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0年第一期  > 正文

2009 —— 两岸关系全面进展的一年

日期:2010-02-23 09:04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李贺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贺

 

  回首2009年,在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新思维的指导下,两岸关系取得新的全面进展,为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容低估,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难以阻挡。

  对台新思维促使两岸关系取得全面进展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这是在总结两岸关系发展经验与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两岸和平发展新需要形成的纲领性文件。在“六点意见”的指导下,两岸关系取得新的全面进展,呈现出“平台多样化、交流全面化、成果显著化”等特点。

  一是两岸沟通平台日趋多样。海协、海基两会是两岸制度性协商的重要平台,四次商谈成果丰硕。国共论坛、文化论坛是两岸增进互信、引领交流合作方向的党际平台。2009年5月,首次举办的海峡论坛成为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民间新平台。博鳌论坛、APEC峰会等成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讨论合作事宜的重要国际舞台。两岸形成的“全方位、多轨道、制度化”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共同规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两会”协议执行成效显著。在两岸共同努力下,各项协议执行情况良好,业务运行平稳。第一,“三通”优势不断显现。2009年2月,两岸邮政直接双向通汇正式上路,两岸“三通”得以实现。一年来,两岸空中直航、海上直航、直接通邮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两岸食品安全机制建立。《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签署后,两岸已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协调处理、业务交流等机制。“两会”协议执行效果显著,对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增加两岸同胞福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惠台措施助台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经济增长率创历年最低。为缓解台湾经济困难,祖国大陆努力提供经济协助。第一,采取一系列惠台措施。海贸会先后组织了3批“两岸经贸促进考察团”赴台,江苏、四川、广西代表团相继赴台采购,祖国大陆彩电业、通信业、供销合作总社等纷纷提供商机,惠台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第二,两岸签署MOU。11月中旬,两岸签署银行、证券及期货、保险业等3项监管合作备忘录(MOU),对台湾纾解经济压力有积极作用。

  四是两岸文教、社会交流日趋热络。第一,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文化入岛交流十分活跃,文学、艺术、宗教、新闻、教育等各领域交流活动大量在台开展。第二,两岸人员交流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500万人次。江苏、河南、北京等省市高官密集访台,推动两岸人员交往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是祖国大陆善意推动两岸涉外事务解决。2009年,两岸双方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通过务实协商对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安排。5月,台湾首次以“中华台北”名义及观察员身份参加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11月,连战作为台湾代表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APEC峰会,与胡锦涛主席进行了第6次会面。两岸共同协商涉外事务,满足了台湾民众希望扩大参与国际活动的需求,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善意和诚意。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总体上有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年来,台湾当局在大陆政策上的调整力度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接受“九二共识”,抛弃了李登辉“两国论”与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台独”分裂路线。马英九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共内战遗留,否定了“台湾地位未定论”。认为大陆政策位阶高于“外交”政策,抛弃了李、陈时期“联美日制中”的策略。

  二是认同中华民族与文化,主张两岸加强文化交流。马英九多次表达“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态度,并亲自主持黄帝陵遥祭典礼,成为60年来首位出席该仪式的台湾地区领导人。主张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识正书简”等议题,继续落实汉语拼音译名政策,不断加强两岸精神纽带。

  三是强调两岸应尽快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氛围。倡导“传统教育”,撤换扁系将领,抛弃“玉山兵推”模式,降低演习强度,延缓发展远程攻击性武器。2009年3月,台军首度公布“四年期国防总检讨”,建构“预防性国防”政策。10月,台湾公布“2009年国防报告书”,纳入两岸军事互信机制。

  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降低了两岸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增进两岸了解与互信、加速两岸向经济正常化方向发展。

  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有利条件显现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两岸繁荣稳定,为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累积了一些有利条件。

  一是祖国大陆战略机遇期得以有效维护。第一,两岸在“遏独”问题上目标一致,“法理台独”得到有效遏制,使祖国大陆将工作重心调整为和平发展,有利于优化整合资源,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两岸互信增强,压缩了分裂势力操弄台湾问题的空间,使其妄图利用“法理台独”破坏两岸关系的机会大大降低、能力大大削弱。第三,国际社会纷纷表达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高度肯定与支持,为祖国大陆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是岛内社情民意有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09年,两岸同胞共度患难、共享盛事,感情进一步融合。8月8日,“莫拉克”台风重创台湾,祖国大陆各界捐款总额达9.689亿元人民币,体现了两岸手足之情、同胞之爱。新中国60华诞,祖国大陆邀请了250名台胞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两岸同胞共享中华盛事。“三通”基本实现后,两岸形成“一日生活圈”,凝聚了两岸是“共同家园”的共识。岛内民调显示,66.7%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未来5年将趋于缓和,多数民众支持两岸签署ECFA、建立军事互信管道、建立领导人直接沟通管道。

  三是民进党阻挠两岸交流能力有所下降。继2008年民进党籍云林县长苏治芬、嘉义县长陈明文“登陆”访问后,民进党重量级人士纷纷来祖国大陆活动。“登陆热”引发民进党务实派和保守派的争论,64%的岛内民众、53%的泛绿民众认为民进党应与大陆交流。党内反弹及民意趋向使绿营调整两岸政策压力加大。

  四是美、日调整对台政策压力加大。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美、日等国纷纷表态支持两岸交流合作,以换取中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支持与合作,国际反动势力操弄台湾问题的空间被大幅压缩。两岸经贸交流不断深化,削弱了“美日台同盟”的经济基础,迫使美日减少对两岸的经济干涉。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面临一些变数

  在两岸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良性循环趋势的同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一系列变数。

  一是美日“以台制华”的策略不变,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美国提升对台沟通层级,强化美台军事关系,支持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继续执行对台军售,严防两岸高层政治接触。日本则公开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拉拢李登辉、蔡英文等“台独”领导者。而台湾当局将有可能在两岸开放的节奏、范围与深度上受美日因素制约。

  二是岛内民意走势较为复杂。由于李登辉、陈水扁长期大肆推动“台湾主体意识”,民进党丧失执政权仍煽动民众“反中”、“护主权”,各种因素共同导致台湾民众“台湾人认同”、“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发展。

  三是民进党“逢中必反”,始终是反对和阻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变数。尤其是,民进党在年底县市长选举中小胜,稳固了基本盘、提振了士气,增加了2010年直辖市长选举甚至2012年大选获胜的筹码,将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重大隐忧。

  展望2010年,尽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一定阻力和挑战,但两岸交流合作深化趋势不可逆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