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随着暑期的来临,台湾“二合一选举”热浪滚滚。在选举过程中最为吸引媒体、选民、舆论和政党、候选人的是民意调查。在台湾的政治运作中,有关选举的追踪式民调依其重要性和关注度,向来为各方所重视。从“五都”选举后的有关“二合一选举”民调中可以看出选举趋势。
“二合一选举”对蓝绿来说分别是
“政权保卫战”和“夺权热身赛”
在台湾,政党政治的性质、功能决定了选举一场接着一场,执政党和当权者随着选举胜负一届换一届。选举后胜者执政败者在野,因此每场选举都重要。问题是“二合一选举”意义不一般。一是对马英九和国民党执政成绩的检验。马英九执政3年,政绩明显,失误也明显。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下,政绩、素质、勤政和清廉的评判标准、作用影响被严重歪曲,所以在竞选连任问题上政绩产生的正面效应被打了折扣。二是对两党政治的检验,焦点集中在第三次政党轮替能否出现。自2008年5月以来,台湾结束多党政治转入两党政治阶段,结构体制、运行程序和游戏规则基本完备。三是对民进党的检验。三年来,民进党政治上把“台独理念”变为“台湾主体性”,组织上组成以蔡英文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此外,蔡英文深得陈水扁、李登辉等“台独”势力的支持,“二合一选举”成为民进党夺权的不可多得的热身赛。四是对选举策略的检验。第二次政党轮替以来,历经5次立法机构补选、1次县市长和基层选举、1次“五都”选举,双方为对手所熟识,各自综合实力、基本路线、选举手段、习惯战法、作战策略、战略意图等底牌都已清楚,出手更加精准,当然也就更加激烈和冷酷。五是对大陆政策的检验。立法机构选举和大选是上层选举,需要进行全社会多层次各领域政治动员,当然也要涉及“独”和反“独”内容,公共政策和大陆政策都将成为候选人的政见和攻击对手的议题,意识形态味道更加浓厚,泛政治化会更加严重,因而选举的敌对性、竞争性更强。六是对基本盘的检验。“五都”选举结果是维持现状,在北蓝南绿总体态势下,北蓝失去原有优势,南绿没有增长,因此双方对抗力量差距缩小,选举操作空间更大。“二合一选举”的性质决定其重要性。
总体上看,对于泛蓝来说,既然是政权保卫战,所以是不能输,选战特点是谨慎和被动。对于泛绿来说,既然是夺权热身赛,所以不以输赢论胜败,选战特点是放得开和打得狠。
围绕选举各类民意调查频繁
民意调查已经成为观察和研究台湾政局、特别是重要选举的主要指标,“二合一选举”更是如此。各类民调机构分领域分地区分层次分群体,就同一议题定期进行同比、对比、互比式调查。民调项目分类有粗有细,主要有执政满意度、政党信任度、候选人支持度、民心倾向类、政治评估类、经济评估类、生活评估类等。选举敏感期最为关注的是执政满意程度、政党支持程度、候选人支持程度等。
到今年6月初为止,以“二合一选举”为题的34次民调看,举办方有远见、展欣、未来事件交易所、民意学会等专门民调机构,《苹果日报》、TVBS、《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广”、《旺报》、《自由时报》等媒体,民进党的“新台湾国策智库”、国民党、大陆事务主管部门等政治机构。从具体数据看,马英九执政满意度32.9%至46%,国民党支持度在33%至42%之间,高于民进党10%左右,在4月间出现过两次民进党高于国民党的数据。“双英会”的民调,马英九领先的有16次,从33%到53.76%,基本走势是40%上下,上多下少。蔡英文领先的有12次,从27%至53%,基本走势是35%上下,上少下多。举办方政治倾向泛蓝的,民调结果则是马英九领先的多,倾向泛绿的民调机构的结论则绝大多数是蔡英文领先。从时间上看,前三个月内无论蓝绿,民意调查结果基本上是马英九要比蔡英文低,进入5月以来,这一情况有所改变,马英九要比蔡英文高一些。其中,马英九支持率最高的53.76%,比蔡英文高22%的是《苹果日报》5月18日的民调;蔡英文支持率最高的53%,比马英九高6%的是未来事件交易所5月14日民调。民调中不表态的人约在15%至25%左右,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别不大。《旺报》所做的两次分地区分县市分城乡民调中,桃竹苗和北二都“挺马”比率高一些,云嘉南“挺蔡”比率高一些,中彰投、高屏和宜花地区,“双英”平分秋色。从年龄上看,倾向绿营的民调机构认为,首投族和青年支持蔡英文的多一些。在6、7月的近10次民调中,基本情况改变不大,但马英九的支持率开始出现上升趋势。
民调数据解读
