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1年第一期  > 正文

台北六天行

日期:2011-02-23 19:27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廖中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个博士生眼里的台北社会与生活
廖中武
 
 
  作为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台湾政治问题的博士研究生,到实地观察台湾的社会与生活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受台湾铭传大学中国大陆研究学会的邀请,2010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的台北六天行程终于让我实现这个愿望。

  那天去台北的飞机上座率不是很高,很多座位空着,或许到节假日、周末乘客会多起来。用过飞机上的简餐,一边啜着咖啡一边翻看报纸,不一会儿广播提醒系好安全带要着陆了,这么快啊?看来从厦门乘飞机去台北就跟去广州一般,一眯眼功夫就到了,这就是直航的好处吧。

  接机的台湾同学早就在出口处恭候,坐上车我看到了台湾的行程安排,心中一阵高兴,除了参加研讨会、拜访有关大学以及与基金会交流外,还可以去参观台北的花卉博览会、101大楼、中山纪念堂、故宫博物院等,甚至安排我们晚上去逛士林夜市。这几个地方我都想去,因为来前已经听说这些地方的大名了,真想“一睹芳容”。下面我从台北的日常社会生活层面来记述下在台北六天行程的感悟和想法。

  饮食口感。民以食为天,先说说台北的饮食吧。主办方的细心周到体现在他们考虑到我们的感受,所以第一餐安排在一家上海菜馆,口感很好,不会太咸太辛反而偏淡,适合南方的口味。后来的几餐也觉得跟在家没啥区别,除了脆皮鸡有点特色外,很多菜象臭豆腐、鱼香茄子、干锅包菜等与祖国大陆菜馆的菜肴完全一样。据台湾同学说士林夜市小吃蛮有名的,有大肠包小肠、豪大鸡排、蚵仔煎等,我尝了豪大鸡排、木瓜蜂蜜、蚵仔煎,感觉口感不是很特别。台北的凤梨酥算是地方一大特色糕点。也许是时间太匆忙,逛的地方太少,还没深入到台北各角落去挖掘台北的特色美味吧,总体上觉得台北的饮食偏南方的口味,略带东南亚的风情。

  穿着打扮。陪我们参访的台湾女生小青很可爱,看她的穿衣打扮跟祖国大陆的女生并无二致,披肩的长发到肩处变得卷卷的,穿那种丐帮牛仔裤,好好的牛仔裤偏偏要在膝盖处挖两个小窟窿,以显示她们作为“丐帮弟子”的特点,这跟祖国大陆80后的女生一样:耍酷。走在台北忠孝东路,行走的那些女生,穿着黑色网袜,苗条的细腿踩着高跟鞋,惹得男生忍着不看又忍不住偷瞄几眼。不同的是台北的女生爱描眼睫毛,画得象大熊猫一般,让人看不到她们的黑瞳在黑眼睫毛里是怎么转的。小吴是陪同我们的一个研三男生,背着一个双肩背包,穿着也跟祖国大陆的男生一模一样,发型也是,了无差别。在台湾政治大学和那些研究生们交流时,发现他们的服装外表、言行举止其实跟祖国大陆学生一模一样,与祖国大陆学生穿插坐在一块,分辨不出谁是海峡哪一边的。到淡江大学交流时,老师也特意安排两岸的学生交叉坐谈,单从外表上看不出有明显的区别,只有在说话时,才能从台湾同学那种特有的台湾腔调去做区分。

  街头市井。城市的基本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骨架。从来台北的第一天我就睁大眼睛在观察她,第一个印象就是台北不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城市,也就是说,不是那种高楼鳞栉、灯火辉煌的城市,甚至显得有点破旧。街道并不宽阔,除了几条主要的街道中间种植几排乔木,街景绿化蛮像杭州的天目山路,一般的街道也就4个车道宽,街道两边的骑楼宛若厦门的骑楼。一家一家的店面跟祖国大陆南方那种店面几无差别,小吃店里简单地摆放着几张木桌,只是没有大陆遍地都是的兰州拉面馆和沙县小吃店。街旁的土地庙和城隍庙也如祖国大陆一般,描金涂银、色彩艳丽。台北人蛮为他们的捷运自豪,原本也想去乘坐尝试一下,由于时间太紧了也没成行。不过,看桥墩的架势,跟上海的轻轨一样,且显得更厚重牢固,我特地拍了一张照片,同学说这或许是台北处于地震带的缘故吧。

