总部指控这是“民进党精心安排的骗局”,并提出验票要求及“当选无效”的诉讼。2007年6月16日,高雄地方法院宣判陈菊“当选无效”,陈菊声称这是“台湾最黑暗的一日”,随后提出上诉。2007年11月16日,“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废弃原一审判决,驳回黄俊英提出的“当选无效”之诉,同时驳回“选举无效”上诉,判决陈菊胜诉,不得再上诉。至此,陈菊在争议声中得以坐稳市长宝座。

借世运会提升政 治影响力

  2007至2008年,民进党先后在“立委”选举和大选中惨败,丧失了雄厚的行政资源。民进党南部7名县市长在民进党内地位显著提升,而陈菊作为直辖市长,成为党内现任最高层级公职人员,地位尤为突出。但是,由于高雄市受困于民进党“台独”政策,经济发展困难日益严重,陈菊政绩面临极大考验。根据《天下》杂志所作的“县市竞争力”调查,高雄市2007年排名13,2008年排名第7,陈菊施政满意度2008年列第11名。

  为了搭乘两岸关系“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东风,陈菊借2009年在高雄市举办的世运会大做文章,希望以务实理性姿态,为高雄经济发展争取祖国大陆活水,增添执政绩效。2008年10月,陈菊到香港行销世运会,受到礼遇。2009年5月下旬,陈菊又来北京展开宣传,得到两岸民众认可。评论认为,陈菊通过访问大陆,除了成功推销世运会门票外,最大的收获是把自己放在“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之地,既可以顺势调整路线、吸收中间选票、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加分,又可以在可能出现的反弹声浪下随时宣示深绿属性。8月初,岛内民调机构在高雄世运会举办后所作民调显示,高达70%的民众对世运会表示满意,陈菊在岛内10位主要政治人物排名中名列第一。不仅高雄市在2009年“县市竞争力”调查中总排名跃升至第2名,环境力排名第1,社会福利竞争力进步幅度名列第1,陈菊的施政满意度也攀升至第2名。随着地方政绩不断提升,知名度不断提高,陈菊在民进党内获得更多支持,政治影响力大幅增加。岛内舆论认为,陈菊俨然已成为民进党第五大“天王”,风头盖过党主席蔡英文。

“台独”面目难遮掩

  陈菊长期从事党外斗争和社会运动,形成了中间偏左的理念,重视群众运动,强调人权、工业、环保、学运与社区自治等议题,是民进党内“新潮流系”的重要人物。在“国家”定位上,陈菊主张“台独”,认为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不必再讲“建国”。正是因为陈菊有这样的人生阅历和政治意识,所以她来祖国大陆行销世运会时,坚持不拿台胞证,大胆称祖国大陆为“中国”;在高雄世运会上安排马英九以“总统”身份宣布开幕式,组织礼仪挥舞“国旗”。

  为了进一步扩张政治实力,陈菊推动“台、藏、疆三独合流”,充分暴露出其一贯的“台独”嘴脸。2008年4月,陈菊同意将3月10日定为高雄的“西藏日”;2009年3月10日,陈菊还与“达赖喇嘛民主基金会董事长”达瓦才仁升起“雪山狮子旗”。8月8日,台湾遭受莫拉克台风袭击,暴雨给岛内造成严重灾情,陈菊借机纠集民进党其他执政县市长联名,共同邀请达赖于8月31日赴台,为灾民提供“心理慰藉”。9月中旬,陈菊又决定在10月举行的高雄电影节上,放映鼓吹“疆独”头目热比娅的电影。陈菊大打“藏独牌”和“疆独牌”,其主要目的在于凝聚泛绿民众,争取“台独”势力支持,为在2010年“大高雄”市长选举中占据有利位置造势,甚至为进军2012年大选做准备。

  不过,陈菊通过破坏两岸关系谋取政治利益,社会观感不佳,导致形象受损。岛内媒体批评陈菊“自私自利、过河拆桥”、破坏两岸关系,不啻挟持台湾民众为自己加持。另外,陈菊在一系列活动中大出风头,破坏党内权力平衡,引发党内权斗风暴。未来陈菊能否保持高涨政治行情,尚待观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