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1年第三期  > 正文

在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过程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日期:2011-06-23 08:2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刘红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三年来,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步入了和平发展轨道。已经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岸关系,进入了以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主要任务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阶段。

  当前的重点是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在累积政治互信的同时,抓紧落实早期清单和解决后续问题。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属于框架性协议,在涉及许多产品与市场开放的问题,如货品、服务业、投资保障、争端解决等具体协商过程中,恰当处理因为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产业替代、局部区域、相关产业、部分阶层收益不均,特别是解决由“投资带动贸易”向“要素合作”转化过程中的贸易不平等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

  二是继续为两岸实现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简称“经济两化”)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台湾执政当局面对“台独”阵营宣扬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亲中卖台”、“牺牲台湾主权”、要进行“十年抗争”的论调,要以台湾经济发展、台湾同胞福祉为重,摒弃“戒恐心理”,以更加积极、开放、务实的心态来看待两岸“经济两化”。

  三是反击“台独”阵营的抹黑和挑衅。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协商、签署、审议和落实过程中,民进党没有停止反对行动,泛绿阵营在煽动“公投”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失利的同时,一直在进行种种丑化图谋。对此,两岸同胞要理直气壮地进行驳斥,反击任何干扰和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举措和言行。

  四是解除部分台湾民众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疑虑。对于“经济两化”,台湾部分传统产业存有疑虑,部分中南部农民不理解两岸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祖国大陆在两岸“经济两化”上具有极大诚意。当然,祖国大陆在注重“经济两化”效益的同时,要宣传惠台政策在台湾有人反对是政治对立所致;注意宣传维护台湾同胞利益为目的的“台湾意识”可以理解,经济整合和政治整合有很大区别,祖国大陆“让利”台湾和所谓的台商“让利”祖国大陆不一样,惠台政策的“雨露均沾、阳光普照”有特殊性,以扩大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台湾民意的正面影响力。

  此外,如何在巩固和平发展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在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过程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正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首先是和平发展过程与和平统一目标的关系。根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和平统一过程分为“和平发展期”和“和平统一期”,“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和平统一前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过渡阶段。两者一是不能超越,不同过程中有各自的使命与要求,如果把“和平统一期”的标准与要求,提前到“和平发展期”贯彻与实现,就会干扰“和平发展期”的工作。二是从现阶段看,和平发展过程比目的更加重要。“和平发展期”的存在,“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有利于“和平统一期”的到来。三是要克服的认识误区:一种是认为强调“过程”会忽视“目的”,“和平发展”是“忘记统一”;一种是认为“过程”就是“目的”,祖国大陆是在“急统”。因此,必须强调和平统一的阶段性,现阶段主要是和平发展。

  其次是和平发展成果与深化和平发展的关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丰硕成果,自然提出了和平发展如何深化的议题。从交流交往看,改变不合时宜的政策限制进程已经开始,建立符合双方利益需要的行事规范和制度保障的制度化工作任重道远,敌对状态没有结束,“经济两化”的阻力继续存在,两岸民意落差继续存在。从意识形态看,围绕深化和平发展问题,在台湾岛内存在两种政治倾向,一种是“政治上受到‘主权流失’、‘亲中卖台’误导,把‘台湾主权’、‘主体性’极端化”;一种是对于经济交流与合作,“存在既期待又担忧的社会心理,既想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又担心会过度依赖大陆经济”。深化和平发展就是要从观念上、政策上和行动上,拓展更多合作领域,建立更多合作机制,更理直气壮、更大胆地进行两岸合作。在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后,下一个任务是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确保和平发展的稳步上升趋势和不可逆转性。

  第三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在“先经后政”的前提下,处理好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是要让政治更好地为经济服务。政治条件具备,才能为“经济两化”、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提供更好的氛围和保障。处理好现阶段政治和经济关系的要点,一是什么是政治?“先经后政”不是没有政治,“搁置争议”不是没有争议。根据两岸关系的性质和矛盾,就政治而言,一类为“和平统一期”的政治,围绕和平统一应有的“一中原则”、宪政体制、权力配置等基本政治原则。一类为“和平发展期”的政治,围绕和平发展应有的坚持“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等基本政治原则,这是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二是要为政治谈判创造条件。对于两岸政治协商,尽管条件还不成熟,但不能视而不见,消极等待,要积极地创造条件,积累资源。三是要看到建立政治互信的必要性。两岸要通过持续巩固政治基础来确保两岸关系的正确走向,通过不断深化政治互信为两岸交流提供积极引导和动力。

  第四是惠台政策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惠台政策实施以来,为台湾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台湾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问题是在台湾有一些人,声称祖国大陆的惠台政策没有让台湾民众得到好处,台湾农产品免税和低税“登陆”没有让台湾中南部农民得到好处,祖国大陆帮台湾只是让台湾资本家得利,祖国大陆游客游台湾没有带来台湾民众收入的增长,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将会损害传统产业和中南部农民的利益。如何看祖国大陆惠台政策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一方面惠台政策体现经济效益需要时间,也不可能对全社会成员平均起作用。惠台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台湾经济增加活力和实力,进而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台湾民众则成为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一方面惠台政策确实有调整的空间,可以做得更好。总之,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提高惠台政策的经济效益,增加两岸的共同利益,进而增加祖国大陆在台湾社会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第五是和平发展与台湾民意的关系。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断展现的同时,在台湾民意调查中,“认同一个中国、承认是中国人、支持两岸统一、赞成‘一国两制’和同意进行政治谈判”等反映正面立场的数据没有上升。在和平发展中强调“台湾主体性”、在交流交往中确保“台湾优先”、两岸对话是削弱“台湾主权”、台湾需要扩大国际空间、两岸关系走得太快、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中国控制台湾”等反映片面态度的数据没有下降。因此,有人把这些作为和平发展成果不明显,或者说台湾民意不支持和平发展的依据。但如何评判现阶段的台湾民意,不能超越阶段,有些表达正面立场的政见和主张,只有进入“和平统一期”才能正常出现;有些表达片面态度的政见和主张,出现在“和平发展期”并不奇怪。台湾民意多样化是好事,祖国大陆正好相应调整政策,更加顺应台湾民心。特别是要看到民意调查中,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多,赞成两岸缓和的多,认为祖国大陆有善意的多,体会到祖国大陆帮助台湾的多,要求维持现状的多,这就具备了推进和平发展不断深化的民意基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阻挡,更不容逆转。只要牢牢把握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努力,排除干扰,就一定能够不断强化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