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已经落下大幕。本次选举中民进党再次败北,原因很多,其中两岸论述的空洞与僵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客观现实来看,两岸论述调整是民进党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
民进党败选的两岸因素
对于这次台湾大选的结果,岛内外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这些评论绝大部分都涉及到民进党两岸政策对这次选举产生的影响。尽管民进党内许多人现在依然不愿承认,但是大部分评论者都认为两岸政策的模糊、空洞以及自相矛盾是导致民进党这次选举失败的重要因素。
民进党在这次选举中两岸政策上的困境表现得尤其突出。可以看出的是,与2004年和2008年相比,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的话语权流失严重,甚至可以认为该党在两岸议题上的话语权已经遭到了比较彻底的边缘化。在前面两次选举中,统“独”议题、“公投”成为民进党选举动员的重要工具。虽然产生的作用难以精确评估,但是民进党内一般认为,在这种层级的选举中,统“独”议题和族群议题动员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但是今年的台湾大选,民进党却无法在两岸议题上进行统“独”争议的大规模动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民进党不想动员,而是整个主客观形势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民进党的传统的统“独”动员策略已经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了。
于是,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只能在模糊与空洞之间跳来跳去,无法真正形成有实质内容的论述。一方面,民进党坚持反对“九二共识”,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蔡英文及民进党要角们在不同场合强调不承认“九二共识”的论调。1月12日,也就是选前的两天,蔡英文重要幕僚萧美琴主持国际记者会时仍在向国际媒体强调,并没有所谓的“九二共识”,1992年发生的事情是“九二精神”,而“九二精神”是指agree to disagree(没有共识的共识)。选后,民进党立法机构党团干事长蔡煌琅召开记者会还在宣示:“九二共识”不存在,但“九二精神”确实存在。民进党所谓的“九二精神”,其实陈水扁早已经解说过,即“对话、交流及搁置争议”的精神,与民进党“不预设任何前提情况下进行协商”的两岸政策诉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民进党面对两岸交流扩大所带来的两岸关系的结构性改变,却无法向选民说明如何在上台执政后能够保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以及如何保证民众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获得的实质性利益。在民进党不愿改变“台独”立场的情况下,其上台执政将会给两岸关系带来太多的不可预期性,民进党自知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一再回避这个问题。而在选举策略上,由于无法提出具体的两岸关系论述,所以只能通过不断向选民喊话的方式,骗取民众的选票。蔡英文选前在金门考察时还兀自宣称,她如果能胜选,两岸关系只能向前发展,不会倒退。但是在如何实现两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的问题上,蔡英文一直无法提出具体的内容。原因很简单,在民进党不放弃“台独”立场的前提下,与祖国大陆根本无法建立政治互信基础,根本不可能展开两岸协商,自然也无法提供给民众一个可以期待的和稳定的两岸发展前景。
民进党这种模糊与空洞的两岸政策诉求在没有说服中间选民的同时,又引发了“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反弹。蔡英文虽然在不同场合一直表态坚持“台独”立场,但其在两岸政策论述上的模糊却使其传统支持者心存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进党淡化“台独”立场的做法表示不满。这种情况反映了长期困扰民进党的问题:在“台独”立场上表态太过强硬无法争取更多的中间选民,而向中间靠拢、淡化“台独”路线又会引发“台独”基本教义派不满。民进党一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以这次选举的经验来看,这种困境表现得更加突出。台湾学者朱云汉评论说,民进党这次选举中“装点门面”的大陆政策调整因为过于模糊没能劝说独立选民,在“台独”基本教义派看来又表现得太过怯懦,因而没能激发其传统拥趸的支持。同时,民进党在社会政策诉求方面所打的“社会经济公平牌”并没有为其赢得竞争优势,因为国民党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并不是表现得一塌糊涂。所以,这次选举中民进党得到的45.6%选票不过是其支持力量的恢复,与2008年的结果相比,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成长。这个结果也说明,两岸关系越来越成为民进党迈不过去的一个坎,是民进党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民进党两岸论述调整的压力增大
