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1年第二期  > 正文

民进党大陆政策新论的“和”与“不同”

日期:2011-04-23 07:36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王忍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日,随着2012年台湾大选临近,民进党内有意角逐2012的人马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以“全民调”决定候选人的初选方式确定后,各派系展开全方位布局。吕秀莲率先表达参选意愿,蔡英文紧跟其后,3月11日以“理性、强韧、勇气和信任”为诉求,正式宣布参选,并发表“我听见台湾的声音”参选声明;而苏贞昌频频通过走访基层,累积人气;谢长廷则通过向蔡英文示好,表示其“不会缺席”。 而在民进党“总统”初选登记结束前却风云突变,先是第一个宣布参与2012年“大选”的吕秀莲,3月22日下午却突然宣布退出党内初选,继参选时提出“九六共识”后,迅速转向,又提出“敦亲睦邻、和平共生”的两岸交流新思维。紧接着,前主席许信良突然又在初选登记结束前两小时现身登记,并提出“扶弱济贫、社福优先、确保现状、大胆西进”。围绕这场选举争夺战,除了选举政策的比拼外,此次民进党内初选的一个重要观察点就是诸位候选人和潜在候选人纷纷以新的大陆政策论述作为争取选票、拉抬声势的突破口。谢长廷、苏贞昌、吕秀莲分别以“宪法共识”、“台湾共识”、“九六共识”取代目前两岸关系赖以维持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 而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则另辟蹊径,以“和”字避开“九二共识”,提出应“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谢长廷提出的“宪法共识”是指:主张朝野各界应寻求“宪法的重叠共识”取代“九二共识”;“宪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作为台湾与大陆互动协商的基础,并以“宪法各表”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而苏贞昌提出“台湾共识”,主张以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精神即“台湾的未来由台湾2300万住民决定”为基础,发表以“台湾共识”为概念的两岸论述,即在“两岸往来无可避免,也是必要的”情形下坚持“主权立场”,同时守住“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的两大原则。吕秀莲则抛出“九六共识”,声称台湾在1996年3月23日由人民第一次投票选出领导人后就已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现在没有必要怀疑台湾是否“独立”问题。许信良在参选声明中指出“两岸关系的更大稳定和开放,符合全球政经体制的要求和价值。”而蔡英文在出席新境界文教基金会智库“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时,强调两岸关系应从台湾出发,以台湾价值为核心,两岸必须维护“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两岸在历史记忆、信仰价值、政治制度、社会认同方面都不一样,但有共同的责任和利益追求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掌握繁荣发展契机。民进党处理大陆问题,不能局限在两岸结构或陷入历史框架,更不能被“政治前提”压缩处理两岸问题的空间。两岸议题必须有国际战略思考,也是“内政”议题的延伸,若只在两岸议题上打转,无法根本解决台湾与大陆的问题。

  总的来看,这些所谓的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新论述”,更多的是一种文字游戏。虽然辞藻华丽,看似颇有新意,但避实就虚,表述模糊,始终没有脱离民进党既有论述的框架,没有放弃其“台独”的根本立场,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只是在语言表述上做了重新解读,是一种另类的“和而不同”。

  首先,这些论述都离不开“台独党纲”,都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虽然蔡英文提到要“和而求同”,谢长廷的“宪法共识”承认“宪法一中”的空间,苏贞昌在经贸政策上持蓝营的态度,甚至吕秀莲也不反对两岸交流。但蔡英文更多强调的是两岸间的“不同”,甚至否认两岸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不提两岸“求同”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反而通篇使用“台湾”与“中国”的字眼作为区分。谢长廷的“宪法共识”则是企图以捍卫“中华民国”的存在来推动“独”派建国的理念,苏贞昌的“台湾共识”也是难脱“台湾前途决议文”的束缚,吕秀莲更是重提“台独”老调,否定“九二共识”、“一中原则”。 主张大胆西进的许信良也认为,“台湾没有‘主权’流失的危机,台湾没有被统一的威胁。”其次,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变化都强调“政经分离”。 在政治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敌对,强调“台独”与台湾主体性;但经济上,不反对两岸往来。近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已经进入大发展、大合作、大交流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民进党无法回避也无法阻挡。因此,苏贞昌和蔡英文的两岸论述无不流露出这种观点,都希望两岸关系能保持和平稳定,两岸各领域的交流能够继续进行。第三,这些论述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和反统”。本质上,四人的核心观点仍是“大陆是大陆,台湾是台湾”,他们仍然把台湾摆在祖国大陆的对立面上,仍然以“台湾”和“中国”界定两岸关系,“一边一国”的立场丝毫未变。蔡英文抨击国民党是“和而要统”、“和而必统”,就是其本人对“和平极大化,统一极小化”的一种迂回表述,她希望两岸关系要和平发展,但要“和而不统、以和反统”,和平只不过是为了达到分裂的必要手段。第四,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新变化都进行了模糊处理,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政治利益,争取选民支持。在目前岛内的政治生态中,中间选民是决定选举胜负的关键。特别是在此次民进党初选过程中,一改过去党内民调的方式,采用“全民调”来确定候选人。这就决定了民进党提出的两岸政策既不能过于务实,放弃“台独”,失去基本教义派的支持,导致基本盘崩盘,又不能过于激进,引起中间选民对于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忧虑。因此,这些论述都只是对“台独”进行包装,希望与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区隔,让其基本教义派在“虽不满意,但能接受”的情况下,继续向中间靠拢,以欺骗中间选民,达到骗取选票,为自身谋利益的目的。

