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1年第二期  > 正文

“将门虎子”—— 现任台北市长郝龙斌

日期:2011-04-23 07:34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吴宜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0年11月27日,经过近一年激烈的选战,国民党提名的郝龙斌最终以约80万的得票数、55.6%的得票率,大胜对手民进党内“天王级”人物苏贞昌近17万票,成功连任台北市长。郝龙斌出身将门,其父为国民党军政元老郝柏村,他以学者身份从政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新党全委会召集人、民意代表和环保部门负责人等职。郝龙斌踏实稳重、勤政廉能,是国民党中生代里较为突出的政治精英。

  一

  郝龙斌是在“慈父严母”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典型眷村子弟,祖籍江苏盐城,1952年8月22日出生于台北市,从小在台北新店清潭附近的眷村长大。其父母均为军职人员:父郝柏村,黄埔12期炮科毕业生,是蒋介石父子着意栽培的重要将领,历任“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长”和国民党副主席,现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主席团主席;母郭苑华,曾任“国防部妇联分会主委”;外公郭寄峪,曾任“国策顾问”、“国防部长”。郝龙斌在家中排行老二,还有一姐、一弟和一妹。由于父亲是军人,平常很少回家,一回去就会带小孩四处吃喝游玩,以至郝龙斌自称小时候都把父亲当成“圣诞老人”,而母亲平日对孩子的管教却是十分认真和严厉。

  郝龙斌曾随其父军旅调动辗转就读于嘉义、台北的三所中学。大学联考前,他未听从父亲的建议填报军校而选择台湾大学医学系,结果落榜,次年被台大农业化学系录取。大学毕业后,他申请到奖学金赴美留学,并获得美国麻州州立大学食品科技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与大学同班同学、后获美国麻州州立大学生化博士的高阆仙结为夫妇。1984年,郝龙斌从美国回台后,选择走学术研究的道路,在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书。生性好强的他,为走出“名人之后”的阴影及证明自己的能力,埋头学术,36岁即升任教授,其学术水平在岛内食品研究领域获得肯定。

  1993年对郝龙斌而言是极具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2月,其父郝柏村因政治立场与李登辉不同被迫辞去“行政院长”一职。原本对政治反感、认为“政治人物都是自私自利爱说谎”的他,受此事影响而改变初衷,决定踏入政坛。6月,郝龙斌在国民党北部知青党部以第二高票当选国民党第十四次全代会党代表,并当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5年8月,适逢积极争取国民党民意代表提名的郝龙斌,因其父与李登辉分道扬镳并和林洋港搭档参加1996年大选而受到打压,断然发表“孤星照不亮满天晦暗”声明,宣布退出国民党提名,并加入新党。郝龙斌很快就成为新党重要的骨干力量。1995年12月,他在台北市北区高票当选第三届民意代表,1998年底再次当选连任。2000年3月和2001年2月,郝龙斌在新党面临党内大老隐退、中生代出走的泡沫化危机时,两次被新党全委会推举担任召集人。

  民进党执政期间,“务实理性”的郝龙斌成为陈水扁当局极力拉拢的对象。2000年4月,郝龙斌获邀出任环保部门负责人;2001年2月,再度被邀请出任该职。当时,郝龙斌自认难挽新党泡沫化趋势,并认为任职有利于向外界证明新党是一个“热爱土地、热爱台湾”的政党,在陈水扁答应其提出的“不改变在国家定位和大陆政策上的理念”、“反对核四公投”、“以个人名义入阁”、“主管业务上必须百分之百授权”等四个条件后,辞去新党全委会召集人和民意代表,就任环保部门负责人。任内,郝龙斌秉持专业态度施政,多项政策获得民众好评。2003年9月,他从环保专业理念出发,反对民进党当局为赢取2004年大选所策动的“北宜高速公路台北县坪林段是否对当地开放交流道”的“咨询性公投”,被时任行政部门负责人的游锡堃以“专业不能凌驾民主”而指责。10月6日,他宣布请辞。2004年4月,郝龙斌转任台湾红十字会秘书长。

  投入台北市长选举并当选连任,使郝龙斌再次攀上一个新的政治高峰。环保部门任内的良好形象及高知名度,使郝龙斌在2006年台北市长泛蓝候选人民调中一直位居榜首。2006年1月,在其父要求其“回到国民党初选机制内参选”的建议下,郝龙斌宣布重返国民党,参加国民党党内初选,并顺利获得国民党提名;12月9日,以69.2万票、53.81%得票率的较大优势,击败包括谢长廷、宋楚瑜、李敖在内的多位候选人,成为台北市长。任内,郝龙斌先后推出多项攸关台北市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但因不善沟通、宣传等因素而使其施政满意度始终在50%左右而显得政绩平平,导致2010年在争取连任的选战中一度陷入苦战,但最终因成功举办2010年国际花卉博览会再度被多数选民认同,并得以高票连任。

