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1年第五期  > 正文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生效后台湾经济观察

日期:2011-10-23 21:22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石正方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0年以来,台湾经济出现了诸如出口与投资两旺,工业及服务业景气繁荣等新气象。虽然这些新气象能否持续较长时期尚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两岸经贸关系新局面是其重要的动力源泉,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两岸经贸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年以来

  台湾经济“新气象”

  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形势发生逆转。从指标面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由此前的高速、中速转为低速,而且于2001、2009年两度出现负增长。从增长动能来看,显现消费与投资等内部需求疲弱,对出口贸易等外部需求依赖度越来越高;就结构面而言,则凸现产品结构单一化,产业转型不力,经济体质欠佳,易遭受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而2010年,台湾经济表现却大有不同,其一是实现了全年经济10.82%的高增长,创下1987年来的新高;其二是出口增长高达34.8%,民间投资大幅增长32.79%,民间消费增长也达到3.69%;呈现消费与投资两旺,出口、投资双引擎拉动态势。而从产业景气面来看,工业、服务业空前繁荣,工业增长率高达24.17%,一改1980年代末期以来的低迷状态;服务业增长率为5.5%,为2000年以来最高。2011年上半年,台湾经济仍延续2010年的增长动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6.55%,其中净输出贡献3.91%,占整体经济增长率的60%,民间消费及投资也持续扩张。

  上述现象表明,台湾经济自2009年末开始从世界金融危机的重创中复苏以来,不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加快,而且经济基本面向好,运行趋稳。诚然,2010年台湾经济高达双位数增长一定程度上是上年基期较低的影响,但消费与投资等内部需求强劲,则是近10多年来少有的新气象。由此,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台湾2010年跃升到第8名,2011年更进步到第6名,在亚洲排名也首次进入前3。

  台湾经济“新气象”的

  主要影响因素

  2010年以来,台湾经济表现出的“新气象”,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其一,受惠于全球经济景气回升。台湾经济外向度高,对外部市场依赖度大,其经济增长深受国际经济景气的影响。2010年,全球经济已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各国经济逐步复苏,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力道强劲,凡此都从外部需求面为台湾经济提供助力。2010年台湾出口增长强劲,年增长率高达34.8%,外销订单增长26.1%,带动岛内民间投资和厂商积极扩充产能,制造业生产指数大幅提高,工作岗位增加,失业率下降,民众收入增加,从而促进民间消费增长,形成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其二,得益于两岸经贸大发展。台湾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其经济增长受国际、岛内、两岸因素共同影响,而两岸因素越来越成为关键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欧美市场萎缩,祖国大陆市场对于台湾经济的拉动效应更加显现。2010年两岸贸易大幅增长,其中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年增长率高达36.6%,贸易顺差年增长率高达29.8%,贸易顺差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率达10%,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此外,2010年台湾民间投资较上年增长32.79%,创近45年来新高,其中除祖国大陆台资企业自岛内中间产品采购外,祖国大陆主要通过入岛采购的形式刺激岛内相关产业投资。据报道,2010年祖国大陆对台采购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其中仅面板采购就高达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6%,而台湾方面的接单厂商,一半以上是中小企业。同时,祖国大陆游客赴台促进岛内相关服务业增长、外汇增加。据台湾统计部门数据,2010年祖国大陆游客赴台160多万人次,对台湾经济增长贡献0.28%,带来收入达20.6亿美元,超过台湾整体餐饮业2个月的营业额,带动了台湾住宿商圈及餐饮零售等服务业成长,同时促进了航空客货运输业的业务增长。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促进台湾经济景气持久繁荣

  前述台湾经济“新气象”是昙花一现,还是预示着台湾经济正在步入景气繁荣的新阶段,仅凭一年多来的指标观察,还难以定论。可以肯定的是,2010年以来的台湾经济确实出现了景气繁荣的新特征,而其诱致因素之一是两岸合作新局面的影响。台湾经济增长需要海外市场和祖国大陆市场的支撑,其中祖国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稳定成长能够为台湾经济提供长久的动力,而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需要经由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路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保障。换言之,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促进台湾经济景气持久繁荣,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台湾经济结构转型。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为台湾经济借助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契机实现结构转型提升营造了制度环境。近年来,台湾经济转型不力,凸显结构性问题。一方面,由于岛内制造产业外移、内需市场萎缩,服务业成长缓慢,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另一方面,台湾制造业仍然以代工生产和原始设计制造商为主要生产模式,技术自主研发少,且存在主导产业单一化问题。连带的出口产品单一化,使台湾经济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因而,台湾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改善制造业的单一结构,向研发、品牌营销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避免过度依赖于欧美等外部市场。

  然而,台湾经济外向度高、内需市场狭小,其经济发展需要借重稳定成长的外部市场拉动,而祖国大陆经济发展恰好为其提供了良好机遇。特别是目前祖国大陆迈入“十二五规划”期,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为重点,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而台湾也于2009年推出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保健、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和四大新兴智慧性产业(包括云端计算、智慧电动车等)规划,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新方向。其中重叠和关联的领域,如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两岸可以在经济合作协议框架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此外,两岸传统制造业资源整合和市场共享,以及金融、物流等高端服务业的合作都将在“十二五”期间获得深化发展的空间。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作为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体现,其实质在于消除两岸产业领域合作的壁垒,营造两岸产业合作的市场环境。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两岸经贸关系推向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开启投资双向化、贸易自由化、产业合作深化的新局面。目前可以观察到的是,早收清单的落实已开始促进台湾制造业和服务业厂商调整两岸布局,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制度保障下,台商结合祖国大陆“十二五”规划转进祖国大陆内需市场、拓展区域布局的形势日益明朗,而陆资入岛也开始有较为显著的增长。

  事实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于台湾经济转型发展的促进效应已开始显现。自协议签署、生效以及早收清单落实,台股受益良多,不但投资人信心倍增,包括传统产业和二线金融股走俏,以及2010年台湾民间投资大幅增长和民间消费的趋于兴旺都与协议开启两岸产业深化合作的市场预期紧密相关。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虽只是框架,后续协商还有漫长而艰难的路程,但一经签署生效就已在“悄悄改变着台湾的经济氛围和生态”。台北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新近发布的《2011全球重要暨新兴市场贸易环境及风险调查报告》,针对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评估中,台湾综合贸易竞争力跻身第9名。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台湾拥有的“迈向高附加价值产品及服务升级与转型”、“转型布局朝向大陆广大内需市场”、“打造台湾自创品牌新模式”、“加速两岸产品采购与布局”、“策略联盟合作新态势”、“产业供应链根留台湾”、“大幅增加跨界经营人才需求”、“转销东协开创新市场”等“八大贸易发展趋势”,使台湾在贸易自由度、贸易便捷度、贸易难易度、贸易风险度等核心评估指标方面获得佳绩,从而凸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台湾经贸环境的改善和加持作用。

  目前来看,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效应还主要在于市场预期和信心加持方面,相信随着两岸经合会下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保协定、争端解决、海关合作、产业合作等6个工作小组功能的发挥,两岸经贸合作的制度性壁垒将进一步消除,特别是促进两岸产业资源进入产业链整合、分工的深层次,从而有效激发两岸经济合作的动能,创造两岸合作“1+1>2”效应。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