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2年第二期  > 正文

初析选后台湾南部政党实力状况

日期:2012-04-25 15:07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吕存诚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南部地区主要指浊水溪以南的县市,包括云林县、嘉义县、嘉义市、屏东县、台南市和高雄市,选民总数约408.3万,占全台湾总选举人数的30.58%。在台湾现行选举制度下,大型选举得票是政党实力最直观的反映。从2012年“二合一”选举结果观察,绿营在南部的政党实力对蓝营保持约15%选票的优势,但绿营快速上升态势有所减缓;蓝营支持者未现明显溃散,未来在南部尚有一定潜力。

  一、绿营较蓝营高约12至14个百分点、47至55万票的实力

  此次“二合一”选举结果是较能反映蓝绿政党实力对比的一次选举。其依据在于,与2000年大选蓝营出现重大分裂相比,此次宋楚瑜的参选对选举结果影响甚微;与2004年大选发生“两颗子弹”相比,此次未受重大突发事件影响;与2008年大选刮起“马英九旋风”相比,此次国、民两党候选人个人特质相近、实力持平。因此,此次选举呈现蓝绿对决态势,结果基本反映了当前蓝绿政治实力。

  (一)从大选得票情况看,蓝绿实力对比约4.2:5.5

  马英九在南部6县市得票总数172.76万票,得票率42.3%;蔡英文225.84万票,得票率55.3%;宋楚瑜9.71万票,得票率2.4%。在“弃宋保马”效应充分发酵的情况下,投宋楚瑜的选票大部分是“死忠的宋迷”和拒不投国、民两党的选民,这些选票不会转投国民党。因此,马英九、蔡英文得票数基本反映蓝绿实力,对比结果约为4.2:5.5。

  (二)从区域民意代表得票情况看,蓝绿实力对比约4.3:5.7

  尽管在部分选区候选人因素发挥较大作用,但此次立法机构选举与大选联动性强,其结果是观察蓝绿政治实力的重要依据。国民党在南部共22席民意代表,包括高雄市9席、台南市5席、云林县2席、嘉义县2席、嘉义市1席、屏东县3席,共167.96万票,得票率43%,民进党包括以无党籍参选的陈致中选票共222.46万票,得票率57%。由于其他政党或无党籍候选人得票数极少,基本不影响国、民两党的选情,因此,国、民两党区域民意代表的总得票数比也是蓝绿政治势力对比的重要反映,约为4.3:5.7。

  (三)从不分区民意代表得票情况看,蓝绿实力对比约4.4:5.6

  不分区民意代表得票是选民对政党认同的重要表现,是反映蓝绿政治实力对比的可靠依据。国民党在南部不分区政党票150.67万,得票率39.5%,民进党166.35万票,得票率43.64%,“台联党”47.6万票,得票率12.48%,亲民党16.6万票,得票率4.37%。其他政党得票极少,基本不影响分析结果,故不计入内。按对选民的传统认知,亲民党和“台联党”的支持者各分属于蓝、绿阵营,两党得票数与国、民两党分别加总后的结果可基本反映蓝绿政治实力对比,其中蓝营的得票率约43.88%,绿营的得票率约56.12%,对比结果接近4.4:5.6。

  二、南部选民投票热情普遍偏低,意味着绿营支持者的政党效忠度开始降低

  投票率是反映选民投票热情的重要指标,此次选举显示南部投票率普遍低于全台湾平均水平,更不及北部,这为绿营未来激发选民投票热情,扩大政治版图留有余地。

  (一)南部投票率较全台湾平均水平略低。在大选投票率部分,南部平均投票率72.95%,而全台湾投票率74.38%,相差1.33%。在区域民意代表部分,南部平均投票率73.13%,全台湾74.72%,相差1.59%。在不分区民意代表部分,南部平均投票率72.92%,全台湾74.33%,相差1.41%。以平均数计,南部平均投票率较全台湾低1.44%。

  (二)与北部平均水平差距更大。北部地区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兰县、桃园县、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8个县市,除宜兰县外,其他县市政治版图大致呈现“蓝大绿小”。在大选投票率部分,北部平均投票率74.8%,较南部高1.95%。在区域民意代表部分,北部75.06%,较南部高1.93%。在不分区民意代表部分,北部74.74%,较南部高1.82%。以平均数计,南部平均投票率较北部低1.9%。