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曾经直白地说:“民进党的最后一里路是什么?就是两岸问题,全党都知道这次会败选就是两岸政策,让人民不放心。”选举结束后,许多媒体评论都将此次选举称为是台湾社会对“九二共识”的一次检验,也是台湾选民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次选择。事实证明,台湾民众选择了能够维持两岸关系稳定的马英九,而抛弃了无法提供两岸和平发展愿景的民进党。选举结束以后,民进党内对于两岸政策调整看法不一,但是毫无疑问,未来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压力正在增大。
民进党两岸论述调整的最根本压力来源于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的结构性改变。自197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结构一直处于缓慢的嬗变过程中,这种改变的中心点就是两岸关系中以对抗性为主的结构演变成交流、开放的结构,进而演变成以合作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形态。两岸关系的这种结构性转变自2004年以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如今,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种局面意味着,台湾不管谁在台上,处理两岸关系时都必须面对这种合作与交流扩大的事实,以合作的思维去处理两岸间的现实问题。
民进党以“台独”为中心的两岸论述形成于两岸对立时期,这种论述开始时是反对国民党的一个有力武器,及至后来成为民进党的神主牌,无人能够撼动。民进党这种论述及“台独”的价值诉求意在内部进行族群和统“独”议题的动员,将祖国大陆反“独”的压力转变成其争取内部支持的动力。在进行统“独”议题的操作时,民进党往往将祖国大陆与国民党捆绑在一起进行攻击,将祖国大陆和国民党建构成“台湾主体意识”的对立面和假想敌,作为政治动员的支点。民进党建构出的所谓“本土诉求”,在区隔祖国大陆与区隔国民党等反对势力时所用的手法基本是一致的。在民进党“台独”论述中,祖国大陆是被排斥与区隔的对象,而非合作与交流的对象。
但是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一味回避的做法显然无助于帮助民进党取得执政权。历史已经证明,与祖国大陆的紧张对抗性关系对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对民进党来说,党内并不是没有对两岸路线进行调整的思维。每逢选举失利,党内都有检讨“台独党纲”的声音,只不过这种声音在党内坚持“台独”理念和“台独”路线的声音压制之下,难以成为主流而已。同时,在民进党的论述中,所谓的“台独”理念和“台独”路线充满了功利性色彩,真正理念性“台独”早已经随着内部“急独”与“缓独”的路线斗争而被边缘化了。民进党“台独”路线调整的困难在于:在长期的政治动员过程中,该党已经将基本支持群众的胃口吊得比较高,使他们对“台独”路线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导致了“台独”诉求刚性,使“台独”路线成为难以动摇的神主牌。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下,两岸之间的关系除了国家统一等“大事”外,更多地变成与台湾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在台湾民众的语境中,两岸关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关系到升斗小民福祉的两岸共存模式。换句话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两岸民众的利益攸关性不断加强。对台湾岛内的政治人物而言,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民进党和泛绿阵营所谓的“爱台湾”内涵已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以前那种简单的“只有本省人才有资格说爱台湾”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以说,马英九执政四年来对台湾岛内民意最大的改变是使“爱台湾”的含义发生了改变,马英九以实际行动向台湾民众说明,“爱台湾”不只有两岸对抗一途,通过交流和协商,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和台湾的繁荣,更是务实理性“爱台湾”的路径。
同时,台湾民众在不断的选举历练中逐步走向成熟与理性,对政治的判断也逐步摆脱激情走向理性。自去年“五都”选举以来,民进党的选举风格逐步向所谓“理性”、“务实”的方向发展,其实有不得不然的原因。刚刚过去的台湾大选,成为近年来最干净的选举,也与选民的这种理性化趋势有关。民众对两岸关系的判断也呈现出理性化趋势,这次选举最后成为对“九二共识”的民意检测,就是这种理性化的表现。事实证明,承认“九二共识”、追求两岸和平是台湾的主流民意。这在以前是没有的现象,成为民进党未来路线调整新的压力源。