  二

  郝龙斌从政以来,始终秉持“专业、务实”的从政理念。为“证明政治恶斗之外还有一条新的路可走”,他在民意代表任内,注重“专业问政”,曾与绿营代表一起提出各项有关教育、医疗、卫生等议题的专业法案;2000年后,率先公开支持加入陈水扁的“两岸跨党派小组”,举行“郝扁会”等。因此种种,郝龙斌在政治上备受争议,但也树立了“专业”、“务实”的政坛形象,并由此获得社会特别是多数中间选民的认可。

  郝龙斌外表温和,自认包容、能充分授权,但对所坚持的原则毫不退让,被外界认为是外柔内刚、“软中带硬”。他在处理重大争议问题及关键时刻坚持“专业、原则”,充分体现强势作风、展现决断力。环保部门任内在解决环保争议、辞职等事件上被媒体称为是继承了其父郝柏村的“强人本色”。台北市长任内在许多重大争议问题上敢于与民进党当局对抗:2007年曾以“依法捍卫古迹”公开强烈抵制将“中正纪念堂”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2008年大选公开抵制“二阶段领投票”,以拒缴地方“劳健保补助”的激烈手段来对抗“统筹分配税款”遭台湾当局删减。

  在父亲军人作风的影响及学者的专业训练下,郝龙斌做事踏实严密、一板一眼,行事作风稳重。但也因此缺少政治人物的权变与弹性,加上生性木讷、不苟言笑,自认“只要把事做好就好”,使其不谙政治语言、不善沟通和做秀造势,不懂得推销市政,以至让外界认为其缺乏施政亮点,施政满意度一直难以提高。首任市长初期,他面对媒体生涩拘谨,对任何市政问题总是回答“依法、依规定办理”,加之对外曝光行程少,被媒体冠上“宅男市长”的称号。同时,因他自认只要把事做好就行,不善与基层沟通,疏于经营社团组织,导致蓝营里长、社团抱怨连连。2010年以来,随着市政掌握度的提高、选举危机感的加深,郝龙斌出现较大转变,逐步走入基层,展现自信与稳健,并获得认可。

  郝龙斌做事讲求效率。任环保部门负责人时要求,环保事件发生的24小时之内,一级主管必须到达现场,环保部门因而被称为“快速反应部队”;还亲自“全台走透透”,成为最常到污染现场、也是到南部次数最多的环保部门负责人,在“阁员施政魄力”评比中排名第一。台北市长任内,要求所属局处“宁可捞过界、不可推诿卸责”,提高行政效率,较少行政疏失。

  郝龙斌以学者身份从政后,累积了良好的专业与清廉形象。环保部门任内,谢绝大多数公务社交和应酬,并严格要求下属坚持原则。他的清廉形象使对手在2006年台北市长选战中找不到把柄,而只能以“拉法叶舰”旧案及其父水电费等枝节问题做文章。任台北市长后,郝龙斌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清廉度在县市长评比中基本保持前三名。

  三

  作为蓝营中受传统“大中国”教育长大的眷村子弟,郝龙斌在两岸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支持统一、反对“台独”,同时主张两岸加强交流,和平发展。

  郝龙斌认为,“中国走向统一的大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长远来讲,希望两岸人民一定要能够合”。他强调现阶段无论“台独”或统一都“不切实际”。为此,他主张两岸谈判,呼吁双方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基础上重回谈判桌,解决双方歧见。他任新党全委会召集人时,就曾多次呼吁岛内各政党放弃意识形态争斗,共同维护两岸和平关系。他认为两岸和平是台湾生存发展最关键与最重要的因素、两岸关系的稳定对台湾来讲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而经济发展对台湾的生存最重要。

  2008年以来,作为台北市长的郝龙斌积极推动两岸城市交流。他多次称,“台北的经济、台湾的经济要好,一定要把台湾跟大陆连起来”,希望把“台北市变成两岸间的桥梁,把台湾跟大陆连在一起”。2010年4月,举办了“2010台北上海城市论坛”,并称梦想“让台北的开放自由与上海的市场规模互相辉映、彼此提携,在东亚崛起、中华文明复苏的潮流中,共领风骚数十年”。2009年以来,他又多次公开表态支持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称“应把政治层面的问题放下,回归经济发展的问题本质”,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台湾的负面影响是“微乎其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