  他们的“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追求“台独”的方式不同。其中,吕秀莲的“九六共识”属于激进“台独”,试图通过推动“九六共识”联盟,串联全台“独”派社团,成为新的“台独教主”。苏贞昌与蔡英文则属于“稳健台独”。苏贞昌通过“台湾共识”着重表明其具备两岸政策论述能力的态度,但不愿节外生枝,仅仅提出以“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基础,对具体两岸政策没有进行论述。而蔡英文有关“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主张,其模糊态度与两面手法更为突出。例如为争取绿营选民,就提出“中华民国是流亡政府”,为争取中间选民,又说两岸要“和而求同”。同其他三种说法相比,显然更具有欺骗性和模糊性。第二,体现在民进党内对于各种大陆政策论述的相异之处进行相互攻讦。为了争夺最后的党内提名,苏贞昌、谢长廷、吕秀莲、蔡英文之间互相攻击。谢长廷的“宪法共识”因为涉及承认“中华民国宪法”,迅速遭到其他派系尤其是苏系的炮轰;而苏贞昌的“台湾共识”因为没有任何新意而招致谢系炮轰其缺乏格局,不能面对民进党当前困境,甚至被指为“讲了等于没讲”。而在蔡英文的两岸智库成立之际,吕秀莲宣布成立“中国研究中心”,在两岸问题上公开与蔡英文叫板,并称民进党被质疑“没有大陆政策”。这些争辩彰显了民进党内各派系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为民进党未来大陆政策的走向提供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新论,反映的其实是民进党在两岸关系道路上的无奈与转型。自2008年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以来,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两岸“两会”恢复协商,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面得以确立。随着“两会”制度化协商诸多成果的落实,特别是“三通”的实现、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启动,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生效和早期收获清单的落实,不但实现了两岸经贸交流向制度性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性转折,而且为两岸其他领域交流提供了典范,促进了两岸社会融合和相互了解,拥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在此背景下,民进党要获得2012年“执政权”,必须提出理性务实的两岸政策论述,必须以确保两岸关系的稳定为前提,否则很难获得中间选民的支持而赢得大选。然而,民进党内的主流势力,仍然未改陈水扁当权时期“正名制宪”、“独立建国”的思维和主张。各种新论述只是出于派系利益考虑,只是为了获得更多选民支持,并没有改变民进党的根本立场。各种论述本质上都没有跳脱既往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非但没有凝聚党内共识,都是在回避或否定“九二共识”。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离开“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将无从谈起,与台湾民众利益休戚相关的两岸经贸交流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蔡英文曾表示的“若民进党重新执政会延续‘前朝’两岸政策”也只能是空头支票。

  因此,民进党作为岛内重要政党,要实现路线转型,与主流民意相契合,就需要真正认识到,必须跳出“台独”的窠臼,不应退缩到“两国论”、“戒急用忍”、“一边一国”的僵化思维,要正视并顺应两岸同胞要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这一主流民意,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务实思考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新思维、新模式,改变“逢中必反”的思维,搁置 “台独”党纲,转向积极、开放、务实的两岸政策,才能真正开启民进党与祖国大陆交往、对话的历史新页,参与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中来,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