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1年第二期  > 正文

两岸携手实现理想

日期:2011-04-23 07:59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加拿大] 赵炳炽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中华大地上爆发的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为中国数千年封建制度划上了句号。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0月10日发起的武昌起义,不仅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也唤醒了民众,使长期积弱的同胞们意识到必须奋发图强,方能过人应过的生活,方能抗拒列强的并吞图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喊出了“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至今仍然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在海外生活超过半个世纪的华侨世家子弟,在这个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刻,笔者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和复杂的感受。当笔者于1959年第一次与从未谋面的外叔祖在墨西哥相会时,他已年届七十有二。自从清朝末年离开家乡广东台山后,外叔祖再未回归故里。因此,对来自故乡的亲人,他有着特别殷切的期待。“君自家乡来,应知家乡事”。在秉烛夜谈中,对家事、国事,外叔祖都细细垂询。他自豪地表白,他是孙文的同盟会会员。他知道祖国已改朝换代了,但是他更关心家乡的人是否丰衣足食,祖国是否再不被列强欺凌,他是晚清时期民不聊生才远走异乡的呀。

  笔者此时想起了爱国诗人、文学家郁达夫留学日本时发出的呐喊:“祖国呀!您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今时今日,中国如旭日东升,引来了赞美之声,但是也招来嫉妒、打压。极目远眺,台湾海峡——那一道台湾先民口中的“黑水沟”,竟然还在阻隔着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振兴中华的步伐。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临终前留下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难道不是我们的暮鼓晨钟么!

  全民景仰的孙中山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忘不了赴汤蹈火的革命先烈。如黄兴,1905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成立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章太炎,1906年出狱后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用生花之笔主持报纸鼓吹革命;徐锡麟,1904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7年举义失败被捕后英勇就义;秋瑾,又称鉴湖女侠,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与徐锡麟一起举义失败被杀;宋教仁,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孙中山就是这些先辈和英烈的代表和杰出领袖。

  但是,孙中山毕竟有别于同辈革命先烈,他超越了他们。孙中山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如人所熟知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有开阔的世界视野、虚怀若谷的胸怀和包容性。他洞悉世界潮流,善于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与中国辛亥革命同一历史时期的就有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及墨西哥驱逐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农民起义;当然,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也是孙中山的借镜。因此,孙中山喊出了“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学习、充实、求新,并为他的“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不断注入新内涵。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精英领导、发起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当时民智未开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这群知识精英得风气之先,率先坐言起行,振臂疾呼投身革命,可敬可佩。然而,由于小资产阶级先天的局限性,革命没有在占绝大多数的下层社会扎根,成功变为昙花一现。孙中山并不气馁,他吸取教训、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前瞻性主张。

  纵观孙中山革命的一生,他光明磊落,坚韧不拔,无私无畏,有抱负、有理想,始终以国家、民族为念。称他是民族英雄、历史伟人毫不为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与对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肖像互相辉映。中国人民怀念他、景仰他,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因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被国民政府称为“国父”。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国领土,居住的都是同种同文的中国人,孙中山永远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革命之母”的爱国情怀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刻,不能忘记对祖国无私奉献的华侨。一百年前,在异国他乡的同胞大多是营营役役以求温饱的“苦力”。可正是这群“苦力”,成了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靠山。孙中山尊称华侨为“革命之母”,这并非溢美之词,而是他经历了四十年出生入死艰苦奋斗后的肺腑之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孕育于香港、澳门,行动始自海外,革命过程多靠华侨支援。1894年,孙中山赴北京向李鸿章上书要求革新遭拒,随即远走美国檀香山组建兴中会鼓吹革命。起义失败后,转往日本创立同盟会,继续号召仁人志士投身革命行列。革命需要军饷、粮饷,需要人手和活动经费,为此孙中山到处奔波演说,呼吁同胞们捐输。在那个年代,侨社鲜有企业家,热烈响应捐献的人多为升斗小民。他们不但慷慨解囊,还仗义赴难。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郊外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掩埋的忠骨几乎全是华侨,其中六十八人是当时侨社下层秘密组织洪门的成员。

  长期以来,“华侨”与“爱国”之间被划上了等号,着实贴切不过。横跨近两个世纪的华侨历史,固然充满了血泪,但更多的是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和爱国爱乡的绚丽篇章。辛亥革命时期如此,反击日寇侵华的八年抗战亦如此。新中国诞生初期,百废待兴,华侨率先冲破列强围堵支援祖国重建大业。改革开放后,华侨意气风发为振兴中华加砖添瓦。每逢自然灾害肆虐神州大地,华侨总是第一时间投身抗灾救难。华侨,总是时刻牵挂着祖国母亲。

  今天,侨社越来越兴旺,祖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中国人有了更开阔的视野,走出国门创业者越来越多。为数众多的新时代同胞为侨社注入了新鲜血液,侨社从质到量都发生了剧变。侨社的壮大令所在国政府和主流社会另眼相看,中华文化成了不可小觑的软实力。

  振兴中华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一百年过去了,孙中山与他同辈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依然在激励着我们。回顾中国的近代史,苦难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在,广大的社会基层民众均在屈辱中偷生。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救人的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对当时社会的衰败与沉沦,鲁迅发出了无奈的感叹:怜其境遇、哀其愚昧、怒其不争。

  清王朝晚期的愚民政策,毒害了几代中国人;官场的腐败与无能,导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国力迅速衰退。“马关条约”让日本霸占了台湾;鸦片战争的结果,英国强租香港99年;八国联军践踏北京城,破坏、掠夺了中华无数国宝……诸多屈辱,如何洗刷?别无他法,唯有争气,方能浴火重生!孙中山与其他先辈民族英雄们的另一功绩是唤醒了民族的灵魂。

  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方面,辛亥革命是成功了。然而,这只是一个步骤和进程,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和最终目的是“振兴中华、统一中国”。“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中华民国”不等同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还有更高、更深远的意义。今天,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侨胞都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缅怀历史伟人孙中山,这也是一个反思和鞭策自己的良机。孙中山的理想和先烈们的未竟之志—振兴中华、统一中国,作为后人的我们是否能担当、有能力去实现?令人欣慰的是,站了起来的中华民族,凭着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在海峡两岸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尤其是在神州大陆,成就更加辉煌。中国,已是太空三强之一,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高铁建设技术领先群伦……这些让华裔同胞们引为自豪的惊世业绩,只用了短短数十年时间。

  然而,今天的成就离中华全面振兴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复兴之路上仍有妨碍着我们奋勇迈进的障碍和鸿沟,两岸同胞必须携手努力,方能克服和超越这些困难险阻。我们面前的障碍和鸿沟是两岸分离局面。这个国、共内战遗下的残局,消耗着中华民族的能量,拖慢了我们奔向目标的速度。有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人民若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将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今天,台海一片祥和,两岸人民不断增强、加深经贸合作,扩大全方位的交流,取得了互惠互利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实际利益。若朝着这个正确方向走下去,孙中山“振兴中华、统一中国”的伟大理想必将很快实现!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加拿大华人促进中国统一联盟主席)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