应该说,今年以来的民调,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反应蓝绿相争实况和民意走向,对于观察和分析“二合一选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既有民调结果看,起码说明的问题有:
一是民调蓝绿支持率都出现改变。多年来泛蓝候选人民调支持率的偏高情况不再继续,开始与实际得票率、选举结果靠拢。与此相反,泛绿候选人民调支持率远低于泛蓝候选人的支持率、低于实际得票率的情况基本结束,与实际得票率接近。这种情况应该是,绿营选民充满热情,为拿下执政权志在一搏;蓝营选民比较冷静,不太在乎选前激情的调动。根本原因是蓝大绿小的基本盘。
二是反应出“二合一选举”选情紧张。从两党候选人确定、选举正式启动起,选情就进入相持状态。无论是国、民两党、两大阵营的重视程度,还是选民的热情,以及候选人的部署,相互盯得很紧,差距有但不大,胜负很有限,因而对两党来说都是一场并不轻松的战争,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失败。
三是关于马英九执政评价的民调数据趋于稳定,没有出现执政前两年间的大起大落现象,如执政一周年时52%,2008年底金融危机时30%,执政二周年时40%,“8·8”风灾时20%。自“双英辩”以来趋于稳定,今年执政满意度平均为39.5%。自陈水扁执政第二任以来,此数应该是相对比较高的。
四是马英九支持率有开低走高、后来居上之势。在蔡英文从民进党内出线前的近3个月内,以马英九的支持率为题的民调13次,40%以下的为8次,最高为45.4%,最低为34.33%。4月下旬以来,以马英九的支持率为题的民调16次,40%以下的6次,最高为53.76%,最低为31.34%,都是偏绿机构所为。前近3个月内平均为38.8%。后一个月平均为41.1%,进入7月以来,马英九的民调支持率在稳定的同时,开始小幅上升,与蔡英文的距离在拉大,表明接受马英九的选民在增加。
五是蔡英文将成为同类选举中绿营候选人得票最高的人,但无法胜出。蔡英文在绿营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对她的支持率和认同度、信任度实质是泛绿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她成为民进党大选候选人,支持率没有上升。在此之前平均为39.4%。她成为民进党候选人后平均为36.8%,前者比马英九高0.6%,后者比马英九低4.3%。给人的感觉是,绿营的耐力、实力、潜力好像不如蓝营,但是蔡英文参选得票要高于彭明敏、陈水扁、谢长廷、许信良等其他同类选举的党内要角。
六是蓝绿基本盘没有出现重大变化。从民调看,一方面选举刚起步就盯得很紧,落差有限。如果不考虑意识形态、蓝绿对立的话,实际上民调差距就更小。一方面确实反映出双方基本盘的特点,蓝营要大一些,倾向蓝营的民调只要出手,马英九和蓝营候选人的支持率就会上升一些。蔡英文的支持率虽然是高一些,但给人的感觉是好像绿营的拉抬空间有限,上升空间不大。基本盘比蓝营要小一些,对蔡英文来说是致命伤。
七是选举结果的民调预测对泛蓝阵营有利。从地区和年龄的分类调查看,北北基桃竹苗地区马英九领先,云嘉南高高屏蔡英文领先,宜花东中彰投澎金马几乎平分,年龄层次首投族和青年蔡英文领先,其他年龄层次马英九支持率高一些。台湾媒体认为,结合“双英”和国、民两党的支持率看,应该说此次大选因为基本盘、危机意识、执政优势、一致对外等因素,马英九连任的可能要大于蔡英文;立法机构选举因为选举制度和政策上的配合,泛蓝军得票数将在过半和三分之二多数之间。
八是选民热情上升,估计“二合一选举”的投票率不会太低。从蔡英文党内出线以来公布的、有未表态数据的8次民调看,未表态的数据过20%的是4次,20%以下10%以上的是4次,平均为21.3%。例外的是,5月26日公布的《自由时报》的民调中未表态比例高达34.08%,同时马、蔡的支持率分别是31.34%、34.57%,几乎达到最低值。总体上看,未表态比例远比县市长选举、“五都”选举和陈水扁执政8年间低,表明选民关注“二合一选举”的热情提升,投票率也会较高。
民调与选举趋势关系
问题是民调自身的局限性,如主办者的立场、议题的设计、结论的解释、受访者的心态、受访疲劳程度都会对民调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观察、分析和预测“二合一选举”,应该把民调作为相关因素之一,与多种因素合并思考。
一是基本盘和争取中间选民。如泛绿方面,2000年以来的10次县市长及以上选举得票率,高于50%的1次(50.11%),低于50%高于45%的6次,低于45%高于40%的2次,低于40%的1次(39.3%),3次大选除了“两颗子弹”外,都是最低的(39.3%、41.45%)。应该说已有民调结果与绿营略小于蓝营的现实基本吻合。