  (三)从具体县市看,绿营执政县市投票率相对靠后。以大选投票率为例,在5个“直辖市”中,台南市(74.18%)排名最后,高雄市(75.91%)虽居第二,但领先新北市(75.9%)和台中市(75.76%)的幅度不高,而与台北市(76.78%)差距较大。不考虑选民总数极小的东部及离岛县市,民进党执政的嘉义县(72.48%)、宜兰县(72.54%)、屏东县(72.67%)投票率仅比基隆市(72.09%)、南投县(71.13%)略高,低于新竹县(76.07%)、新竹市(75.68%)、桃园县(74.69%)、苗栗县(74.63%)、嘉义市(73.53%)、彰化县(73.46%),而云林县(68.92%)差距更大。这显示绿营政治版图占优的县市选民投票热情普遍较低。

  (四)由上观之,绿营选民对民进党的效忠程度有所弱化。以往南部绿营选民政党效忠程度较高,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均会投票。但在2008年大选及2012年“二合一”选举中,南部平均投票率均不及全台湾和北部地区。特别是此次选举国、民两党选情高度紧绷,民进党很可能翻盘执政,绿营选民依理会踊跃投票,但结果却未如预期。这表明部分绿营选民不再像过去不论优劣坚定投党,开始对民进党一直未明快处理贪腐、两岸等关键议题存有质疑,投票的坚定程度开始下降。

  三、南部基层民进党快速上升势头放缓,但国民党基本盘尚未溃散

  外界一般认为,国民党执政4年导致南部基层支持者松动,绿营则快速蹿升,显现“国降民升”态势。但从此次与以往地方性选举比较结果看,绿营上升态势逐步进入“瓶颈期”,国民党在南部基层的支持队伍并未溃散,暂时保持稳定状态。

  (一)从两届立法机构选举得票数比较看,民进党实力回升至基本水平,国民党维持稳定。

  连续两届立法机构选情的比较可作为基层政治生态变化的重要参考。此次选举,民进党含陈致中选票共222.46万票,较2008年增长73.09万票,增长幅度48.9%;国民党167.96万票,增长14.64万票,增长9.5%。本届立法机构选举投票率较上届提高16%,虽然国民党选票增长幅度不及投票率提高幅度,但得票数增长意味其基层支持队伍仍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也表明投票率增加的选票部分多属民进党支持者,绿营势力快速回笼。从近几届立法机构选举看,民进党在立法机构已成为与国民党相抗衡的政党,因此,有岛内舆论认为,相比2008年南部民意代表的大挫败,民进党此次“只是拿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席次”。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党虽然得票数维持稳定,但席次由上届的11席下降至此次5席,显示其在南部仍有较大危机,若未来仍不强化经营,恐将使南部“变得更绿”。

  (二)从大选与县市长选举得票数比较看,民进党上升态势趋于回落,国民党暂稳阵脚。

  县市长选举与大选投票均具有较明显的政党倾向性,因此二者比较结果的参考意义较强。在蔡英文带领下,民进党2009年县市长及2010年“五都”选举在南部拿下217.99万票,与2005年县市长及2006年高雄市长选举得票总数仅为181.12万票的低谷时期相比,上升势头强劲。但此次“英嘉配”获225.84万票,基本与2009年和2010年的得票相近,显示“五都”选后民进党上升势头逐步回落,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国民党2009年和2010年两次选举在南部仅获123.15万票,较2005年和2006年两次选举得票总数下滑约40万票,外界预估国民党在南部得票数将进一步跌落。但“马吴配”获172.76万票,较2009年、2010年增加了49.61万票,与2005年、2006年基本持平,即使将“五都”选举时杨秋兴的41.49万票计入国民党,总票数164.64万票也比大选少约8万票。这表明国民党基本稳住固有的支持者,未呈现“溃败”迹象。

  (三)从民意代表具体选区看,国民党在南部的地方派系尚有根基。

  其一,地方实力派基本保住国民党优势选区席次。如高雄市第三选区黄昭顺、屏东县第二选区王进士、嘉义县第一选区的“黄派”龙头翁重钧、云林县第一选区的“张派”代表张嘉郡连任成功,且得票数较上届持平甚至有所增加。其二,大部分失利选区得票数未大幅降低。如嘉义市江义雄得票较上届增加1.9万票,但因绿营得票大幅增长,以437票憾负;高雄市第二选区“红派”领军人林益世增加约0.8万票,以不足4000票小负。其三,部分劣势巨大选区的差距有所拉近。如台南市第五选区,长期耕耘的李全教在绿营铁票区面对“强棒”陈唐山小幅落败,选票较上届有所增加,得票率与上届持平;嘉义县第二选区,陈以真凭借家族势力增加2.2万余票,以约1.6万票小输实力强劲的陈明文。由此可见,南部传统支持国民党的地方派系实力尚存,若国民党中央持续协调好与地方派系的关系,其在南部仍有拼搏基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