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1年第三期  > 正文

聚焦灾后重建美好新四川

日期:2011-06-23 08:09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西班牙] 徐松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初夏五月,天府之国,巴蜀大地的成熟麦子、油菜一片黄绿,郁郁葱葱的山峦又吐新绿,高速公路旁的厂房错落有致,震后重建的四川处处生机勃勃。由国侨办,中国侨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联合举办的“海外侨胞聚焦灾后重建美好新四川”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五大洲71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近500名代表来到四川。5月10日上午,“看重建”大会启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向与会代表汇报了三年重建的辉煌成果,大会向与会代表分发了国侨办编制的《支援“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献,文献记载了全球中华儿女抗震救灾的辉煌业绩。下午,代表们乘坐二十一辆大客车,前往地震震中汶川县。当车队在中滩村停稳之后,我们看到了青青的瓦,红白相间的墙,错落有致的屋顶构成的新民居。我们步行在中滩堡大道直到莞城居,再由渔子溪二桥到映秀镇人民医院、漩口中学遗址,断墙残垣保留在那里,远处山坡被地震震波划破的痕迹残留在那里。灾难恍若昨日,但灾区的变化早已大步跨越数十年。是的,地震可以震垮公路、桥梁,震断山梁,但震不垮灾区人民抗击震灾的不屈的意志;地震可以夺去生命、财产,但夺不去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短短的三年时间,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灾区重建实践破解了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难题。重灾区的重建正体现挺直脊梁、从废墟中昂首挺立的硬骨头精神。

  水磨镇是汶川县地标,当地人称为“香巴拉”,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地震使水磨镇受重创而成废墟,如今的水磨,热闹而祥和,川西民居显得奇特有序,不知来自哪个朝代的雕花牌匾把山庄装点得更为秀丽多姿,藏羌寨子那参差相间、富于民族风情的屋檐和墙面,加上身着藏羌服装笑声朗朗的姑娘穿梭,使水磨镇更为丰富多彩。沿着西羌汇——春风阁,禅寿老街——和谐广场——羌城线路,我们看到了崭新美好的灾后新生活正以让世人震撼的姿态绽放在废墟上。当阿坝州日报记者问起笔者来自何地,笔者告知来自西班牙,更详细介绍了旅西侨胞关注灾区、第一时间踊跃捐款、共同分忧的实况,旅西侨胞捐资三千余万元,是欧洲捐款最多的国家,也是西班牙华侨史上最多一次。

  随后,我们的车队前往都江堰。都江堰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今的都江堰,一排排新房矗立在秀丽的大地上,高速铁路穿越重建中的新城,泰安古镇恢复往日繁荣,张灯结彩,游人如织;放水节使都江堰重现了历史华彩。三年重建,使都江堰人更懂得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更懂得需要什么样的家园,如何建设这个家园,以及该怎么为后世子孙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认识和遗产。当我们来到都江堰蒲阳中学时,全体师生热情向我们介绍他们经受灾难、穿越悲壮、坚强奋起、重建校园的经历。他们的坚韧、勤劳、感恩和自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他们对海外侨胞的热忱和重视,体现了他们的感恩之情。

  5月11日,海外代表兵分两路,一路进甘孜川藏区考察,另一路前往重灾区绵阳、德阳考察。笔者来到了北川。北川是重灾区,北川县城就有7000余生命陨落,北川中学那悲惨画面深深刻在人们记忆之中。当时,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第二批捐款,马德里中文学校、西班牙北京同乡会的捐款都是看了北川中学受灾画面之后确定定向捐助的。当我们还沉浸在回忆之中,车队停在北川中学门前,由温家宝总理亲自题写的“北川中学”金色大字闪闪发光。在一块巨大观赏石上,刻着中国侨联主席林军亲自书写的“北川中学建校铭记”。按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条例》,重建一座防震超过8级容纳5000名学生的完全中学,资金尚有很大缺口。中国侨联发起捐款重建,全球的社团、企业家响应这一倡议。2009年7月全国侨代会期间,林军在海外顾问委员会议上向大家说明了重建北川中学的资金缺口,在场的很多人积极报名续捐,所以这次我们到北川中学有一种亲切感。在北川中学感恩墙上,刻着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等社团和个人捐资名单,十分醒目。

  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宿舍、礼堂、图书馆、实验楼以及宽阔的体育场,完全是世界一流。因为这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的最好的图画,同时这是中华儿女携手,举国守望相助,也是北川人以只争朝夕、积极进取而成就的。我们目睹这一切,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参观过程中,一位腼腆的姑娘引起笔者的注意,她今年16岁,读高中一年级,父母都不幸遇难了。笔者感到十分难受。笔者问她现在还有困难吗?她说生活挺好的,学校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她知道有很多人在关心她,我们都是她的亲人。笔者在她们身上看到了艰辛,书写着坚强,呼唤着奋起。

  在北川中学,还举行了香港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援建的紫荆科学楼启用仪式。

  依依不舍告别北川中学师生,我们前往禹王桥和巴拿恰商业步行街。看到别具一格的羌族商业街、巴拿恰的排楼、伟岸的碉楼傲然挺立,碉楼外墙装饰着麻黄石,酷似羌族传统“垒石而居”的风格,五星红旗和各式羌旗迎风招展。各式各样商号摆放着羌族和当地的土特产,既有吃的用的,也有不少工艺文化用品,整个巴拿恰到处生机勃勃。

  在巴拿恰的后街左方是北川博物馆,右边是文化活动中心,在广场的正中央,矗立着三位人像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着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川灾区的一句话:“任何困难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我们继续前往德阳市汉旺镇。汉旺是重灾区之一,时间关系,我们坐车参观汉旺地震遗址,目睹残墙断壁地裂屋倒,我们体会到无尽的伤痛和悲壮。驰往汉旺新镇,一排排参差有序的民居、公园、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医院,完全是现代城镇的结构,时尚又科学,既有川西风格,又有江南元素。当地居民告诉我们说:“我们的住宅是最漂亮的,学校是最牢固的,医院是最现代化的,我们灾民是最满意的。”绵竹县长介绍,灾后重建比过去先进了20年,汉旺镇设计被评为一等。确实,三年重建,四川更为安全更为秀丽,灾区发展环境根本改观,发展方式深刻转变,发展质量快速提升,发展基础更为坚实,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我们来到了绵竹侨爱道行中学,从校门口到校园,从校园到操场,孩子们穿着校服鼓掌欢迎我们。因为是侨爱学校,又是以陈道行先生名字命名的,显得分外亲切。同学以课间手工作品,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当我们来的操场时,操场正举行文艺表演,既有表现抗震救灾动人情节的话剧、小品,也有反映重建感人动情的小剧目,更有感恩感谢党和祖国的歌曲,激动处侨胞留下了热泪。在“爷爷奶奶再见”、“叔叔阿姨再见”挥手间,我们离开了侨爱学校。

  是的,孩子们对侨胞代表的感激是真诚纯净的。大灾显侨爱,危难见侨心。在抗震救灾第一时间,海外游子紧急行动起来,慷慨解囊,一次一次捐款捐物。全球侨胞捐了50多亿元人民币,展现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昭示了中华儿女血浓于水、情深似海的骨肉亲情,同时也突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一路上,我们看到“感恩共产党”、“感恩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灾区的今天”、“感谢全国人民厚爱”的标语。这是灾区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三年冬去春来,三年夜以继日,一个个“崭新”和“美好”的建筑在废墟上拔地而起,向世人昭告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华民族空前的凝聚力,和灾区人民挺直腰杆、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明天更美好!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