  台北街头给我一个很深印象的是,那里的选举文化很盛行。“五都”选举已经结束了,当选的市长和议员还开着汽车在谢票。听台湾的同学说,原本只有当选的才出来谢票,现在落选了也出来谢票,还想争取下次参选。台湾的同学还说,一到选举时,道路两旁插满了宣传的彩旗,街上到处有参选人恳票、催票、固票的宣传标语。在台北,有些标语已经撤掉了,但还是看到不少这样的宣传,象“勇汪(志冰)直前”、“贞(苏贞昌)心峰(陈碧峰)献”等,连餐桌上的抽取式面巾纸都有他们的宣传口号,挺有意思的。

  市容风貌。干净清洁是我们对台北的第一印象。这里没有什么喧嚣的摇滚乐声、建筑器械噪杂声、汽车喇叭声,街上的空气清新可人,汽车尾气并不重,台北街道两旁间隔地会摆放着三两个长坐椅,我特意用手去擦拭,竟然没有一点尘土,干净得可以直接坐下来。

  台北市民的素质蛮高的,在花卉博览会上或在公交站问路,那些市民都会很热忱地给我们指点道路。街上也能看见不少义工或志愿者在做志愿服务。公交车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台北的公交车没有那么拥堵,大家都彬彬有礼,而且很人性化的是座位旁都有下车响铃,不过公交车司机在报站时得用人工广播,有点听不清楚。在台北最常听到的话语就是“谢谢,谢谢!”、“感恩,感恩!”“对不起,问个事……”等等,跟台湾人讲话,发现他们很自然地在表达他们的谢意。多了几分人情味,难怪有人说中国传统美德在台湾保留得更完整。

  几点感悟。同一性高,这是我观览过台北后的第一感觉。尽管是浮光掠影地参访了几个地点和机构,我已经可以下一个结论了,这是很中国化的地方,和祖国大陆一样都是在一个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和生活,文化基因和生活方式没有根本的区别。

  商品需求互补性不强,这是我的第二感觉。不管是在台北的闹区名店还是在夜市小巷,不管是普通商品还是奢侈品,我看到的台湾商品种类和价格未必比祖国大陆更具多样性和价格优势,很多商品价格比祖国大陆反而高出一截。祖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和世界工厂,商品供应丰富,老百姓的物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如果单靠陆客来台消费购物的话,未必是一个能拉动台湾经济发展的长远办法。相比香港的购物天堂,台湾显然不具有这种优势。

  台北市民素质高,市政服务好值得祖国大陆的城市学习。台北市民的素养在我见到的城市里算是最好的一个,普通市民待人彬彬有礼而又大方得体,很乐意为外来人提供帮助,体现出中华文化中谦谦君子的传统美德,台北的市政服务也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街道上的休闲椅到电梯提示、从公交车上的按铃到各种指示标语,非常人性化。

  为什么要这么细腻地去描写台北的点点滴滴和一些对比感受,因为没来台湾之前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得到的台湾印象,对他们总觉得隔了一层纸。如今,亲自去看了看,和他们在日常的往来中接触、交谈,发现他们原来跟我们真的没啥差异,用台湾同学的话“两岸原本就是同文同种”,隔阂这层纸便不捅自破。写到这,我觉得两岸要统一起来并不难,生活模式、文化范式都是一样的,这是两岸统一的先决条件和最大公约数,行走在台北的街头,你不会有任何生分的感觉。如果让我去东南亚(新加坡除外)或中西亚哪个国家,我会觉得很陌生,很不习惯,而在台北,我用不着适应就已经习惯了。做为研究台湾政治的博士生,我想两岸现在最大的障碍不在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而是政治上的隔阂,如何准确把握台湾人的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倾向,建立两岸政治上的交流、互信与合作,将是对两岸人民福祉和整个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重大考量。

  在台北短短的六天,我感受到了台湾同胞浓浓的情谊和淳朴的世风,看到了台湾的先进之处,也看到了台湾未来的发展,如果离开祖国大陆这个广大的内需市场去发展台湾经济,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求末。与台湾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很多都说到过祖国大陆,说“大陆好大啊”,对祖国大陆怀有浓厚的兴趣。年轻人的心就象春天的姑娘,花枝招展地对未来充满着期盼,也就在交流中,两岸青年人的心灵、思想、情感、爱好在互通,在交往中拉近了两岸青年学生的心理距离。

  这次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很成功,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年轻的一代学生正在成长学习中,担负着建设未来的重任。两岸要实现和平统一,要靠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希望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更频繁更顺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