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0年第一期  > 正文

两岸政治互信是深化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日期:2010-02-23 09:09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余克礼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余克礼

 

  随着两岸经济关系和各项交流交往快速深入发展,碰触与研究两岸政治敏感问题、探讨与思考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开始成为两岸学术界、舆论界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

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能回避两岸复杂和敏感的政治问题

  2008年5月,国民党在岛内重新上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双方经过沟通、磋商,妥善解决了台湾体育代表团出席北京奥运会的称谓,连战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台湾参加2009年世界卫生大会等政治敏感问题;海协海基两会恢复并持续进行协商,并先后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9项协议,达成了祖国大陆资本赴台投资的原则共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两岸关系在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后,终于迈入了和平发展轨道。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所发生的巨变,都是因为今天的两岸执政党有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

  两岸关系几十年来所发生的任何变化,无论是出现紧张甚至是危机,还是有所缓和、有所改善或有所突破与进展,无论是处理涉及到政治方面的问题,还是经济、文化与事务性方面的问题,无一不是由政治所决定的。因此,两岸关系要和平、稳定、健康地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面对、正视复杂和敏感的政治问题。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岸应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在不断推进两岸经济性、事务性协商的同时,乘势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早日实现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

巩固和深化双方政治互信是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证明,政治互信是发展两岸关系最基本的前提,一个中国原则是建立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石。人所共知,“一个中国原则”这个概念,是海峡两岸在共同反对外国势力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制造“—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斗争中,为了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不约而同地提出来的,并且长期一起共同坚持。蒋介石、蒋经国主政台湾时都曾多次宣称,“大陆、台湾皆中国领土,不容割裂”,“中国只有一个,而且必将统一”。蒋经国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两个中国’、‘互不侵犯’的说法,只是一些对中国问题缺乏认识的敌视中国的外国势力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不是中国人自己。也正是因为两岸中国人的联手反对,才使得某些外国势力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未能得逞。

  从李登辉第一个任期末开始,到陈水扁2008年下台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二人完全背弃了台湾社会曾长期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给台湾社会造成了空前的认同混乱,两岸关系和台湾社会发展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有关政党和政治人物最终也因此受到了惩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两岸双方得以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互信,经过—年多的共同努力,关系到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紧迫性的问题,大部分都已得到或已接近得到解决,而影响到两岸关系朝纵深方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复杂的、甚至敏感的政治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面对两岸关系发展这样的新形势,巩固和深化两岸政治互信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两岸关系越深入发展,两岸双方在坚持一个中国的态度上应当更为清晰。在现阶段两岸双方最起码应该鲜明地坚持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也不容分割的原则与立场。这一基本原则与立场不仅是祖国大陆的主张,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很多官方文献。因此,两岸巩固和增进这样的政治互信基础不应该有什么难度,但它却是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重要的前提与保证,因此对台湾而言,一个中国的态度必须明确,不能模糊。

摒弃“台独”分裂意识是凝聚岛内与两岸共识、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客观地说,两岸在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等直接关系到两岸同胞福祉、台海和平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上,一直有较高的共识。十几年来,各种民调显示,岛内赞成两岸应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者一直高达60%以上,最高曾到70%多,而这一主张在祖国大陆的民意支持度更高。

  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当局却对于签订和平协议的态度变得保守、消极起来。勿庸讳言,今天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决策主要有两大顾忌:一是美日因素,最主要是美国因素;二是岛内统“独”纷争因素,而最主要是笼罩在全台湾上空浓密的“台独”分裂意识。今天,唯有台湾的主政者拿出魄力和勇气,重塑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人和祖国的认同,才可从根本上驱除徘徊在台湾上空的“台独”乌云。今天的中国国民党执政当局,应当效法当年国民党在台湾弘扬中华文化,去除日本殖民文化、皇民化意识的做法,逐渐化解“台独”分裂意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根本上清除障碍。这样才无愧于中国国民党这个称号,无愧于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应摆上两岸议事日程

  突破两岸政治僵局,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祖国大陆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的一贯主张,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祖国大陆这些改善与发展两岸关系的积极主张,却一直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对方的回应。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进行“破冰之旅”时,国共两党达成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和“五项共同愿景”,建立了政治互信基础。这一互信基础在后来共同反对“法理台独”的斗争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进。因此,在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吴伯雄首次以执政党主席身份应邀来北京访问,两岸双方很快形成了“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默契。在两岸关系发展历经了十几年重大波折的情况下,当时这样的选择是理智、务实的,它有其阶段性的价值与意义。

  但是,两岸关系发展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易”和“经”的阶段上。当两岸关系发展需要再往下深入时,必然要碰触到政治瓶颈,更何况在发展两岸关系的过程中,“易”、“难”、“经”、“政”本身就是相互交叉、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的。这就是今天两岸关系在“易”和“经”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后,人们开始关心、期待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应当要摆上两岸双方的议事日程。

关于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几点想法

  一是应本着建设性的积极态度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人们常说态度决定高度,如果两岸双方都能把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做为发展两岸关系的目标,那么就会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就会顺应民心,以建设性的态度积极面向未来,面对两岸政治敏感问题和所存在的固有矛盾与分歧,努力为破解这些难题不断累积共识、创造条件。现在,海内外中国人对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给予高度的期待,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已经到了不容回避的时候,一个负责任的政党,再也不能彷徨犹豫了。

  二是关于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基本思路。两岸政治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必须认真规划、周密部署、稳妥实施。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仍可秉持以下思路:由易到难、由急到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多项、由低级到高级;从研究探讨问题认真准备着手,到充分沟通协商达成默契、形成共识,要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有序进行。

  三是从建立应对两岸突发事件,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各种机制做起。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人民同心协力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得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在内的各方肯定和赞赏。但是,由于两岸社会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彼此的互信基础薄弱,加上“台独”分裂势力刻意操弄,还有个别媒体的肆意炒作,使一些本来是比较单纯或不难处理的问题,最后不仅对两岸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还造成了国民党当局的施政困难和危机。所以,两岸应尽早就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建立起有效的预防因应机制。从容易做起的入手,积累经验,排除阻力,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

  四是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为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预作准备,创造条件。为了尽早展开探讨与研究两岸政治军事敏感问题和存在的固有矛盾与分歧,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为解决复杂和敏感问题累积共识,创造条件。两岸相关学者应该积极投身于这项有意义的研讨与探讨活动的行列,争取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的研究提出高质量的丰硕成果,为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献计献策。

  五是排除外力干扰。两岸问题是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容外国势力插手,这也是现在两岸执政者的共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国家允许别国干涉自己国家的内政。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曾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现在,中国已经完全独立,并且正在走向富强,再也不容外国势力染指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