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1年第三期  > 正文

缅怀伟大功绩 明鉴统一大义

日期:2011-06-23 08:06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美国] 宗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永世不忘,永远纪念。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重在以史镜鉴现实,照亮未来。周恩来生前曾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样,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愚昧的民族,也不可能推动和平发展,促进和平统一,更不可能振兴中华。关键在于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既要从其前的历史去体悟,也要从其后的历史去正确解读。

  古国夜尽,东方黎明。

  正确解读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启示,首先要看比前期前人开拓了什么?贡献了什么?

  数千年文明古国,苦难中闪耀辉煌,辉煌中凝聚苦难。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之后,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凌,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辉煌难再,苦难深重。一切关切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志士仁人,都在仰天长问:漫漫黑夜何时尽?

  谁能、怎能驱散黑夜?“洋务运动”能吗?“维新运动”能吗?都不能!“洋务运动”发起者是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当时是颇为了不起的进步。很不幸,不得要领,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去触动固有政治体制,而以封建伦理纲常和传统文化为本,以学习西方科学和技术为用。很快被残酷现实碰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泱泱大国败在岛国日本手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反思:为什么搞洋务、买兵器、练海军这么多年了,还经不起日本人一击?由此省悟,应该弃旧图新,在保存君主制度前提下改革政治,于是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或维新派,推动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其根本弱点和致命要害是,只要改良,不要革命。戊戌事变失败,证明了此路不通。中国依然长夜漫漫。

  重大历史关头,孙中山先生出现了。他高明在于,明确省悟到唯有革命才能救中国,且以西方为师而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高度清醒意识到“一种道理在外国是适当的,在中国未必适当”。杜绝盲目照搬套用,形成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三民主义”。道路找对了,学说确立了。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1911年农历3月29日广州起义失败后,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成功。

  这场震惊世界的伟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反帝反封建为明确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而且从根本上彻底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民主、进步打开了大门,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辟了光明大道。

  挺立富强,东方崛起。

  黎明后的中国,虽有短暂晨曦,并非旭日照临,仍旧阴霾满天,风雨如磐。帝制复辟,军阀割据,四分五裂,民不聊生。1920年孙中山在《要造成真中华民国》中痛心疾首,“现在的中华民国,只有一块假招牌,以后应再有一番大革命,才能够做成一个真中华民国”。从“三民主义”推进到“新三民主义”,就是他谋求新一番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思想大解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1919年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新三民主义”的现实基础。1920年,在《致海外国民党同志书》中,孙中山专门向全党发出号召:“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

  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在西式民主之外广泛研究其他新学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1896年旅居伦敦已知马克思。后来称赞《资本论》“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系统之学理”。他自诩为社会主义者。专程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国际书记处要求接纳他为党成员。他说明自己的中国社会主义目标和纲领,预言“中国从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工人不必受资本家剥削”。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的临别演讲中特别阐述:西方国家“国内贫富悬殊仍极为明显,所以革命的思潮常激动着这些国家的国民。如果不进行社会革命,则大多数人仍然得不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现在所谓幸福只是少数几个资本家才能享受”。这是他把“新三民主义”延伸到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他特别把民生主义阐释为社会主义。在《民生主义》第二讲直言:“这个目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到安乐,都不致于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就是要共产。”“这个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治,利益是人民多所共享。”“人民对于国家什么事都可以共,才是真正达到民生主义的目的,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新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并非全然同一,但确有所接轨。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也趋向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逐渐接轨。孙中山推行“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国民党一大召开。李大钊等中共领导人参与国民党一大。李立三、毛泽东两位中共新锐最引起孙中山和国民党元老注意。孙中山亲自批准毛泽东为章程审查委员。不幸孙中山来不及继续推进,过早逝世。人们对他叮咛的“革命尚未成功”往往不求甚解。 1924年8月,他在《农民大联合》一段话堪称最好注释:“革命党为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奋斗了十三年;民生主义,十三年来总没有理过。说到结果,民族主义只有一半成功,民权主义到今日还觉失败;因为民权、民族两个主义还没有成功,民生主义更没有工夫去做”。他没有完成的,国民党内极右势力以至继任的国民党专权者、统治者,不但没有完成反而倒退。由国共分裂演变到国内战争。政府腐败、民不聊生使得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大败退居台湾。吸取失败教训,才在台湾进行某些民生建设,取得一定成就。民权方面也有所改进和实施。但离孙中山遗愿甚远。

  中共方面,毛泽东等都把新民族主义革命视为“新三民主义”的延续和发展,真正是孙中山要“造成一个真中华民国”的一场大革命。《新民主主义论》把社会主义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新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吻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艰难的探索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找到符合中国实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吸取了“新三民主义”符合国情的因素。总体来说,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际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实现了“新三民主义”的大部分。民生建设成就更超过孙中山的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真正延续和发展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完成并超越了孙中山的遗愿。

  统一振兴,东方圆梦。

  “复兴中华、统一中国”,是孙中山的思想核心,以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达到“大同世界”,先求中国大同,继求世界大同,堪称他的壮丽东方之梦。这正是他与狭隘国家主义和脱离现实的世界主义划清了界线。

  辛亥革命后,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他第一个喊出这个响亮口号,郑重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

  既有现状的针对,更有学说的渊源。针对辛亥革命以来的分裂、割据和混战的现状,而强调统一的重要性。从学说角度来看,与他有关民族主义的深层意义攸关。1924年在《三民主义》中阐述:“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他说,这个说法,在中国适当,在外国便不适当。因为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民族就是国族。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宣言中指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族就是中国的国族。中国的一族一国、一国一族,与外国的一族多国或一国多族全然不同。近代没有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在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有亡国灭种之忧。他始终把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与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作为至高无上的使命。国家统一是其民族主义一个重要纲领。

  海峡两岸由中国内战延伸造成的隔海分离局面,使得中国尚未完全统一。“未统”与“不统”,是全然不同的概念,也是截然相反的理念。“不统”,自设樊笼,拒统抗统。“未统”,创造条件,求统促统。

  中国实现了完全统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团结,振兴中华的东方之梦方能实现。

  (作者为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秘书长、美华友好促统会会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