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基本趋势
这次民进党败选蒙其两岸政策诉求之害甚多,党内选后对两岸政策诉求调整的声音也迅速增强,无论是党内大佬还是中生代,都有要求调整两岸论述者。1月17日,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抛出“修改党纲说”,呼吁党内大鸣大放,对两岸政策论述展开讨论,声称民进党要面对“中国政策”,并找出可以兼顾台湾尊严、“主权”,也能交流的替代方案,“党纲要改也能改”。民进党民意代表黄伟哲建议展开“中国政策”大辩论,为未来的两岸政策调整统一思想。前“新潮流系”中常委段宜康则认为,谢长廷提出建议应该被鼓励,即使是“台独党纲”,“没有什么是不能修正的。”
当然,党内也有一股声音对正视“九二共识”、重新检讨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说法不以为然,其中以属“新潮流”中生代的梁文杰为代表。梁文杰声称:“党内主流的看法,普遍认为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以及不接受‘九二共识’并非败选的原因。”梁文杰解释说,他从1996年开始参与大选,历经2000年、2004年、2008年至今,两岸议题和大陆压力从未变过,等于是一个“常数”并非“变数”。在历次大选当中,民进党有赢有输,所以大选的胜败和“常数”无关。“2008年民进党惨败和中国大陆无关,2004年喊‘一边一国’反而是赢的。”显然,梁文杰并不认为两岸关系已经发生结构性改变,而是认为大陆因素对台湾的选举并非如外界评论,已经可以产生关键性影响,所以梁文杰认为民进党应该坚持民进党原有的“台独”路线和立场,不能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可以预见的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论述方面的争论会越来越激烈。不过,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能否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台独”转型,还是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持续性压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断推展会带来台海局势结构性调整的持续性进行,民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两岸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持续增强。与经济利益联结加强同时产生的现象是两岸社会联结的加强和彼此认知的改变,两岸民众心中存在的误解或敌意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消解,任何强化两岸敌对意识的说词和强化两岸区隔和对立的政治举动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这种情况会对民进党的“台独”转型产生持续性压力,民进党如果未来想拓展政治空间,不得不顾及台湾主流民意的这种发展变化。
民进党对“台独”转型必要性的认知。民进党中认为该党的败选与“台独党纲”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者不在少数,许多人对“台独”政策调整采取不容忍的态度,上文提到的梁文杰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情况对民进党的路线调整显然会产生非常大的阻碍作用。未来民进党路线能否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进行适时调整,关键在于该党内持反对意见者的观念改变。而推动这种观念改变最关键的途径,就是民进党在选举中的不断失败以及在政治现实中不断碰壁,在这个过程中,民进党不断操作的族群、统“独”议题对该党的危害将会逐步释放出来,该党因为两岸论述所导致的发展瓶颈会更加突出。民进党需要花时间来验证的一个命题是:两岸关系对民进党的选举来讲,是一个常数,还是已经产生了结构性的关键影响?民进党内对这个问题的认知短期内不会达成一致,未来在这个问题上的争吵会持续一段时间,此后才有可能达成比较一致的认知。只有在党内形成比较一致认知,或者说虽然有分歧,但是主张两岸政策大幅调整的声音成为主流并能主导党内的权力调整的情形下,民进党的“台独”转型才有可能全面启动。
就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具体内容来看,该党不可能在“台独”立场上急速后撤,而是可能采取较为迂回的方式进行渐近式调整。民进党会逐渐淡化“台独”路线,但是短期内不会放弃“台独”路线。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经过长期的争吵,民进党会对“台独党纲”进行技术性调整,以求摆脱选举中的颓势。不能期望民进党短期内完成“台独”转型,但是,只要两岸关系发展对民进党产生持续的转型压力,民进党就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启动“台独”转型也是不得不为的举措。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