二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台湾选举的主要方式之一。如2004年3月19日发生的枪击案,“两颗子弹”让连战和宋楚瑜功败垂成,让处于执政困境中的陈水扁竟然得到过半的高票。如2010年11月26日夜发生在新北市的连胜文中枪案,为泛蓝赢得“三都”罩上似乎“胜之不武”的面纱。事实上,一个突发事件的出现,蓝绿双方都会利用,确切的说,应该说在制造突发事件的愿望、办法上,在利用突发事件的后续影响上,绿营要比蓝营强得多。
三是政治动员力、危机感、凝聚力。选举的第一要务是对基本盘进行深度动员,参加投票的支持者越多越好。从整体态势上看,在阵营内部的政治动员力、危机感和凝聚力方面,蓝营不如绿营。绿营无论是面对陈水扁的执政危机时,还是面对蔡英文成为新的领导核心后,绿营的基层支持者队伍基本稳定,政治上与民进党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相反,泛蓝缺乏“安内攘外”的风气,内部恩怨有可能对“二合一选举”产生严重影响。
四是马英九方面的执政优势。在台湾,执政当局掌握着庞大的社会资源,因而能对选民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年来,从各级政治构成看,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态势没有改变,泛蓝拥有的席位均占多数,问题是国民党方面没有在执政和选举过程中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但不等于没有优势。此外,作为执政者,可以通过制订政策、进行投资和提高福利等手段,进行政策性买票。这一情况在陈水扁执政时期屡见不鲜,执政优势本身就是执政和在野的差别所造成,而非违规所为。
五是泛蓝教训马英九时期基本结束。三年来,马英九执政并不顺利。马英九任用部分绿营人士,为党内“没有吃到糖的人”提供了反对的机会和理由;马英九任用党内传统势力不喜欢的人出面主导党内改革,上层必然有人出面抵制改革;马英九重组地方派系的改革方案,遭到基层强力抵制;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深蓝认为走得不够快,浅蓝认为走得不够稳;同属一个阵营的亲民党和新党的成员,认为他们在国民党执政后一直受到打压;党内有人认为马英九反对“台独”不够坚决、对退下来的老同志不够尊重。因而深蓝内部在批评马英九的同时,在五次立法机构补选和“五都”选举中“含泪、含愤不投票”,如今“二合一选举”则关系到能否执政,教训马英九不能再用不投票方式。
六是选举策略和手段。2008年以来,结束陈水扁执政的8年政治动乱以后,蓝绿候选人的竞选策略和手段开始“中间化”,“二合一选举”中的激情、疯狂也将大为减少。在选举策略上,国民党重点在端正选风,依法行事,对于原来属于整顿范围的地方派系问题,在整合求胜和坚持改革中平衡。民进党放弃陈水扁惯用的“一独二骂三闹”的选举方法,正如蔡英文所说的要打一场新型选战。当然,到最后关头,绿营的“独和骂”的劣迹还会出现,劣根性将会继续作祟。
七是祖国大陆的作为。“民进党无论打何种策略,绿媒如何宣传,中国大陆永远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关键性角色”,当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的观感变好时,绿营诉求的正当性自然不足,批评蓝营“联共反台”的帽子也就自然失效,绿营少了凝聚士气及催化选票的工具,无法炒作族群、国家认同意识,当然也就影响到台湾选民的选择。本来两岸关系与台湾社会、经济和民众心理有着当然连结,如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就,必然会在台湾内部产生“共振”,蓝绿政党对待和平发展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必然成为选民政治选边时的标准。也就是说和平发展的成果,从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台湾推动和平发展政治力量在选举中的正面助力。
“二合一选举”还有待时日,现在预估选举结果虽有一定依据,但确实为时过早。再说影响台湾选举的因素很多,因此对于“二合一选举”结果如何还要继续观察。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